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24 16:48:35| 人氣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魯迅之於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魯迅之於我總算是前代文人,許多實屬傳言的逸事偶而會在生活中提及。印象最深的當屬寫到中國人心底的諷喻小說《阿Q正傳》,在台灣前前後後不知道出版了多少不同的版本了,手頭上所翻閱的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8月出版黃色封面的新版,加上了豐子愷的插圖及周遐壽的評注。周遐壽是誰?其實是魯迅的二弟周作人。由魯迅至親同時也是知名文人的周作人重新註解,該是極具權威的解讀。對在台灣的愛書人而言,魯迅總帶了些莫名的神秘,這位在中國大陸被視為典範的前輩文人,毛澤東對其極度推崇,而在台灣自然得不到合理的評價。文學一旦戴上了意識型態的大帽子,就不容易看清楚其價值與意涵,更難得到公平的對待。隨著台灣的解除戒嚴,漸漸提倡起憲法中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我們才得以有機會重新閱讀這具影響力的著作。

  解嚴前後,幾份重要的文化思想刊物在文化觀念的啟迪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其中重新復刊的《文星》,曾重新刊載魯迅的《狂人日記》,幾位評論家的重新解讀與評論文字,在那個時代裏總顯得有些刺目。魯迅,這個始終籠罩著意識型態作祟的面紗的重要文人,終於能在台灣得到討論與觀照的機會,隨後《當代》也做了「魯迅專輯」。現在到誠品書店去,不論是台版或是港版的魯迅文集比比皆是,更讓人感嘆政治無孔不入的作用與滲透。

  身為讀書人,必須承認閱讀的面向始終存在極大的裂縫。像魯迅這類中國二十世紀前半葉最具影響力的作家,卻少有深讀的機會。錢鍾書的《圍城》居然也是很晚才拜讀。前些日子翻看夏志清的《中國現代小說史》,就是以魯迅為討論起點。書越讀越感心驚,原來過去已經遺落了許多,就在追求流行時尚的簡食閱讀搞亂了胃口以後,就淡淡地沈緬於幽幽古拙與彷彿做壞事小孩的悔意中。

  《傳記文學》上刊載了魯迅之子周海嬰追憶父親的文章,大部份著墨於魯迅死前的最後一段日子。魯迅之死一直在文壇上有諸多揣度,周海嬰特別記述了對其療治醫師日本的須藤醫生看似消極的診治不知是否為魯迅致死的間接因素,也談及魯迅身後葬儀費用究竟是誰。花了大篇的文墨寫文人的瑣事,成了讀文學作品外的另一種趣味。而這篇文章在揭露當時(原載於大陸《收獲》雜誌上)也引起一陣騷動,魯迅之死及當時中國共產黨對魯迅身後的照顧顯然一直是文壇上的公案,周海嬰直指印象所及費用均為私人支付,似乎也間接反駁了許多不利魯迅的傳言。

  而這並非我關心的重點,魯迅到底是不是被日本醫師不當的診治所害,並不影響閱讀魯迅作品時的心情。《狂人日記》談中國人的吃人文化,怕也是從刻板印象裏來的,那天真坐下來用心讀讀,或許有不同的體會。《藥》裏那顆為了治怪病而沾滿人血的饅頭,《故事新編》裏魯迅重為古老的故事賦予新的意義,那怕是廿世紀上半葉的文思遺韻,匆匆讀過竟也心神蕩漾。把閱讀當成生活的一部份,也不必那麼刻意地索求學術研究般的嚴肅解讀,魯迅也能成為廿一世紀台灣都會生活中淺淡的點綴。

  只怕追求品味生活的當兒,卻壞了文人的盛名,魯迅成了類似《GQ》之類流俗生活的裝飾名詞,「橫眉冷對千夫指」,原本冷峻頑抗的士人風骨,成就的竟是裝酷的時代形貌。魯迅的新時代意義,反而失味了。

台長: 徐江屏
人氣(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