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6 12:36:55| 人氣1,1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華人詩歌鑒賞大辭典--非馬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世界華人詩歌鑒賞大辭典
高巍主編
書海出版社, 太原, 1993年3月

美國‧非馬



作者簡介 非馬,本名馬為義,廣東省潮陽人,1936年生。台北工專畢業,美國馬開大學机械工程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現任職美國阿网國家研究所。笠詩社同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著有詩集《在風城》、《非馬詩選》等多種。

在密西根湖邊看日落

猛燒了一天
想把每張作孽的臉都燒成黑炭
卻在緊要關頭
又軟下心來
把通紅的大火球
扔進水裡

吱吱聲中
我看到大得象海的密西根湖
整個沸騰了起來
載浮載沉的空罐、針筒、塑料杯盤……
便紛紛從地球的每一個水面
湧向這翻滾的大鍋

昏暗不點燈的餐室裡
一個孤單的老人
正喃喃舉起
他的刀叉

賞析: 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有一首名為《從奧馬哈旅店窗口看日落》的詩,寫的是一個流浪者在日落時分這種特定的氛圍里的心境,宇宙的遼穹永恒與自主的人的漂泊不定,卑微平易及時間的容易消逝構成強烈的對映:“今天已成往事/今天已不值得留戀。”不能斷定非馬刨作《在密西根湖邊看日落》是否受過桑德堡的詩的啟發,但閱讀這首詩,我們同樣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孤單和蒼茫。

全詩可以看作是兩個畫面的疊印。一、二節是寫看日落的過程。“猛燒了一天/想把每張作孽的臉都燒成黑炭”,是寫白晝的太陽之旺盛熾烈;臉龐成為黑炭,幾近灰黯。然而下面四句卻寫得十分充滿溫情,一個“軟”字,窮形盡義。不寫落日沉入湖水,而寫“把通紅的大火球/扔進水里”,頗具靈性,富有動態美。第二節寫太陽落入水面之后的狀態,太陽的熱量使平靜的湖水沸騰翻動,聲勢大起。“吱吱聲”——“沸騰”——“涌向”,全過程都展現出來了。非馬緊攫住視覺、听覺和幻覺,寫得有聲有色,熱鬧非凡。

然而讀到第三節時,就感覺到非馬的筆触不是停留在描寫落日的過程的。這一節所呈示的畫面可以說是一個特寫:背景是昏暗不點燈的餐室,一個老人喃喃自語,誰也听不清他要傾訴什么。他只有一個沉重而緩慢的動作──“舉起/他的刀叉”。暮年的孤單寂寞,何其打動人心!

由此反觀一、二節所描述的日落過程,我們才得知密西根湖的日落全部幻化為老人的心像。老之既至,如落日西沉;身世浮沉,正如密西根湖的潮水。人間滄桑,時位變換,孤單而喃喃的老人心中有多少往事旋回,多少念頭翻騰!“載浮載沉的空罐、針筒、塑料杯盤……/便紛紛從地球的每一個水面/涌向這翻滾的大鍋”,不僅僅具有審美意義,而且具有歷史的穿透力和空間的輻射力。

非馬的巧妙智慧的背后是一种沉重的感悟与思索。大陸詩人昌耀是這樣評价非馬的:“我如此關注地投向与我彼時彼刻气質追求相近的那位非馬,一位靜穆而曠達的非馬,一位耽于夢幻而又時時不忘自夢幻复歸的非馬。”而昌耀也是如此沉重、執著而孤獨。他的一首《斯人》与《在密西根湖邊看日落》有异曲同工之妙,茲錄如下:

靜极——誰的嘆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在那邊攀緣而走。
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

(滕靜)



破 曉

一對鳥儿在枝頭
做愛,搖落了一片
莫名其妙的
葉子

轟然一聲,巨掌下
傳出
嬰儿痛苦的初啼

產后的夜一直把眼閉著
不敢看她丈夫難看的臉色


賞析: 現代詩与傳統詩比較,表現出主体性強化、主客体契合、專注于詩自身,以及詩學与人文學科貫通等特點,給人較強烈的美感享受。從美籍華人詩人非馬的這首詩中,可見其一斑。

破曉是時間,詩人卻以空間來表示。晨光熹微中的飛鳥,是一般人都司空見慣、可以想見的。詩人不寫其嗚,也不寫其跳。只寫“一對鳥儿在枝頭/做愛”,就比較新穎。且渲染其效果:“搖落了一片/莫名其妙的/葉子。”(按:“莫名其妙”用在這里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一葉落而天下秋。“轟然一擊,巨掌下/傳出/嬰儿痛苦的初 啼”——由微聲到巨響;顯然用了夸張的手法,詩也极自然地從室外轉到了室內,由自然界轉到了人類。這個場景的轉換。仰仗的竟是一片葉面,使我們不能不佩服詩人的藝術感覺与調度能力。

結句充分發揮了詩的長處,給人以回味与聯想的廣闊天地:“產后的夜一直把眼閉著/不敢看她丈夫難看的臉色”。“產后的夜”在這儿擬人化了:‘是主客易位。以物觀人。為什么“不敢看”呢?可能是重男輕女的舊觀念作怪;責怪女人生下的是女孩;也可能是不堪生活的重負,埋怨家里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抑或是別的情況,其他的原因……詩句的多義性,充分顯示了“現代”的特點。 從曉到夜,以鳥及人,這首詩的頻率极快,跳躍性极大,這一切都是詩人极不平靜的內心世界的表現,無論寫鳥,寫人,都是寫詩人自己。他的喜悅,他的痛苦,他的生命意識,一切圍繞著他的主体,而主体与客体在詩中達到了完美的契合。(龍彼德)



尾 巴

天生我材必有
剩余价值
尾巴
上下前後左右猛搖了一陣之後
才發覺
老天難看的臉色

還是夾著尾巴做人
最安全保險


賞析: 不論身處社會的哪一個層面,你都會擁有這樣的一個過程,一個經歷,一個初始階段。對于一個普遍的社會認識,無需再給以大容量的文字表達了。既然是不言而喻的,在詩歌。不妨作深層的開掘。 ‘

《尾巴)站在了這個起點上。詼諧明快,集中概括,象征手法,這樣的語言方式,使作品有了深度。

尾巴是活脫脫的新生命,一個朝气蓬勃的生命意識。你看,“上下前後左右猛搖了一陣之后”,多么富于勃發向上的自主精神,一個可感可親的形象。“才
發覺”突然醒悟的轉折,作為句子的順接,語感与前后的真實表達十分貼切。“老天難看的臉色”,是結构的重要推進。文字的表面呈現凝重感。“老天”是對立物,它的“臉色”是高高在上的壓制与制約。“尾巴”与“老天”的對接完成了詩歌的表層向深層的轉換。口語化的直接性在于語言的表層的進入,象征手法与高度概括性,在于語言的深層(現實)的進入。“尾巴”的形象是丰滿的,“老天”的形象是深刻的,在兩者的對立中,表明了作品的創作傾向和深度。前者注入了同情与肯定,后者暗示了疏离与否定,象征手法的聯想效應,使語言方式的深層表達具有了現實穿透力。一個是富有生命力的遭受壓抑的扭曲的形象,一個是維護現存方式的制約著的形象。兩者的對立,導入現實生活的參悟和參照系數是十分寬泛的。

在作品和作品之外。標題,作者,詩作三者的粘連,給你一個更大的感覺
空間。“尾巴”,“非馬”,各自的意義表達是明确的肯定了,如果聯接起來呢?卻是明确的否定了。全詩的末二句,已經脫去了象征比擬手法的語言外殼,作者站出來表白,這當然是主題表達的主觀急躁的反應。如果看作是全詩的收束,并且僅僅看作是直接主題,這是不完全的。語言的應用是一個十分复雜的現象。語言的多義性決定了語言應用的規定性和模糊性。語言的一般生活化屬性和非一般的社會屬性,又決定了語言應用有時呈現特定的逆向的意義表達。這對詩歌的語言實驗尤其如此。把末二句放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辭典里,可以明顯感受到語義的表達是逆向的否定,而不是語言意義的表層傳遞。末二旬的語言應用本身是合理的,它同前面的過渡連接呈現表層的一致,但在語言的深層,表達了積极進取的開創精神与自由歡暢的人性追求。末二句同開篇的第一句,同作者,再同標題粘連起來,這是一個完整的線性排列,從語言的表層進入深層,你會獲得一個怎樣的感覺与知覺呢?作為現代人,“還是夾著尾巴做人”?能夠“最安全保險”嗎?抑或其它什么的?

《尾巴》是認識詩,或者說是教育詩。這是毫無疑問的。作者老辣的詩歌的語言能力,鮮明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使作品的藝術效果具有了深度。 (張海東)



詩 四 首


1. 醉漢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條
曲折
回蕩的
万里愁腸

左一腳
十年
右一腳
十年
母親啊
我正努力
向您




2. 除夕

對三百多個沒發芽的日子
也只有這樣狠下心來
爆米花般把它們爆掉

而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手
引燃這么一串無害的鞭炮
卻依然戰戰兢兢
如臨大敵


3. 牛

牛的悲哀
是不能拖著犁
在柏油的街上耕耘
讓城市的孩子們
了解收穫的意義

牛的悲哀
是明明知道
牠憨直的眼睛
無法把原屬星星月亮的少年
從霓虹的媚眼裡引開


4. 獅

把目光從遙遠的綠夢收回
才驚覺
參天的原始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嚴的鐵欄

虛張的大口
再也呼不出
橫掃原野的千軍萬馬
除了喉間
喀喀的幾聲
悶雷



非馬是美國著名華裔詩人,他的詩作短小精悍,從平常的生活小事中發掘出詩意來,如他的詩作《醉漢》、《除夕》、《牛》、《獅》等。

《醉漢》一詩所要表達的是作者對滄桑人世的一种体驗,題目便可代表這是一种現實的變形,作者以現實生活作為触發點展開聯想、抒情,蘊含著深邃的
人生哲理:“把短短的直巷/走成一條/曲折/回蕩的万里愁腸”,這是作者由“醉漢”這一生活外形聯想到的生活內質,在這句詩里,形成几處鮮明的比照:“直巷”——“愁腸”、“短短”——“万里”、“直”——“曲折”“回蕩”,比照之間形成一种強烈的反差,留給讀者思索的余地,它含蓄地傳達出了作者對曲折人生的体驗:人生是短暫的,但人生同時又是曲折和艱難的。在詩的第二節,作者首先承接上文形象地描繪曲折艱難的人生:“左一腳/十年/右一腳/十年”,從“一腳”与“十年”的時間反差中我們可以体味到人生的艱難。在不可預測的人世里,也許每前進一小步都會付出昂貴的代价!緊接著,作者又展開抒情:“母親啊/我正努力/向您/走/來”,這里的“母親”可作兩种含義的解釋,一是指經歷上的先于己者,一是指傳統概念上的祖國。這句詩表達的是一种滄桑人世中的歸屬感.無論是重蹈前人的經驗還是怀念祖國,都是對短而曲折的人生的感慨。

《除夕》一詩有感于除夕之日點燃鞭炮而寫。作者獨具只眼地抓住這一生活細節進行聯想、抒情,這是他對除夕燃放鞭炮的深層理解:“對三百多個沒發芽的日子/也只有這樣狠下心來/爆米花般把它們爆掉”。“沒發芽的日子”表明生活并非美好如意,“狠下心來”表明人在生活、在時間面前的無奈,爆米花般把它們爆掉”則是人們在沉重的生活重壓之下采取的無可奈何的處置態度,在形象生動的語言中傳達出作者對生活的經驗:時間的無可挽回,人在時間面前的乏力。

詩的第二節通過對生活的變形,夸張折射出人們對生活的感触:“而經歷過槍
林彈雨的手/引燃這么一串無害的鞭炮/卻依然戰戰兢兢/如臨大敵”,這這里,“無害的鞭炮”与“槍林彈雨”,戰戰兢兢”、“如臨大敵”与“經歷過槍林彈雨的手”形成語義上的強烈反差,促人思考。一個人,或許他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在坎坷人生的大波大瀾中是一位驍將、英雄,他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但在時間、生命的悄然遠逝面前,他可能會顯得猶疑、無力。所有這些。都构成了生活中人的多側面性,也唯有這樣的多側面,一個人才是立体的、活生生的、現實的。

《牛》和《獅》二首都以動物為題.由動物展開聯想、抒情,都表達了一种深
深的遺憾,促人深省。

《牛》從整体來看由兩節組成,每一節又都由“牛的悲哀/是……”這一判斷
句构成,在每個判斷句中都蘊含著該陳述在生活中的“不能”和“無法”實現性,“牛”當然不可能“拖著犁/在柏油的街上耕耘”,當然不可能因此而“讓城市的孩子們/了解收獲的意義”,當然也不可能用“它憨直的眼睛”“把原屬星星月亮的少年/從霓虹燈的媚眼里引開”,“牛”的所有這些期望在現實生活中都具有不合理性、荒誕性;但唯其不合理,荒誕才更加襯托出了“牛的悲哀”,這是一种希望無法實現的悲哀,是善良愿望在現實世界面前的碰壁,是人類生活對美好理想的阻撓,具有著無可更改的“悲哀”性。值得注意的是,“牛”的對象指向了“孩子們”,指向了“少年”,無疑是在指向了一种清純的、不應經受污染的美好,它的目的無疑是善良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它無法身体力行地完成這一善良,挽留這一美好,因此它便無法不“悲哀”了!這是來自作者內心深處的震顫。

《獅》這首詩以鮮明的比照傳達出了“獅”的悲哀,作為自然界的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得不為人所用,受人束縛,飽受壓抑,這并非与生俱來的悲哀,卻比這更具有難以忍受的痛楚。這不僅是“獅”的悲劇,更是人的悲劇。

“把目光從遙遠的綠夢收回/才惊覺/參天的原始林已枯萎/成一排森嚴的柵
欄”,這里。“遙遠的綠夢”、“參天的原始林”寓示著無拘無束的大自然,無拘無束的人生,“枯萎”寓示著現實對自然、對人生的戕害,“一排森嚴的柵欄”寓示著殘酷而真實的現實世界,從獅的“目光”的移動中我們看到一幅移動的畫面,驀然間會感到触目惊心的殘忍:無論你是昂首怒吼的雄獅,還是英雄勃發,才華橫溢的人才,只要進入這一“森嚴的柵欄”,你便只有逡巡其中,苦度余生了。

詩的第二節通過描寫獅的動作,即“大口”的“虛張”來表現一种無以言表的
悲哀:“再也呼不出/橫掃原野的千軍万馬/除了喉問/咯咯的几聲悶雷”,盡管它雄風猶在,但在“柵欄”中已不得不被扼殺,使自己殘酷地遺忘掉了,這种強制的失落比自己本身的失落更具有悲劇性。

《牛》、《獅》這兩首詩,表面上寫動物,實際上在寫人,它是寫人的触發點,人的變形反映,從中我們可以体會到作者內心的悲哀。

縱觀非馬的這几首詩,無一不体現了他詩歌的創作特點:短小簡煉,以生活中的事与物為詩歌的触發點展開聯想、抒情,在詩歌中多用比照性的語詞形成強烈的反差,在詞語之間的反差中引人思考、尋味,正如他自己所言:“從平凡的事物里引出不平凡”,体現出詩人非凡的洞察力与創造力。(梁 濤)

台長: 非馬
人氣(1,11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