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4 00:16:21| 人氣59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雙城記倫敦篇: 特拉法加廣場和特拉法加之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和巴黎相比,倫敦缺少的不只是浪漫品味,而且也沒有那種繁富瑰麗的律動美感。巴黎既強調整體規劃、然而又重視精雕細鏤的視覺效果,在一片中世紀歌德式、啟蒙時代的巴洛克式和十八、十九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之間,達到了一種動態旋律的宏偉和諧,揉和著塞納河的嫵媚流水,將絢爛華采嵌刻在記憶深處。

巴黎的美令人有一絲坐立不安,因為那是一種波光灧瀲的風采,時而是中世紀的厚重深沉,時而是君主專制時代的宏偉壯麗,時而是大革命時期和帝政時代的典麗浪漫,時而又是十九世紀印象派的跳動絢彩,時而又變成了20世紀的自我時尚。

然而,倫敦有的是嚴謹安詳和矜持驕傲,儘管現代建築物逐漸搶去了中古城堡和歌德式宏堂在泰晤士河畔的森羅倒影,她還是矜持著一種沒落帝國的自豪和執著。

(二)

中午來到了特拉法加廣場,這裡紀念著海軍上將納爾遜子爵 (Admiral Lord Nelson)的豐功偉績,銘刻著1805年10月21日英國在特拉法加之役(Battle of Trafalgar) 挫敗拿破崙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的激烈海戰。

特拉法加廣場是一座典型的歐洲式紀念廣場,座落在繁忙熙攘的數條街道中間,四面八方都是古意盈然的商業大樓,還有來往不絕的車水馬龍。此時剛飄過了一場春雨,半空中還瀰漫著清新的涼意。廣場上徜徉著參觀的人群,四周散落著覓食的鴿子。雖然有告示牌勸告人們不要餵食鴿子,但還是有人拿了縠物灑在地面。
廣場中央聳立著用花崗岩雕成的納爾遜石柱(Nelson Column),高183尺,為粗大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柱子樣式, 柱頂的銅鑄毛莨葉(Acanthus)華麗紋飾是用當年英國軍艦上的銅炮熔製而成的,上面高高的豎立著納爾遜的沙石塑像。
石柱站在巨碩的座基之上,座基四面鑲著描繪特拉法加之役的石壁畫,包括了納爾遜在凱旋號(Victory)軍艦上被槍彈擊中的情景。基座的四個對角各俯踞著一頭雄偉的銅鑄獅子,據說是用法國軍艦上的銅炮熔鑄而成的。廣場上還有二座噴水池,水勢极美,遊客都搶著在銀珠傾瀉般的池畔留影。

壯嚴華麗的石柱、海軍上將高高在上的塑像、當年海戰驚心動魄的銘刻、獅子的沉雄威猛,在鬧市的中央,湧起一片讓人心頭為之一振的氣勢磅礡。
(三)

馬爾伯勒公爵(Duke of Malborough)、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和納爾遜同列英帝國三大功績彪炳的軍事統帥。前者為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叱吒歐洲的一代雄將,在1701-1714年的西班牙內戰,統領英奧聯軍,多次挫敗法王路易十四的軍隊,他的后人便是英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首相邱吉爾。后兩者都是拿破崙戰爭時代的將領,納爾遜在埃及阿布基爾海灣(Aboukir)之役和著名的特拉法加之役擊敗法皇拿破崙搶奪制海權的企圖;威靈頓公爵則在1815年的滑鐵盧之役,統率歐洲聯軍,徹底打垮了拿破崙帝國。

納爾遜與兩位公爵不不一樣,他出生低微的鄉紳階級,沒有顯赫的家世和龐大的政治網絡,但他卻憑著超人毅力和領袖魅力、卓越的軍事判斷力和指揮能力,帶領過大大小小的艦隊,在地中海和大西洋屢建奇功,在海軍官階中節節晉升,最終得到了海軍上將的軍銜,同時也被王室授予貴族爵位。納爾遜擁有披冒炮林彈雨的勇猛氣概,到他參加特拉法加之役時,他早巳經失去了左眼和右臂。
1804年12月2拿破崙稱帝,歐洲大陸表面上都是法蘭西帝國的征服地區和盟國。可是擁有強大海上力量的英國,仍然對拿破崙頑抗,通過商業利益的誘惑,唆使歐洲各國違背拿破崙的“大陸政策”,重新開放港口和英國進行貿易,並且使用金錢外交,協助歐洲列強重建陸軍,組織第三次同盟軍包圍拿破崙。

拿破崙原本的反擊策略是要在英法海峽集中一支數量上占優勢的艦隊,保護法軍登陸英國,在英國本土將英國擊垮。但英國海軍以靈活善變的封鎖策略,將法國和其盟友西班牙的軍艦封鎖在各個港口,令它們無法駛出海面,到英法海峽集合。因此, 1805年夏季,拿破崙決定放棄登陸英國的計劃,將原本集中在法國北部的十五萬大軍調往萊茵河地區,準備在那裡擊垮奧俄聯軍,同時也命令停留在西班牙Cadiz港(西班牙西南端)的33艘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開拔出港,穿越直布羅陀海峽,駛入地中海前往意大利南部,以支援拿破崙大軍在中歐和南歐地區的運動。

此時,英國海軍部認為法西聯合艦隊離開港口,正是消滅拿破崙海軍主力的大好機會,便由納爾遜率領一支艦隊尾隨追擊。

法西聯合艦隊由優柔寡斷的法國副海軍上將Pierre Charles Villeneuve 指揮。當他得知英艦緊追而來時,卻慌亂得無法決定到底要駛回Cadiz港,還是折向北部迎戰。等到他下定決心要迎戰之際,聯合艦隊的海軍軍官都巳無心戀戰,整個艦隊也次序大亂,無法組成完整隊形了。
在英國方面,納爾遜雖然只有27艘軍艦,但軍紀嚴明、官兵訓練有素、有多次實戰經驗。

為了以更快速度截擊敵艦,防止它們在戰爭一開始之際便掉頭撒離,納爾遜違反了一貫的海戰法則,即各艦以側舷火力面向敵方排成一線,逐步向敵方接近的方法。相反的,他將艦隊分成兩支大隊,都用船頭對準敵方,排成兩條直線,由他坐鎮的旗艦“勝利號”(Victory)率領第一支隊,由西邊一艘接一艘的插向敵陣中央;並由海軍將領Collingwood率領另一支隊,朝西南方向迂迴突入敵陣,牽制敵陣后方,令聯合艦隊首尾不能相顧。他同時也下令各艦艦長,當與敵艦接觸混戰時(melee),都必須拋開各種戰爭法則,而應該根據當時利害形勢,依靠自己的判斷力,臨場做出各種攻擊的決定,他說:“任何艦長,一旦將他的軍艦和敵艦緊密靠近,都不會犯太大的錯誤”(No Captain can do very wrong if he places his ship alongside that of the enemy)。 這種遵循大戰略向敵陣靠近,然后在點對點接觸時各自為政,讓各艦長發揮所長的指揮方法,對現代戰爭和管理策略都有很大的啟示。
兩方艦隊最終在特拉法加海面(西班牙西南方)相遇,當納爾遜的支隊直線插入敵陣后,每一艘英艦都用側舷炮火向兩邊的敵艦還擊,然后各自尋找敵艦展開決定性的接舷戰。納爾遜的座艦“凱旋號”和法國的敬畏號(Redoutable)接舷,正當英國官兵準備衝上敵艦展開肉搏戰時,一名法國的阻擊手卻居高臨下,從船桅上向納爾遜開火,子彈打入他的左臂,並穿入他的脊椎骨,造成重傷。

但此時,英艦第一支隊的所有軍艦都巳成功突入了聯合艦隊的中央,而Collingwood的第二支隊也從后方向敵陣中央收攏。在英艦的猛烈炮火之下,聯合艦隊一時之間都亂成了一團,一艘接一艘的投降或被擊沉,而后方剩餘的十艘,見大勢巳去,都迅速的逃離了戰場。當英國艦隊獲得勝利之際,重傷的納爾遜也隨著斷氣了。

納爾遜犧牲了自己,但他為英國海軍帶來的勝利,卻確保了英國在今后百多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海上霸權。
(四)

特拉法加廣場當然聽不到激烈海戰的隆隆震嚮,但一向都對風帆軍艦和銅炮很有興趣的我,站在那裡竟然有一股興奮的感覺。

這裡只有肅穆的大石柱和納爾遜塑像,以及遊人輕鬆愉快的神情。但望著這一片壯觀而祥和的景象,我心裡迴旋不巳的竟然是發生在十九世紀剛開始不久,和將要終結時的兩場大型海戰,一是納爾遜指揮的這場特拉法加之役,另一場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的黃海之役,清廷的強大的北洋艦隊竟然近乎全軍覆沒。

台長: Knight
人氣(59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雙城記: 巴黎-倫敦 |
此分類下一篇:雙城記倫敦篇:白金漢宮的早晨
此分類上一篇:雙城記倫敦篇: 泰晤士河,塔橋,倫敦塔

訪客
拉菲爾~看到你的部落格後,才知道他的畫風,好唯美,也讓我想到慕夏!
2006-05-19 23:33: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