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29 21:54:16| 人氣23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問自答1】中國文學與精神醫學有何關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文學與精神醫學有何關係?

第一,就會談技巧而言,有助於「同理心」的養成。「詩經」裡提到:「他人有心,余忖度之。」這是「同理心」最素樸的概念。後來五代的「花間集」裡面收錄了一首顧敻的「訴衷情」:「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北宋詞人李之儀也寫了首「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前半闋詞說明了人類身心與命運的共同性,會談者雖未經歷病者生活,然而個人情感(孤獨、失落),社會關係(與家人、朋友、配偶),經濟問題(失業、財務),病痛死亡等感受卻是共有的。曾經遇過一位抱怨與醫學系男友分隔兩地、常受到冷落而吞藥自殺的一位大學女生,當同樣也與醫生男友無法常見面的學姐詢問其交往近況時,就彷彿是質問著自己難以彌補的缺憾,而身為醫學生的自己,似乎也與自己的女友當面對質般地,在情緒上支持她,也是承認自己的失職;心裡批判著那位不在場的學弟時,同時也是責備自己。我認為,這絕不只是治療者將情感投射到病者身上的「反轉移」關係而已。後半闋則點出同理的實踐,「君心似我心」,乃至於「我心似君心」的結果,使雙方拋開表面偽裝以及心理防衛,直接做心靈的溝通。在治療一位二十歲躁鬱症少女的過程中,我做了適度的自我揭露(self disclosure),表明自己國中階段也常被老師評為「資質平庸」的經驗,奇蹟似地使她擺脫了長期以來受到鄙視的自卑感。偉大的醫學家William Osler這麼說:

The good physician treats the disease; the great physician treats the patient who has the disease.

同理心必須在對方作為完整的「人」,而非支解之「物」的體認上,也就是Osler的「全人」觀點下,才有其可能。曾經有兩個禮拜在新光醫院的婦產科實習,有個做完卵巢癌手術的病患,她的傷口常常滲濕,因此,作為實習生必須反覆許多次換藥,這一向是個煩人的工作,但或許是因為該病房陽光充足、空間寬敞,我突然有了念頭,若不是想著要「我又要去換藥了」,而是想著:「他/她需要我幫忙」,那工作的感覺會有怎樣的改觀哪!那幾天,甚至是夜半睡夢頻頻被打擾,我仍充滿歡喜的心情。文學以「全人」為基本教義,其儀式為高度的「神入」、其祭品為「情感」,最有助於「同理心」的養成。也難怪捷克小說家Milan Kundera要說:

哲學和科學都忘記了人,只有文學還勉強記得人。因為哲學,科學把人看做普遍的對象,只有文學才致力於捕捉每一個個人獨特的個性,及與他人不同而帶來的尊嚴。

第二,就疾病診斷方面,可作為參考史料。一方面,它生動有趣,另一方面,它透過高度的自省而達到詳盡。遭受事業打擊的屈原,「游於江潭,行吟澤畔」,在外觀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在內心裡,則是屢屢出現憂鬱心情、自殺意念、失眠厭食等症狀,如「離騷」與「懷沙」等篇所示,在作為「忠君」的文化符碼之外,可能有著罹患憂鬱症的真相。出自「戰國策」的「驚弓之鳥」典故,敘述了神射手更贏應用了「創傷後壓力疾患」者,「過度警覺」(hypervigilence)、「回到過去」(flashback)、「創傷提示」(stress reminder)等心理現象,虛發一弓便射下一鳥的傳奇故事。「列子」描述了「解離性失憶症」的案例,有個男人到了中年突然得了健忘症,「朝取而夕忘,夕與而朝忘;在途則忘行,在室則忘坐」、「今不識先,後不識今」,於是家人為他展開典型華人的求醫行為:「謁史而卜之」、「謁巫而禱之」、「謁醫而攻之」。「唐詩三百首」中,李端的五言絕句「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絃。」歌女為了博取文士的注意,出於意識或潛意識地彈錯音,恐怕就是Freud所描述的「誤引行為」。杜甫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原是傳達戰火中的思鄉之情;但在這承平而拜金的時代,我竟然從朋友的口中聽見「烽火連三月,家金抵萬書」,他對此口誤渾然不覺,令人啼笑皆非。

明太祖朱元璋大興文字獄,則頗有「關係妄想」的嫌疑。其中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杭州教授徐一夔的賀表:「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分別被他解讀成禿頭(光)、和尚(僧)、作賊(則)的影射,無辜的官員遂得到悽慘的下場。關於明代詩人畫家徐渭,有學者也指出,根據詩文書信,他可能有焦慮症、躁鬱症、甚至精神病狀態(psychosis)(聽覺與身體幻想),可徵文獻包括「渭犬馬賤生,夙有心疾」、「緣渭前疾稍增,夜中驚悸自語,心系隱痛之外,加以四肢掌熱,氣常太息。每因解悶,少少飲酒,即口吻發渴,一飲湯水,輒五六碗,吐痰,頭作痛,盡一兩日乃已。志慮荒塞,兼以健忘,至於髮毛日益凋瘁。形殼如故,精神日離」、「時我病始作,狂走無時休」、「病易(變動的意思),丁(釘?)剚其耳.....諸祟(幻覺?)兆復紛,復病易,不穀食」、「及宗憲被逮,渭慮禍及,遂發狂。引巨錐剚耳,刺深數寸,流血幾殆。又以椎擊腎囊,碎之不死」。魯迅的「狂人日記」表面上寫主角的「被迫害妄想」(delusion of persecution),認為周遭的人都在設計要吃他,實際上藉著「瘋言瘋語」表達再清醒不過的真理:「禮教吃人」;「白光」則描述了一位連續十六年落地的老秀才,瘋狂地隨月光以及幻聽去挖黃金,其實挖到的是死人骨頭,最後跌死江中。


在酒癮的領域裡,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道出戒癮的實際困難。辛棄疾沈重地下了戒酒的決心,〈沁園春〉一詞採用與擬人化的酒杯對話的方式展開,既遺憾於酒精對身體的戕害:「嘆汝於知己,真少恩哉!」又相當懷疑自我決心的堅持,以致於被驅逐的酒杯竟然厚顏無恥地表示,仍願意隨時受主人召喚:「麾之即去,招亦須來。」

第三,就疾病治療方面,文學作為治療方法的理論基礎有:1.語言遊戲說(Wittgenstein) 2.幻想補償說(Freud) 3.滌盪淨化說(Aristotle) 4.自我確證說(Lacan) 5.自我陶醉說(Plato)。六朝文論大師鍾嶸,在他的「詩品」裡說:「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在轉化個人情緒為文字的過程中,雜亂的感受被具體化、外在化了,於是個人從「壓力」(stress)的重負下解脫出來,這應該就是Aristotle的「淨化」 (Catharsis)能夠奏效的原因吧!西漢枚乘的賦《七發》中,設定了一位幽居宮中、抑鬱不振的楚國王子,一位來自吳國的客人滔滔不絕、極盡繁縟地為他描述有關音樂、飲食、車馬、旅游觀光、田野狩獵、海濱觀濤、修養論道等想像,結果王子不藥而癒,他所藉助的,便是幻想與補償(compensation)的心理機轉。晚名小品,劉士龍的「烏有園記」描繪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庭園,他以此為滿足,因為,「實創則張設有限,虛構則結構無窮,此吾園之所以勝也」,這種「昇華」(sublimation) 的成熟防衛,使人從無窮慾望與有限現實間的巨大摩擦中解脫出來,也引進了痊癒的曙光。

第四,就健康促進方面,文學作為一種「美」,與「愛」、「神」等終極價值,同為「靈性」(spiritual)之追求,它超越塵世裡如名利等追求,是自足而絕對的,不因無常而損失。中國文學又以其「無我」的獨特性,為精神健康促進的巨大寶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斷定歐陽修的傷春之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為「有我之境」,只有少數「豪傑之士」才能寫出像陶淵明「采菊東篱下,悠然見南山」的「無我之境」,便為此「無我」傳統的典型。「無我」的精神在於捨棄主觀過多的強制,而使它成為鏡子,如實反映世界,因而能夠化解心/物間的巨大緊張。「無我」並非佛家僧侶般的寂靜修為,它可以是基於反省之上的奮發,如陶淵明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而蘇軾則在乘船夜遊的過程中,體悟到這種精神:「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在台灣文學的領域,呂赫若的「闔家平安」描述了耽溺鴉片的敗家子,雖曾經戒癮發憤,不久卻又故態復萌,甚至轉向養子討錢,當養子沒錢時,還大罵他不孝,十分地諷刺。他的妻子感慨:「自己的娘家是農家,沒有抽鴉片的能力,但富有的人太閒,只好抽鴉片打發時間。」點出鴉片成癮外的社會、經濟、階級問題。李昂的「殺夫」以及白先勇的「蝶戀花」,則描述了經濟弱勢的女性,因為無法承受家庭暴力、毒癮的控制以及老鴇的剝削,終而走向瘋狂殺人的悲劇歷程——「娟娟的案子沒有開庭,因為她完全瘋掉了。他們把她押到新竹海邊一個瘋人院去。」——瘋狂,使道德責任再度落在女性身上;因瘋狂而免於刑責,恐怕才是社會對她們唯一的寬恕。

2004.11.30
(C)立人秘密書齋

台長: 立人
人氣(23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