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08 21:50:32| 人氣1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劉宏(轉貼自亞洲週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專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劉宏:
新移民研究新移民 .林凱涵

劉宏是新移民,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他提出「跨國華人」概念,指出新移民對移居國和原居國都有貢獻。


----------------------------------------------------

和上個世紀初葉的老一代移民相比,一九九零年以來的新一代中國移民,已經跳脫了「落葉歸根」和「落地生根」這兩種情感歸屬,而是遊走在兩者之間,試圖在民族國家的情感和全球化趨勢下取得一種平衡。這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劉宏副教授對中國新移民的新觀察。

說起來,劉宏與新加坡有著特別的徠。他的外祖父二十年代末移民新加坡,任職《星洲日報》,母親就出生於新加坡,後因戰亂被送回福建。劉宏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獲得復旦大學碩士學位後回到廈大任教,八十年代末赴阿姆斯特丹大學做訪問學者,一九九五年底獲得美國俄亥俄大學博士學位後,即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轉了一個圈,他來到了這片充滿親情的熟悉的土地,也開始了他作為一個中國新移民,觀察、研究和探索整個亞太區域華人課題的歷程。

積極研究新移民課題

劉宏表示,目前美國、歐洲等地的新移民課題已有學者進行研究,而東南亞的新移民研究仍缺乏專論。所以他積極著手資料的搜集整理,新移民的多元身份認同課題是他探討的焦點。他在新近出版的專著《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路.全球視野》中,專章論述了中國新移民的現狀,並提出了「跨國華人」概念。

他認為,新移民是指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後移居海外的中國人,在新加坡尤以一九九零年新中建交後人潮最多,其中一些已經入籍新加坡或獲取永久居留身份。新加坡作為一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大都會,以其種族、語言和文化的優勢吸引了約二十萬中國新移民,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新移民的數目仍會增長,但速度或許會放緩。

對於部分中國新移民一段時間後又移民到其他國家的現象,劉宏認為,移民是一種不斷變遷的過程。新一代移民的特質是全球化的流動性和多重性,中國新移民也不例外,他們的選擇更多,但即使是只在一個國家居留短暫的時間,也對當地有所貢獻,仍然可以成為溝通母國與現居地的橋樑。

新加坡是良好立足點

談及自己在新加坡工作和生活的經歷,劉宏說,他很幸運,因為他就居住在他所研究的環境之中,每天在感受著變化的同時作近距離的觀察,但又可以經常遊學各地,以局外人的身份冷靜思考。這些年來,新加坡恰恰給了他一個很好的立足點。他已出版和主編中英專著六本,發表論文六十多篇,其中一些刊登在國際權威雜誌如普林斯頓大學《世界政治》和康橋大學《中國季刊》上,他提出的「中國-東南亞學」的分析架構引起廣泛重視。他在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就獲得國立大學終身教職,擔任該校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助理院長(科研與研究生事務),並受邀任北京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客座研究員,被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和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聘為兼職教授。

曾在世界多個城市求學、訪問、工作過的劉宏,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五年,之後到歐洲兩年、美國六年、日本一年,對不同的都會有不同的觀感,談起他居住了近九年的新加坡,劉宏說,他和獅城有著不解之緣,語言、氣候、飲食乃至方言都完全融合,親情濃濃,鄉情依依。如果要說缺憾的話,就是天然環境較少。想起那些在家鄉廈門的海邊游泳,在日本京都騎著自行車在櫻花下漫遊、周末爬山的日子,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冬天凝望湖面結冰的美景,仍是難忘的記憶。但未來他仍會選擇繼續久居在新加坡,因為這是一片最適宜他研究和事業發展的土地。對他而言,他很享受這種「既是這裡,又是那裡」的感覺。

附註:劉宏老師的檔案
http://ap3.fas.nus.edu.sg/fass/chsliuh/

台長: Faride
人氣(1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