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6-20 00:50:03| 人氣3,522|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一縷幽靈在西班牙遊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
編劇:米洛斯.福曼、瓊克勞德卡.瑞爾(Jean-Claude Carrière)
年代:2006

歷史是人類經年累積發展下的時空軌跡,卻又容易被世人所忽略與遺忘,以致我們不停重複歷史的錯誤。哥雅以畫作記錄當時動盪不安的西班牙社會。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則以影像再度予以歷史的省思,是一部揉合政治、社會、歷史、藝術、宗教與戰爭於一身的史詩之作。

「一縷幽靈在歐洲遊盪-共產主義的幽靈。」這是出自「共產黨宣言」中的第一句。在此略作轉換──「一縷幽靈在西班牙遊盪-哥雅的幽靈」。哥雅(Francisco Goya,1746-1828)是18世紀西班牙相當重要的畫家,早年為皇室與教廷作畫,當拿破崙入侵與失聰後畫風轉為暗淡且寫實,並帶有表現主義的手法,喻意出戰爭對平民的殘酷入侵與影響,他晚年打破古典構圖只以色塊的堆積建構,而他超現實、扭曲並富有寓意的作品,也影響日後浪漫主義、印象派、象徵主義、表現主義的創作。哥雅早期雖然作為宮廷作畫,但他具有寫實成份的意念,並不因攀附權貴而泯沒,如:在片中描述他為國王(查理三世,波旁王朝)的夫人繪製一張騎馬圖,當國王與夫人滿懷期待前來觀看時,夫人的笑容卻逐漸轉為惱怒然後離去。這一段的表現便顯示出哥雅對這群權貴人士的批判,在他的眼中這群貴族只是閃爍珠光寶氣的俗艷光芒,並帶著趾高氣揚的態度,所以畫中的夫人呈現得是歲月下的老態與僵化的笑容,這缺乏美化與蘊含高度寫實筆觸的創作,便預示出哥雅日後「1808年5月3日:在庇護親王山上的屠殺」(The Third of May 1808,1814)這幅寫實鉅作的誕生。

西班牙在十五世紀曾一度是殖民大帝國,在美州的廣大殖民使它成為強盛的歐洲國家,但隨之而來的「王位繼承戰爭」,然後是拿破倫的入侵進而導致「美西戰爭」的開啟,在經過短暫的和平後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又無情的朝人民撲來,因此佛朗哥雖是獨裁統治,但對當時長年戰亂的西班牙人民來說,反而帶來一段生活的和諧。

故事講述十八世紀末的西班牙正處於政局動盪的混亂,哥雅是當時相當出色的宮廷畫家,在教廷興起反猶太教的聲浪後,哥雅畫作下宛如天使般的女孩伊妮絲(Inés)被冤枉為猶太教徒而遭監禁,他的父親是名成功的商人,他找上哥雅希望能找尋門路救出女兒,經由這事件的牽扯,帶出教會與政治社會間衝突的複雜關係。路易十六上斷頭台後拿破倫隨之稱帝,以解放西班牙與啟蒙主義的雞毛當利劍攻佔西班牙,這局勢著轉變使天主教廷瞬間失去地位,

這雙方此起彼落的鬥爭經由天主教與叛教的男主角羅倫佐(Lorenzo)帶出這段歷史的曲折,即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抗,而犧牲者的象徵便是無辜的伊妮絲,她出獄後呈現半瘋的狀態,而在獄中與羅倫佐所生下的女兒卻不知去向,在哥雅的協尋下原來成了妓女。最後侵略的法軍在威靈頓公爵所率領的英軍攻勢下敗退,天主教保守勢力再度點燃,羅倫佐被判決死刑,伊妮絲在死刑結束後,牽著他冰冷的手消失在街頭轉角。這一切大時代下的動亂都在哥雅的畫筆下一一記路下來,不論寫實、表現、象徵或超現實手法,帶給後人的是相當大的歷史、社會與人性的深刻反省。

影片的開始便開門見山的詮釋出兩股力量的衝擊,教會的神職人員與主教齊聚一堂觀看著哥雅的蝕刻版畫-「幻想畫」系列(Los Caprichos,1790),其內容是揭露世上人性的犯罪、墮落等陰霾面,展現出對教會與禮法的諷刺並批評其弊端,因而引起眾人的不滿,羅倫佐便提出應該對異教徒(猶太教)進行清查,並恢復舊日「宗教法庭」的拷問。這開場戲對立了社會寫實的層面與教會(天主教)深具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的中心一元論心態,哥雅雖不是猶太教徒但他入世的觀察與社會寫實的再現,跟教會散佈給世人美好的世界理想,甚至某程度上趨於烏托邦的麻醉性思想,是大相抵觸的,因而使羅倫佐藉機發揮要排除所有異教徒以避免「聖潔」的天主教思想受到侵犯與動搖。場整戲都在低光度攝影下完成,之後諸多教會聚集的場面或宗教法庭的審議都是相類似的處理,以冷硬的光與陰影表現出教會對當時人民的壓迫。前段主要便是表現宗教法庭對人民白色恐怖的威脅,而當法國大革命於1789年興起,路易十六於1793年服法於民,啟蒙運動與其後引發的自由主義思想開始打破王權的霸權統治,但這股自由風氣的力量卻遭到另一總權貴、既得利益者的掌握與扭曲,演變成另一種極權統治,所以片中叛教的羅倫佐逃亡到法國,再隨著拿破崙大軍回到西班牙後,他將主教打入天牢並判處死刑,擁有一段不可一世的權力統治,直到威靈頓的干涉,主教被教會迎回掌權,逃亡的羅倫佐再度被判死刑。

在這政教權力的交替下真正的受難者卻是廣大人民,他們活在意識形態鬥爭(惡鬥)的紛擾與王權野心之下,這由商人之女伊妮絲所呈現,她是哥雅筆下的天使化身,哥雅許多教堂的天使繪畫都以伊妮絲為模特兒,這明顯的訴說著她是位生性純真無瑕的女孩,這與她和哥雅討論女巫形象的對話及在酒吧親吻侏儒的腳,都可窺見她思想的單純與可愛,這份天真便對比著教會的陰霾之面,諷刺的是教會所宣揚的大愛與基督精神,在面對(疑似)異教徒時所有人卻都成為「血腥瑪莉」,這也呼應啟蒙運動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在戰爭底下都蕩然無存,以致天使般的少女伊妮絲淪落成半瘋的街頭乞丐,這深具批判的戲劇張力在片末的一幕達到整全,對各層面的時代弊端又予以揭露。配合著哥雅的蝕刻版畫與油畫作品,令人怵目驚心與無限傷感。

羅倫佐這角色的演繹也相當細膩,他本是天主教廷中掌有一定權力的核心人物,他力主恢復宗教法庭掃蕩異教徒對「正統」的「邪惡」影響。在伊妮絲受冤入獄後,某天伊妮絲的父親透過哥雅的關係邀請羅倫佐來到家中做客,父親懇求羅倫佐動用教會內的關係來挽救小女,但羅倫佐抱持的信念是:只要伊妮絲對上帝的信仰夠強,面對身體上的刑求逼供,她也會秉持信仰而堅持,因為上帝會賜予她忍受痛苦的力量。這段荒唐的唯心論調讓惱怒的父親如法炮製,寫出一份極度可笑且荒謬的供詞要羅倫佐簽字承認,否則同樣對他施以極刑,羅倫佐最後抵不住肉體的痛苦而簽字。這場戲的表現透露出一股哭笑不得的詭異氣氛,供詞的內容引人發笑,但當羅倫佐簽字的瞬間其實也頗令人傷感,這傷感在於他多年秉信的理念其實只是宗教烏托邦的理想而已,禁不起實踐的考驗,對他來說是極度的打擊。所以當他潛逃至法國接觸到啟蒙主義的思想後,便體認到過去所批評的人文思想正是解救自己信仰矛盾的北斗星,啟蒙運動所倡導的是以理性思考擺脫盲目的宗教、傳統社會的教條主義與僵化的專制。這理性思維的態度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但羅倫佐在此表徵出再美好的理念落入絕對權力者的手上,只是另一種霸權控制的手段而已,在此之下自由、平等、博愛只是片面的口號罷了。

宗教法廷(或稱:異端裁決所、宗教裁判所),起源於中世紀,由天主教所設立的法庭用以調查並審判天主教會所視之為異教的份子,西班牙的宗教法廷成立於1479年,曾一度遭到廢除。宗教法廷的設立將人們思想徹底封閉,使其文化思想發展在單一霸權下受到阻礙,用以鞏固天主教會對人民操控的權力。片中後段一幕審判羅倫佐的戲便是取自於哥雅繪製宗教法廷的畫作,同樣都充滿著昏暗的低光度攝影與灰調性色彩的處理。另外,片中因羅倫佐簽下荒謬的供詞而被人戲稱為猴子(內容提及他是猴子與人的雜種),這也是批判宗教當時的暴力行徑直與禽獸無異。

這部史詩之作巧妙的將歷史與人物傳記做高度的融合,省卻人物傳記中可能會陷入的呆板鑿斧的刻劃,而是關注處理細膩的人性與宏觀時代壓迫下的關係,追尋人在這動盪歷史下的位置,帶著濃厚人道主義的關切。片中也引用委拉斯貴茲(Velazquez,1599~1660)的名畫「侍女」(Las Meninas,1656)與某些帶有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風格的光影構圖,作為對哥雅導師的致敬。由此可見導演對各層面元素的掌握,不論是宏觀的世界觀、社會意念與歷史省思,到細膩的人性描繪、時代重建、藝術呼應…等等,足見導演功力。


台長: 鯊魚
人氣(3,522)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歐洲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曾經.愛是唯一》(once)-搖滾波濤下的柔情
此分類上一篇:追火車日記 (Tricks)

5號小雞
值得推薦的一部電影,真的很好看。
2008-07-12 09:24:59
delia
那位少女遭受酷刑的畫面還在我腦海圍繞著,只能說時代的悲哀,羅倫佐這個角色演的相當棒,亦善亦惡,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權力會使人腐爛~~我想越來越相信了
2008-07-21 23:19:25
鯊魚
沒錯 我們常被好萊塢灌輸太多正邪的對立
但這對立的中間地帶才是人性更複雜的地方
很多歐洲導演對這種人性的刻劃 相當的出色
2008-07-22 19:15:04
綠茶
INES的天真無邪樣還烙在我的心中,羅倫佐真的是禽獸= =生長在那個時代真的很悲哀
2009-06-09 17:17:2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