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03 21:44:53| 人氣20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高雄能 雲林也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蕭嘉弘/北市(導遊)中國時報2009.08.02摘要】十九歲的沈姓女大學生,用攝影鏡頭,捕捉了在地雲林縣的真善美,在網路上吸引了三百萬人次的瀏覽;同時,布袋戲之鄉,雲林縣的布袋戲列車,在蘇治芬縣長的帶領下,也開到了台中,一方面推廣了傳統戲曲,另一方面也為雲林縣做了最好的城市行銷。

雲林縣站起來了!不但找到了自己「農業首都」的定位,成為台灣農業的中心,也找到了自己獨一無二,不可被替代的文化認同,賣點與根源;布袋戲之外,醬油的產業拳術的傳統特色,也見證了雲林的歷史與文化。高雄市,從港都蛻變到海洋首都;高雄人能,雲林人也能!

【摘要2009.08.02陳易志/南縣 中國時報】「種稻一趟雖花六萬元,但很值得。」台北一家化學廠老闆劉建良,掏腰包率員工搭高鐵南下後壁鄉,學種稻子,腳踏實地、彎腰插秧讓一行人備感收穫良多,愈來愈多人希望親自操作一遍,瞭解每天吃的白米飯怎麼來的,讓「無米樂提升稻米品質促進會」執行長張美雪,忙得不亦樂乎。

促進會的構想,係因崑濱伯獲得良質米總冠軍,契作的糧商,希望在提升稻米品質這個領域,能夠持續保有活動力,以抗衡因加入WTO帶來的米價衝擊,藉由提升品質贏得消費者信賴,奠定在地米的根基與品牌;崑濱伯捐出獎金,登高一呼,促進會馬上成立。

促進會成立兩年,參加者遍及各個行業,有航空公司空姐、政府官員、社區大學成員、企業公司,每個人努力學做農夫,捲起袖子、褲管,腳踩泥濘稻田,學習插秧播種、施肥灑藥、收割

「最可愛的是,每次播種或收割之前的敬天拜拜儀式。」幾乎每個人持香在田邊拜拜時,臉上都流露出一抹自然又歡喜的笑容,沒有人喊苦或嫌髒。促進會呼朋引友來種稻,讓網路行銷公司大感興趣,盧姓網路業者指出,種稻過程加以商品化,相信商機就藏在其中,正著手整合中。

【摘要2009.08.02 黃如萍/中國時報】「生態旅遊,雖然是小眾市場,但卻可永續經營,國人賺到外匯,更贏得外國旅人的感動,或生命的重大紀錄!」剛帶領英荷旅遊業者,環台賞鳥的江坤達說,賞鳥忌諱大聲喧嘩,但來台賞鳥的旅客忍不住在巴士車內,就叫了起來。

江坤達表示,新中橫的帝雉、中橫的金翼白眉酒紅朱鵲、蕙孫林場的藍腹鷴、林內湖本村的八色鳥、台北市郊的台灣藍鵲、台北及台中都會區內的黑冠麻鷺、馬祖的黑嘴端鳳頭燕鷗等都讓外國人驚豔。

「走出機場就可看到鳥,台灣賞鳥無處不在。」江坤達說,八色鳥僅存四千至數萬隻,雲林縣林內湖本村有近二十對,也是世界已知八色鳥,夏天繁殖密度最高的地方,在台灣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就可欣賞特有鳥類,國外旅遊業者感覺不可思議,直說今年底帶團來台賞鳥。

一對退休的英國夫婦,來台觀賞大雞(帝雉及藍腹鷴)及小雞(竹雞)後,感動的說,台灣之行讓他們的生命地圖拼湊的更完整。

除了賞鳥,近年東海岸風行的鯨豚旅遊,在國際上也逐漸走出知名度。花蓮石梯港出海觀賞鯨豚的機率,高達95%,被公認為世界各國觀賞鯨豚率最高的地區。彩虹國際旅行社董事長陳俊良指出,不僅國內北部藝術家紛紛遷徙至石梯港,許多國外旅人也紛紛指名到該地旅遊。

台灣的高山健行旅遊,也逐漸打出國際知名度。奧地利、日本、韓國等地的旅客組團來台登玉山,旅次多,觀光局今年還特別協調玉山排雲山莊,每日空出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床位,供國際旅客入住。

交通部觀光局國際組長劉喜臨表示,台灣高山健行之旅發展成熟,係因台灣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約兩百九十二座,多數距離公路不遠,旅客可輕鬆征服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即使連玉山或雪山,登山路徑明確及完善,一般旅客也可以去!

「以前颱風來了,在綠島的遊客急著離去,但現在旅客都自願留下,且旅客到綠島觀光也不再是一日往返了。」交通部觀光局技術組科長陳煜川說,城鄉之美、人文及自然的感動,生態旅遊的魅力展現就是留住旅客的心。

 

拓荒水果網站,辭掉鐵飯碗【摘要2009.08.02周曉婷/南縣 中國時報】七年級生王啟安,原是消防員,出身關子嶺南寮椪柑農家,和女友、女友姊姊三人合夥經營電子商務,透過網路行銷農產品,第一項產品即賣自家生產的青皮椪柑

營業四年多,現在每月已有八百多筆網路訂單,公司小有名氣。王啟安的「HUG時尚水果概念館」三人打拚四年多,商品主力從早期的水果,擴增到各類農特產品,許秀綺說,公司仍在持續開發新的合作夥伴,產品愈多元,愈能為認真的農友打造農產品直銷平台

網路賣農產品,如何保持鮮度很重要,剛開始,三個人也不懂物流,接到訂單和果農敲訂出貨,消費者卻抱怨收到的水果爛掉一半,還有消費者訂貨後不認帳,送貨到府被退貨,或是消費者收到貨,卻不匯貨款,沒有作生意經驗的他們,靠著作中學,生意漸上軌道。

【摘要2009.08.02周曉婷/台南 中國時報】愈來愈多人藉著電子商務,賣起農特產品,虛擬網路商城逐漸取代實體店面。其中成功者固然不少,也有不少人在網海浮沈。

網路行銷農特產品有多夯?看看台南職訓中心「農產品網路行銷班」有多搶手可見分曉;連開三期,每班卅個名額,第一期報名人數超過兩百人,想學網路賣農產品,得先上課,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結業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

關廟鄉的鳳梨農徐春益,長年種植鳳梨經驗讓他發現,務農投入心力與回收成本有極大落差,只要價格操縱在盤商手裡,農民永遠無法得到合理利潤與回饋。今年鳳梨盛產,徐春益的鳳梨田收成約五千台斤,卻因價格不穩,其中三千台斤無法出貨,只能轉送親友。他學網路行銷農產品理由很簡單,果農直接上網銷售,減少中間剝削,農民和消費者雙贏

剛從農產品網路行銷班結業,馬上又參加烘焙職訓課程的王鶯芬,她原是竹科面板大廠友達的秘書,放棄穩定工作當然很掙扎,當她思索要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第一個想到的利用電腦網路賣農產品。平日常作布丁給孩子吃,結合興趣和在地農產品作出來的布丁,在網路初試啼聲即獲好評。

住在下營鄉的龔靜宜,選擇在網路上賣自家生產的饅頭。她原是會計,和先生從雲林縣搬回台南縣下營鄉老家,利用周六、周日在菜市場擺攤賣饅頭三年多,現在則作起網路行銷,開張以來數量最多的一筆網路訂單一百多顆饅頭才剛出完貨,正等待其他顧客透過網路下單。

網路開店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大學讀企管的王鶯芬分析,如果只靠自己架設網站賣農產品或加工品,光是包裝、物流等花費,就足以吃掉利潤,況且起步階段沒有知名度,得另找行銷公司行銷產品,每一階段都要先花錢,何時能夠回收卻是未知數;若和已有規模的電子商務平台合作,動輒商品訂價五成的上架費,是筆沉重負擔。

虛擬的網路通路,也和實體通路一樣有陷阱,也更現實。王鶯芬說,網路的點閱率就等於購買力,點閱率高,代表商機愈大。要有高點閱率,和有知名度的平台合作是最簡單的方法,前提是得把平台「抽成」當作是打開知名度所繳的學費和廣告費。

現實沒有想像中美好。她有同學在網路上賣自家熬煮的桑椹汁,大半年過去了,一瓶都沒賣出去。她的饅頭一顆十多元,曾有客人透過網路下單十顆饅頭,貨款合計一百五十元,用冷藏低溫宅配送貨給客人,物流費也要一百五十元。為吸引顧客持續訂貨,自行吸收物流費,卻也讓她等於作白工。

台長: 果凍讀書會
人氣(20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新聞精選 |
此分類下一篇:南非影展奪首獎《不能沒有你》踩銀熊得主
此分類上一篇:沒有天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