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27 17:12:45| 人氣7| 回應0 | 上一篇

〔TONIC〕父母、孩子與大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有一個非常聰明的朋友,他是大夥兒的智囊,我們有任何問題總是向他傾訴。

有一回他聽完我的嘮叨,這樣告訴我:「我把人區分成三種──父母、孩子與大人。」
「喔?那我是屬於哪一種?」
「當然是孩子,」他說:「你的生活形態是孩子、思考方式是孩子,就連苦惱的問題,也是非常『孩子式』的。」
我非常不服氣,便問:「那怎麼樣才叫做大人?」

「能夠自己做決定,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聽完這個答案,我有一點失望,沒想到是這麼地「老生常談」,聽來不痛不癢。



但是,基於好奇心與對觀察的偏好,在聽過「父母、孩子與大人」的理論之後,我不知不覺地也開始用這樣的眼光去描繪周遭的親朋好友。

當一個年輕人,溫言失意的朋友時,我默默欣賞:「在他的心裡,他是一個父母,他放下自己的煩惱,無償地幫忙分擔另一個人的煩惱。」
當另一個長輩,因為被拒絕而大發脾氣時,我想:「雖然他的年紀很大了,卻還任性地像個小孩。」
而當我看見有許多人,正朝向自己的理想奮鬥不懈,我便明白了:「這就是大人,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沒有過於樂觀的期望;他非常小心謹慎,但當他決定去做時他便盡力做到最好。」



隨著時間過去,我累積的「父母、孩子與大人」記錄越來越多,卻有個問題跑了出來:為什麼同一個人,幾天前還像個孩子,賴在地上吵著要糖吃,今天卻能大大方方地為他人付出、充滿熱情呢?為什麼一個平日精於算計的人,竟被有心人欺騙、聰明反被聰明誤呢?

於是我又明白了,父母、孩子與大人,其實交替地、甚至混合地存在在每個人的心中,這一刻我們的表現或許幼稚、或許堅強、或許寬容,下一刻卻不必然如此,也不必要如此。


隱約記得一個佛經上的故事:佛的化身是沒有固定外表的,有時祂是女性、有時是男性,有時候祂變成動物,有時候甚至變成一顆石頭。
這提醒了我們兩個字:「彈性」。所謂的「完人」,不是時時刻刻做父母、做小孩,或者做大人,而是在不同的時機,運用不同的性格特質,做出最合宜的反應。

父母、孩子與大人,這三種人,於是沒有特別的好壞或是非,相反地,它們有不同的用處。
被惡意中傷時,我們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面對艱鉅的「不可能任務」,我們需要一顆「赤子之心」、當世界需要我們,只有「義不容辭」。



樣貌是不變的,但是神態可以改變、性格的基調是不變的,但是可以修練。
時時反省自己,如果這一回的反應太過激烈,下回我們就「父母」點,這一刻的想法如果不負責任,就趕緊「大人」點,如果對生活失望沮喪,記得「孩子」點,學學孩子放下一切,看看雲、看看花,那樣,你馬上就會更平衡些、更接近完美一點。









台長: punch
人氣(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