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6 15:14:47| 人氣8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後現代美學二:背景之二BY楊裕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全球政治經濟的發展來看時,正是這種『無恥的帝國主義』的概念,最能解釋後現代情境的快速席捲全球。無恥的帝國主義正是在1960年代進入了第三個新階段(第一個階段發生在1850年代,宗教帝國主義與軍事帝國主義結合;第二個階段發生在1940年代,軍事帝國主義逐漸退位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帝國主義;第三個階段發生在1960年代到1980年代之間,經濟帝國主義逐漸偽裝成文化帝國主義,或是說文化帝國主義與經濟帝國主義結合)。
帝國主義作為受譴責的字眼,為什麼會隨著現代化的過程而在全世界蔓延開來?這裡面當然有論述為其取得合法性與正當性,就像宗教帝國主義與軍事帝國主義結合的同時,英國的傳教士先是奉上帝之名來拯救中國,接著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馬上在英國國會論辯通過販售毒品予中國。兩件事一個是合『上帝之約法』,另一個是合『國會之約法』哪有什麼可恥不可恥呢?派兵攻打(將)被殖民國家,其實就像十字軍東征一樣,不但是奉上帝之名,更是拯救被殖民的國家,這就是第一階段的帝國主義。同樣的在1940年代,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餘悸,軍事帝國主義就被擱置與譴責,但是『戰勝國』的既有殖民掠奪又怎能放棄呢?所以,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開發與經濟援助為名的經濟帝國主義登場,試想從1940年代一直到1970年代,又有哪一個『完全接受』聯合國經濟五年發展計畫(爾後改為經濟十年發展計畫,直到1970年代)的國家或民族,因此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戰略位置呢?另一方面以連動式計畫經濟為主的共產主義國家,除了蘇聯以外又哪一個因連動式計畫經濟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戰略位置呢?到了1970年代聯合國的全球經濟發展計畫與經濟援助計畫,因為債務問題而叫停,轉而被解決債務問題的國際貨幣組織(IMF)接手,經濟帝國主義因其偽裝的面貌被拆穿而悄悄再度變裝登場,這次登場則夾雜著科技優勢、金融優勢、市場控制的優勢與教育優勢,以無形的、默默的、捨棄敲鑼打鼓的『文化帝國主義』出現。

其二:後現代主義其實有產業種類與資訊產業兩段式的變革。
後現代主義第一階段變革約略發生於1960年代。這一階段在七大工業化國家一方面密集召開經濟高峰會議的同時,市場經濟已經從供給面經濟學轉向消費面經濟學。同樣在這些早已工業化的國家裡,第三產業的就業量與產值逐漸超過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總和,同樣在這些早已工業化的國家裡,人們對政治上的正義與經濟上的正義的質疑浪聲越來越高,終於匯成1968年的『學生』革命。革命雖然迅速平息了,人們對現代主義的政治正義與經濟正義卻越發質疑,進而促發了後現代思潮。

後現代主義第二階段變革約略發生於1980年代。這是從工業化時代走向後工業化時代,再走向資訊高科技時代的轉折。電腦技術、通訊技術、電子技術成為新時代的主導產業技術基礎,連同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化與跨國公司對全球市場的掌握而不得不『在地化』,一種講求差異消費、資訊消費與特色分工(相對於以往的國際分工)的全新市場經濟悄悄的登場,後現代主義以吞食現代主義與高科技為代價再度逐漸席捲全世界,不管你願意不願意。

我們以『無恥的帝國主義』新面貌,來描述後現代主義的出現與擴張,其實是符合以國家為單位的經濟權力演變實況描述,而文化帝國主義的出現則忠實的反映了以國家為單位的對跨國企業的召喚與經濟權力擴張的慾望。而從後現代主義第一階段變革到後現代主義第二階段變革之間,西方的哲學思潮也隨著這假文化真經濟之下,遞變出各種學派或主義,其中與哲學、美學有關的如下:

台長: 范麗伊
人氣(8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