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玉銘 中國時報2009.12.17摘要】龍應台與科學家朱經武有關於「人文與科學相遇」的對談,兩人各自代表人文與科學提出幾個基本問題。龍問朱:道德經的作者是誰?曹雪芹做了什麼?畢加索是做什麼?朱全部答對。朱反問龍:人為什麼不能把自己抱起來?為什麼樹底下的光影是圓的?華生(James Watson)是誰?龍的回答全數摃龜。
針對這樣的結果,龍質問:一樣是各自領域的基本常識,為何科學對人文學者而言如此艱難?個人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制度設計的不良。我們學生在高二時就開始分組,等到考進大學,幾乎90%的課程都是各自分離。
美國在高中及大學課程之設計,與我國有許多不同。第一,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中學裡,他們並沒有在高二起就嚴格分組。至於到了大學,在絕大多數優良學府,他們都有所謂共同(common)課程。以就讀的芝加哥大學為例,四年內必須修滿42門課程,這四十二門課程共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核心課程,分為三種:一、人文、文明(以歷史為主)及藝術課程;二、自然與數學課程,包括物理、化學、宇宙地球、環保、生物、數學、電腦等;三、社會科學,包括文化、社會、政治思想等。
第二類為專業課程,分散在該校生命科學、人文學、物理(包括化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領域內,供學生在大三大四選修,以建立其專業知識與能力。第三類為輔修與選修的課程,佔全部42門課程之64%。
由於同學在頭兩年都唸了核心課程,所以無論以後兩年專攻領域如何不同,大家仍可共同討論亞里斯多德、柏拉圖或牛頓與愛因斯坦。
知識的疏離,再加上畢業生進入社會以後,各自從事不同的工作,無法分享經驗,這也使得他們對於國家的方向、社會的發展以及所謂人生的核心價值都難產生共識,這也是我們今天台灣一片亂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知識分子間能有共同的知識基礎,既可促進整體知識之進步,更可進而解決社會之問題。(作者為行政院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主任委員;文化大學史學教授)
李鈞震:
1、人文與科學為什麼疏離?除了課程制度錯誤外,台灣的國中、高中的教科書編得太爛,是主因。
2、國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因該以其思想史為主,不應該以「計算能力」為主。國中生學物理學,應該學習「物理思想發展史」;讀生物學,應該學習「生物學思想發展史」,讀數學,應該學「數學思想發展史」而不是記憶片斷的計算能力。
3、計算的工作,交給電腦就好了;簡單的計算公式,高中再學,但是理工科在國高中階段,應該是學習思想發展史為主,理解各領域歷代大師的思想精髓、邏輯思考、推理步驟、人生觀。這些東西對任何人都有實用價值。
4、另外所謂的人文科目,歷史、地理、公民等,都應該加入簡單的環保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哲學的觀念,這些都是科學、理性而不煽情的元素,可以避免幼稚的意識型態的干擾。
5、國文科,應該增加課程內容,加入世界各國的經典文章,但是必須要全部取消「文言文」;應該讀《論語》,但是絕對應該避免「文言文」,要用白話文。因為「文言文」會導致多數人失去語言表達能力。全台灣的國高中國文老師,是台灣語言表達力最差的族群。
6、台灣大多數的作家、名嘴、主播、記者、節目主持人、社會意見領袖、各種傳播媒體工作人員,國文系畢業的人非常少,因為國文系畢業生的表達能力非常差,主因是「文言文」讀太多,沒有生活常識,知識範圍狹窄。
7、人文與科學為什麼疏離?另一主因是,台灣從幼稚園開始到研究所,都不重視「五育均衡」的教育,違背教育學基本原則,導致台灣的大學教授們與各級學校的校長們,絕大多數多沒有專業的運動能力,也沒有專業的組織社團能力,也沒有參加公益性組織,沒有藝術表演才華,沒有藝術鑑賞能力,沒有第二專長,沒有吸收跨領域專業的能力。
8、因此台灣的大學教授們與各級學校的校長們,絕大多數都變成庸才,所以導致老師們多數都變成了庸才,學生也只好被迫變成庸才。學生畢業後,當政客、名嘴、作家、媒體主管、教育部長、多數的家長們,很明顯的都沒有「五育均衡並重」,都是庸才。黃榮村、黃昆輝、吳清基一定不敢否認!
9、余光中、龍應台、邵玉銘,沒有好學不倦的精神,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挑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以不好學,不是孔門弟子。
參考資料:
學者的基本修養
苦海女神龍的細菌
道耳頓的原子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