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16 22:45:16| 人氣9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廣設智優班的後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中市原本只有三所國中有智優班,去年增為七所,今年(民95)更是增加十九間,共有二十六所學校有資優班,等於公立國中校校都有智優班,此舉也吸引了全市近半數的小學生參加這場大會考。


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升學,其他都是藉口!

一、師資:

每校成立智優班,師資在哪裡?除了原先擁有特教學程的老師有資格教授外,教育局竟然想出讓還沒有特教資格的老師利用假日去進修,這意味著教智優班的老師邊教邊進修,這還真是「特殊」的特殊教育。倉促成立智優班,連師資沒有準備好,就想蒙混過關,到最後一定變成學校精心挑選升學成績最好的老師教智優班,這與教育理念中的「智優」大相逕庭,智優班淪為升學工具,從此落入填鴨學習,學生變成考試機器,只為了三年後為學校拉抬升學率,打下好口碑。

二、能力分班復辟:

為求成績亮眼,成立智優班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學校可能擋不住考不上智優班學生家長的請託,私下再成立加強班。甚至在南部,假借實驗班名義,光明正大實施能力分班,將成績好的學生一網打盡,全收入好班,從此班級被貼上標籤,以A(好)班B(壞)班稱呼,老師們個個搶著教好班,原因無他,好學生都被挑走了,面對全班無心聽課,吵吵鬧鬧,管秩序時間超過上課時間的班級,教學熱誠能撐得了多久?

其餘編入好班的學生也不好過,身上承載著家長的面子,學校的期望,老師的「名聲」,分數就是他們生活的一切,國中三年沒把成績搞好,肯定沒好日子過,把成績搞好了,其他的也就下去了。(品行、道德、價值觀、生涯規劃、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在功利主義下耳濡目染,分數高者,驕其同學;分數低者,沒有自信,這些都是能力分班帶來的餘毒,不可不慎。

多年前,教育當局大力掃除能力分班之際,又怎能容許能力分班以「智優班」、「實驗班」捲土重來摧殘學生,除了部分縣市能貫徹者,大多數的能力分班正以實驗班掩人耳目,家長心知肚明這都是為了升學,而教育局只以呼籲各校「教學正常,落實實驗教育」等無關痛癢的辭令敷衍了事

三、補習風氣日熾:

以前智優班名額少,僧多粥少,補習班利用家長心態,大補特補,甚至小學五年級便開班授課。現在名額暴增,家長望子成龍心態更不會鬆懈,現在搶著補習的是家長,因為智優班名額變多,等同於升學班,考不上智優班,彷彿世界末日,家長擔心考不上代表這三年同學間程度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因此不用鼓吹,基於群體壓力下,補習班大開特開,從小三就補習智優班專班,甚至出動家長排隊劃位,小學生快樂童年消失殆盡,學生能不苦嗎?

現在的社會,大家都不想得罪人,只想當好人,當好人很受歡迎,容易獲得掌聲,如果大家只想當好人,最後社會就沒有事非對錯觀念。學校在教育理念、招生壓力兩廂拔河,一味期望家長不迷信明星學校的升學率是騙人的話,假如一間學校認真辦學,讓學生跳脫傳統考試的框架,從各項才藝興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信心,甚至獲得教育部讚許的學校,可能會因為考上明星高中的學生不多,而被迫走向減班的命運。因此學校向升學主義妥協,極力爭取校校都有資優班,以鞏固「基本盤」(考上第一志願人數),把學生送進好高中當成是國中教育唯一志業,以迎合家長需求,教育本質已然扭曲,教育局可有遠見?教育部視而不見?

教育局明知道各校的把戲,卻不堅持教育立場,審查前說:「又不是只要申請,就會通過。」結果事情演變成通通開放,皆大歡喜,擺明了只想當好人,後來放話說:「如果學校招不滿每班21人,將停招。」這其實也於事無補了。而民意代表有選舉壓力,不知道開放的後果,但只要家長請託,便施壓教育當局,民代為選票,教育局為求解套,兩者一拍即合,智優班人數向上提升,教育良心向下沈淪。

在這些階段,沒有一個人敢說真話,怕會得罪人,只想當好人,但怕得罪人有怎麼能辦好教育?不講真話,又如何能當教育守門人?

所以,廣設智優班後,雖然打著智優非升學的口號,但在台灣這種畸形升學主義的摧殘下,無異鼓勵只重智育,其餘皆廢,教改理念不用管了,大家就來拚升學,到時全台又大玩能力分班,是不是又得勞駕部長出面要求落實教育部政策——常態編班,教改連改了好幾年,怎麼還停留在原地,值得教育部深思,再放任這樣亂搞,教育一定沒有好下場!

後記:雖然胡志強市長喊出「智優班招生 寧缺勿濫」,教育局也指出學生必須通過測驗PR值93以上才能錄取,但以筆者連續幾年監考智優班的經驗,今年題目實在簡單到離譜了!以往數學、國文皆含括國一、二的範圍來命題,今年的題目只需國小五年級程度就會寫了,試題鑑別度太低,只要細心,就能拿高分,大家都在問:這真的是智優班的考題,還是合演一齣進京趕考的戲,結局都是皆大歡喜?

95.5.16

台長: 犬儒汪汪
人氣(9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教育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正視教育部長民意信箱的功能
此分類上一篇:再談「老杜部落格」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