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0 00:04:52| 人氣5,841| 回應0 | 上一篇

"雨夜花"的空間詮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歌謠唱的是人民的心聲,歌謠的產生是人們為了抒發個人情感或對描寫真實事件,而歌曲的意境同時也反映作者看待事情的態度。台灣歌謠最興盛的時期是在日據時代和台灣光復初期,由於當時台灣處於殖民地位,無法以實際行動反抗外來帝國的統治,因此人民經常訴諸音樂的形式來抒發內在的苦悶,光復後又因為戰後經濟蕭條,生活挫折多,因此,也創作了許多符合當時情境的歌謠,如燒肉粽、補破網等。歌謠傳唱的是人民在這塊土地所發生的故事,富有濃厚鄉土氣息,因此,藉由台灣歌謠我們多少能拼湊當時台灣人民生活的景象,並對台灣有更深刻的了解。

中國傳統文化看待自然,將女人擬化為一朵花,一個女人有姣好的面容,被形容成「如花似玉」、「出水芙蓉」;女人害羞時被形容為「閉月羞花」;受驚嚇時是「花容失色」;賢淑的女性是「蕙質蘭心」;花有著美麗卻柔弱的形象,而男人則被賦予呵護女性的義務,因而有所謂的「護花使者」。台灣歌謠中有許多以花朵姿態來塑造女性形象,諸如雨夜花、白牡丹、孤戀花等,本文主要在台灣歌謠中尋找台灣女性的形象,以「雨夜花」這首傳統台灣歌謠為主軸分析歌謠所隱含的象徵意義及其反映的歷史內涵並從中對台灣本土歌謠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

中國文人習慣用自然景物來表達個人的態度、觀念、行為,比如將人生比喻為浮游、流星,這也是中國傳統「天人合一」觀念的表現方式,將人融入自然,表達對自然的崇敬,將人比喻成自然景物稱為「外化」,藉此表現個人的卑微渺小。雨夜花歌詞中將女人比喻成一朵花,以隱喻的方式將一個女人的悲情隱藏在花朵柔弱的外在形象中。

花是女人,一朵花的綻放是一幅美麗的圖像,嬌豔的花兒吸引人們的目光,儘管是帶刺的玫瑰,有人甘願被刺疼的痛楚,只為將玫瑰獻給心愛的女人,好用來證明「為了博得青睞,是心甘情願付出代價」;縱然是路邊的野花,在綠葉的襯托下,竟顯得獨特而領人駐足觀賞。花的芳澤,吸引昆蟲前來逡巡縈繞,然而花寄生在土地上,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靠著泥土的滋養從大地汲取生命能量,因著枝葉的傳遞養份吐露芬芳,依著大自然生存法則,在美麗繽紛的外表下卻是脆弱不堪一擊的生命,面臨風雨交加的處境,折枝枯萎,終至消弭回歸自然。

中國有一句成語「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描述女性的單戀,以花為地景符號象徵女性,以流水象徵男性,想像花朵在流水上漂流,無所依歸,只能隨著流水漂向未知的地方,流水有來自引力能量使其前進,但是花一旦脫離枝葉,便失去養分來源,沒有歸屬感,只好任憑風、流水等外力作用四處飄散,這裡所談及花和水的象徵和雨夜花的歌謠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雨夜花的處境便是因為離枝離葉,因而只能接受風雨的無情擺佈。

台灣為傳統父權社會,早期台灣女性生活空間侷限在男人所制定的範疇內,女人最終的生活目標就是成為一個賢妻良母,在社會規範束縛下,女人一旦被男人遺棄,似乎就失去生命的價值,只好苟延殘喘在這個現實的社會,這樣的描述絕對不是現代女性所能接受的觀點,然而我們從中國傳統來認識一個好女人的形象,不外乎「三從四德」、「貞節牌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女人在傳統社會是缺少自主性的,家是女人生命的全部,也是終生的依歸。女人傳統上被定位為弱者,即使是女人本身,也保有生為女人的宿命論,認為自身對抗大環境力量實在太微渺,只好自哀自嘆。

根據故事的源頭,我們可將歌詞中的「地」、「土」比喻成女人的苦境,「受難池」除了引申為女人無法掙脫的困境,在故事的背景說明我們可將其視為風月場所,台灣傳統女性由於社會環境的限制,在無依無歸又必須生存的情況下,通常是以女性本能「肉體交易」來生存,然而徒有健全身體,內心的空虛和自卑感卻像疾命一樣漫延全身。

將整個台灣濃縮成一朵雨夜花在黑夜中的飄零凋落,有其時代背景意義,因為雨夜花創作年代正是日據時期,台灣人民在外邦統治下民族信心遭受打擊,在台灣的土地,日本人是貴族,台灣人是二等公民,站在先人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流血流汗拓墾的土地上,台灣人反而成了外人,失去這塊土地的自主權,情何以堪。我們彷彿也聽到台灣人的吶喊,吶喊的聲音隱含在雨夜花歌詞中無奈的嘆息。

台灣是雨夜花,滿清政府背叛台灣人民以馬關條約為交換條件出賣台灣的主權,儘管台灣各地組織義勇軍奮力抵抗侵略,日本軍強大的攻勢仍舊征服了台灣人民,歌中唱到「有啥人通看顧」是台灣人民對滿清政府的怨懟,「雨無情」是台灣人民哭訴政府的背棄,「受難池」象徵日本政府霸道統治;「離枝離葉」象徵台灣脫離中國的保護也失去土地自主權;「永遠無人通看見」除了表達對現實的不滿,也說明日本不仁道的對待方式,以此諷刺日本政府的對台政策。

台語音樂之所以總帶給人們悲苦、淒涼、灰色、無力的感覺,和台灣的歷史背景頗有淵源,台灣除了原住民外多是外來的漢人族群,其中閩粵因地緣關係,來台開墾者以閩客族群居多,而福佬人就佔了台灣人民總數的四分之三,他們也在台灣土地用家鄉的方言交談,就是俗稱的閩南語,因此中國政府尚未遷台前,台灣的流行歌曲以閩南語為主,而當時由於日本佔據台灣,用權威壓迫人民抗日思想,台灣文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能藉由音樂的形式抒發內心不滿,而這時又是台語創作的高峰期。就「雨夜花」而言,歌詞的意境表面唱的是一朵在風雨中哀嘆的小花,當中也將台灣殖民處境意象轉化為自然地景的一部份,這樣空間的轉化過程也只有歷經日權統治下的台灣人民所能感同身受。

台灣女性的形象從這朵雨夜花的遭遇聽來讓人覺得十分同情,身處講求兩性平等台灣社會的我,似乎只能從文獻資料或像這樣的歌謠了解過去男尊女卑的台灣社會下女性的社會地位。聽過雨夜花的故事,讓我想起唐代詩人杜甫的「琵琶行」中描述琵琶女的遭遇,當時杜甫的心情就是雨夜花作詞者周添旺的心情吧,沒有辦法改變整個社會加諸女性刻板的規範束縛,只能用憐憫的心情來看待女子的遭遇;沒有辦法改變國家命運,只能訴諸於詩詞創作。

將時空拉回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聽到了這首歌;聽到了那個時代女人的哀嘆;聽到台灣人民在殖民處境中的吶喊,我慶幸自己身在這個講求兩性平等、國家自主的時代,也謝謝歌謠創作者用這麼一首美麗的歌告訴我台灣的故事。

台長: 給我羽毛翅膀
人氣(5,8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