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09 21:16:15| 人氣7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強而有力的瞬間凝視---戰爭攝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強而有力的瞬間凝視---戰爭攝影


1839年攝影術誕生後,人們不再僅是透過抽象的文字來認識世界,事物開始被具體地表現出來,而攝影的即時性、照片容易被大量複製與印刷的特性,立刻在詮釋「戰爭」上,獲得高度的權威,不論戰爭時間多長、影響範圍多廣,都在一個瞬間被說盡,就像某種強而有力的口號。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認可這類照片會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重要,但是攝製與觀看間,尚有細膩的層次值得探索。


戰爭攝影的歷史

戰爭攝影源於1855年由英國政府派遣攝影師---羅傑‧芬頓(Roger Fenton)前往拍攝克里米亞戰爭。但是他僅被限製拍攝服裝整齊的士兵,而不被允許拍攝戰爭可怕的一面,以免家屬會擔心害怕。

1880年3月4日,第一張被印刷的照片---「貧民窟」出現在「紐約每日先驅報」上,相片將可散佈地更廣,也擔負起新聞告知的責任。

1940年代,人們拍攝了納粹集中營中無情的虐殺,直到1945年猶太人終被解放。但同年8月,目擊者也拍下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傷亡慘重的情景。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傑出的戰爭攝影師,他的鏡頭不為任何一方存在,而直視著戰爭的本質。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攝影師一起上戰場,他們的宗旨便是:「不被盲目的愛國心和偏見左右,以公正的目擊,撰寫自己的時間編年史。」然而,遺憾的是,羅伯特在越戰誤觸地雷而喪生。

1968年,由艾迪‧亞當斯(Eddie Adams)拍攝的「槍斃越共」甚至可能是越戰提早結束的因素之一。這張照片引起翻天覆地的反戰運動,而喪失支持度的詹森總統宣布不再競選連任。1969年,亞當斯獲得普立茲獎,但是終其一生都為這張著名的照片感到衝突矛盾,「我從展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殺戮中獲取了利益。有兩個人因此被毀,而我卻為此得獎,成為了一個英雄…」

另一張標示越戰傷痕的照片是「逃離美軍燃燒彈攻擊的孩子們」,拍攝者為黃功吾,紐約時報將其刊登在頭版之上,勾起許多美國人對戰爭的省思而堅持反戰。照片中全身灼傷、驚恐奔跑的小女孩,二十多年後成為聯合國和平大使,戮力宣揚和平的可貴。


走在鋼索間的戰地攝影師

儘管一般人在心理上傾向願意相信照片是真的,但是真相是給誰的?又是誰給的呢?戰地攝影師事實上走在鋼索間,這象徵著工作時情勢的險惡,也代表著對其立場的考驗。

一種是來自對國家效忠的壓力,讓攝影師僅捕捉我軍軍容之壯盛,或妖魔化敵軍,建立開戰的正當性。

第二種則是商業利益的考量,報社老板按照市場取向,要求記者拍攝某一類畫面,或選擇要刊登何種照片。

再來則是紀實與藝術表現的拉扯。有時候是因攝影師自身的技巧,有時候是因畫面取得之不易,某些戰爭照片煥發著美感與榮光。在死亡與仇恨中尋找美感與榮光?聽起來真是相當地詭異。

最後則是道德議題。在戰地裡,攝影師是先救人、還是先拿起攝影機呢?是先選擇作人、還是作攝影師?是挽救生命、還是抓住死亡的瞬間?無論如何,拍攝者還有選擇,而被拍攝的受害者,無從掌控自己的命運。


投入又疏離地觀看戰爭

但是,透過照片,觀者真的感知到戰爭正在發生嗎?這問題可能難以回答。畢竟,照片是照片,戰爭是戰爭,人們彷彿經由照片知道或記憶戰爭,但最後其實只記住了照片。「這句強而有力的口號」,易如反掌地截斷了其他形式對戰爭的敘述,也扁平化人們的同情心。當戰爭照片只是按照民眾的心理期待,呈現某些悲慘的場面,只會讓人覺得理所當然,直到麻木不仁。


旁觀他人之痛苦

最後要談的是:人們為什麼看戰爭照片?美國著名的作家、文化觀察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最新著作《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關注的便是:在這一切都有可能被消費的時代,即使人們對影像心生同情,是否仍舊消費了他人的痛苦呢?

人們花錢進入優美的畫廊裡欣賞放大裱框的戰爭照片,讓槍枝、血漬、驚恐、飢餓撼動心靈…三秒鐘,然而這一時的濫情卻不會將問題導向:是誰引發戰爭?是誰該為戰爭負責?誰由戰爭中得利?如何阻止下一場戰爭發生?---就像花錢把自己的同情心拿出來用一用、看看是否生鏽,說到改變現狀,則是兩手攤攤、「無能為力」…

究竟、究竟照片讓戰爭更近、還是更遠了呢?



台長: 芙伊娃
人氣(7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