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23 03:45:42| 人氣3,0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All About Lily Chou-Chou(青春電幻物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片名:《リリイ‧シユシユのすでそ》
(英譯:All About Lily Chou-Chou∕中譯:青春電幻物語)
導演:岩井俊二
出品國:日本 (2001)

本文曾以演講形式於2003/5/1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發表。
原題為「認同下載中:青少年,網路,迷 — 從「青春電幻物語」談起」。

【電影的生產脈絡】

1999年,岩井導演來台訪問,原本打算寫一個「台灣出生而在香港走紅的偶像歌手,與台灣當地一個素為謀面少年歌迷」的故事,但後來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原因,作業停滯。不久他在網上成立了一個專供新人發表劇本的站台,並請其製片來批審這些網路投稿劇本。這位製片素以嚴格聞名,岩井導演遂突發奇想以假名上網投稿,結果竟還是讓這位長期合作伙伴猛批了一番。這個「虛擬vs.真實」的經驗讓岩井頗有感觸。隨後,2000年一月,岩井到香港看王菲演唱會,在現場他感覺自己仿若回到年少崇拜偶像時期。回日本後,岩井據此靈感開始創作網路小說,並與電影音樂家小林武史合作,建構了一個名為「Lily-holic」的網頁。隨著由小林武史所虛擬的「Lily Chou-Chou」在這網站上越來越紅,岩井的小說劇本也轉向集體創作的實驗。一宗虛擬的演唱會謀殺案(也就是後來出現在電影結尾的事件),在這網站上引起青少年迷們的接龍創作。於是這部名為「All About Lily Chou-Chou」的電影,就從這樣的跨文化與網路經驗的交會中,誕生。

【青春殘酷物語?!關於「Lily Chou-Chou」的十個解讀】

1. 現實與虛擬並非截然二分的狀態,其實從心理層次來說,這兩個領域的實虛經常會弔詭地互相置換。Phila就曾說:「對我來說,只有莉莉才是真實;只有Ether才能證明我的存在。」但後來,面對一連串的現實世界的殘酷,他又跟虛擬世界中的虛擬知己青貓傾吐(詭異的是青貓正是摧毀他現實一切美好的星野):「最近,Ether消失了。青貓,請跟我說,告訴我關於莉莉、或者關於Ether、或者關於她—那個喜歡莉莉和德布西的女孩。」

2. 是的,一如片名,這是一部講述「所有關於莉莉周」(All About Lily Chou-Chou)事物的電影,然而,「Lily Chou-Chou」所指涉的到底是什麼?只是一個虛擬的偶像歌手而已嗎?或者還有其他?先仔細看看片中青少年網迷們對於「以太」(Ether)的種種論述吧。在電影的一開始,BBS上反覆討論著關於Ether:

「Ether治癒了我的痛楚。我最重要的朋友、家人、情人,往往是傷害我最大的人。但所有人都得忍受著。所以我們要有Ether。一個快樂的地方,那就是Ether。」

「莉莉看得見所有人看不到的東西,如果那就是Ether,我們定要聆聽她。」

「我是Ether所選定的使者,莉莉的守護者,實踐我的使命,引領愚眾追隨真正的Ether,令他們不再犯錯。」

「這不就是一種宗教狂熱嗎?!沒有她怎麼生活」

所謂的「Ether」, 一方面像是一種「道」,使Lily的崇拜體系得以類宗教化。另方面,「Ether」也是一種集體建構的產物。Lily的CD、海報乃至Lily的形象,可說都是文化工業型塑的結果(依照唱片工業的商業企圖而生)。但「Ether」卻不是,「Ether」相對而言是開放給Lily聽眾自行討論形成的。與其說,「Ether」是一種由上而下灌輸的「信仰」,不如說是一種由下而上、透過集體在網路上不斷反覆討論而形成的「意識」。所以,Lily不過是「Ether」的載體,而「Ether」就是這些青少年們內心欲望與思維的抽象交集。

3. 由此,表面上看起來,青少年崇拜著Lily;其實,他們更崇拜著自己,並在這種崇拜中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即使這往往只是轉瞬即逝的美好)。而就在反覆的自虐與自棄行為中,他們解放了自己被成人世界壓抑的自尊與自戀。這麼說,並不表示成人世界裡沒有自尊∕自戀。相反的,成人世界裡多的是「建制化的自尊∕自戀」,是透過學經歷、工作職位、居住環境、往來人際、以及所謂生活品味等外在條件來形成區辨、評比乃至認同的。但青少年卻不一樣。在客觀條件上,他們沒有足夠能力去追求這些「建制化的自尊∕自戀」;另方面更關鍵的是,他們骨子裡質疑這種建制化,他們的自尊∕自戀不是為了把別人比下去,而是更純粹地想為那個空虛沒有方向感的自我找到一些可能性。

4.「不用裝大人,我們心中已有許多面鏡子。」這是接近片尾時,雄一站在虛擬歌手Lily現身的大螢幕前,聽到的一句歌詞。青少年處於既單純又世故的年代,從下面這段小插曲可以看出:

雄一去星野家,對其母充滿好感與憧憬。但後來一群同學閒聊才發現,大家都曾受邀去他家。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評論他媽很漂亮,拿一堆好料招待,大家都是一副欣羨之情。不過他們又很世故地說:「有錢人都是這樣,看起來很熱情,其實不過就是希望被招待的我們能和他小孩作朋友。」雄一呆立一旁,無語。

正因為如此矛盾,青少年的內心所感與外在行為總是激烈拉鋸。這又比方說,前一刻他們可能還是一起站在橋上、集體公開撒尿鄙夷建制世界的叛逆夥伴,但後一刻他們卻可能沿用建制世界裡的弱肉強食邏輯、並發揚光大成人們的暴力手段(認老大、脅迫、男欺女…等)。他們會感覺「存在就是一種痛苦」,正是由於內在這種強烈的自我矛盾使然。

青少年的認同,是個不斷自我交戰的過程(是的,認同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種「過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同儕支持,一方面卻又需要多到自己都不知極限在哪裡的「自我存在感」,這兩者總是相輔相成卻又經常鬥爭。片中的星野,從在眾人排擠中找到一群死黨、藉由搶錢去旅行來凝聚哥兒們的情誼,而後則因旅程中所經歷的生死荒謬無常以及幸福家庭的破產瓦解,踏進了連自己都反叛了自己的失落世界。

5. 這不只是一部不說教、誠懇反應青少年生命的電影,更深刻觸及了十三四歲這個詭譎階段的主體性問題。簡單來說,一般比較庸俗的青少年議題論述,多半是一組對立的判斷:主體偏差∕污名化vs.主體反叛∕去污名化。但這部電影卻讓我們見識到更為複雜之青少年主體的流動性與不確定性。青少年不是面貌模糊卻又行為齊一的「一種族群」,相對的,他們根本難以被定位。Lily的歌迷們盲目從眾嗎?顯然不是!那是自私自利嗎?顯然也不是!青少年之所以讓大人們害怕,就是因為他們時而自戀時而利他,時而世故時而天真,時而現實時而浪漫、時而乖順時而脫軌、時而可被理解時而不可思議。流竄在他們體內的能量,已不是被整編進入社會體制的成人身體所可理解。

6.「迷」不是鐵板一塊的同質聚合體。首先,由於區辯與認同是迷文化實踐中最重要的特質,所以界定迷與非迷、很迷或普通迷的「畫線」,始終都是相當敏感的議題。來到莉莉迷網站的人,與加入傳統歌迷俱樂部式的組織不同,多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游牧性」。有的人雖然喜歡聽莉莉,但卻可能質疑迷的行為:「聽她的歌我並不是真有這麼多感覺,你們是否都被洗腦了?」有的人則是初來乍到搞不清迷的「門道」:「你們說的「Ether」是什麼啊?」這些游牧於網路的莉莉迷,有太多內部的差異必須細分。

再者,「迷」既然是又戀偶像又戀自我,那當每個自我之間有現實上的衝突時,或者對偶像及其精神的詮釋不一時(如最後那場演場會排隊等候進場時的口角戲,有關偶像「正統性」的問題等),麻煩就來了。

此外,「迷」也是來自各種不同既有社會群體(族群、階級、性別等)的一個籠統建構,當這種新認同(統召在偶像或一種新精神下),和早已存在個別迷體內的舊認同產生矛盾時,各種協商論述就出來了(如電影結尾那一段段迷們針對星野被殺事件的討論)。

正如我上段所述,當我們說青少年具有反抗建制的主體性時,這句話只對了一半。「迷」的文化,最清楚顯現了:這種「主體性」充滿了掙扎難堪的內在矛盾。「迷」們藉由幻想與行動來反抗現實。但卻沒想到這些幻想與行動有可能也受建制所制約。青少年們反抗成人世界加諸在他們身上諸多無形暴力(如升學主義、父權規訓...),但卻經常弔詭地只是以複製成人世界的暴力手段來施行他們的反抗。而這部電影真正感動我的關鍵之一,就是我在那些孩子們的臉上,看到了他們其實都隱約自覺到這些問題,但又不知如何是好,那種無助的焦慮,乃至無奈、放棄、或妥協。也就是這種深刻,讓人動容。

7. 看完這部電影之所以會如此沈重彷彿無底地墜落,正是因為我們在經歷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一次又一次殘酷、暴虐與甜美、溫暖的交錯之後,失去了度量的尺度,失去了選擇同情包容或憤怒批判的慣性二元思考。在久野被騙進廢棄工廠中慘遭輪暴的那段,我們聽到的竟是德布西溫柔的琴聲,儘管少女痛不欲生地叫著、少年失心般地喘息著。而當我們看到的是工廠內棉絮紛飛的景象,廠外的雄一正淚流滿面、星野呆若木雞、還有嫉妒久野的女孩亢奮地窺視一切慘況。同時,導演甚至還高明地平行剪接了津田在頂樓等待男孩來作純情告白的畫面,當時天很漂亮地藍著。這個共時性的呈現,讓坐在戲院的我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幾乎是暫停呼吸般卻又血壓上升地目睹這一切。想哭但哭不出來,因為你既有同情又有憤怒。於是一種壓倒性的無力感迎面撞來,思考和情緒遂都消失。之後在久野理光頭引起震驚的那段,Philia和青貓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交心對話。

P:「我多次想死,但又不能。下墜!下墜!下墜!像個無底洞,無盡的下墜。誰,救我!誰,可以帶我離開!」
青貓:「親愛的P,你對透明的Ether感覺得比誰都深」
P:「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青貓:「我明白。我明白為什麼。我和你一樣活在痛苦中」
青貓:「我深呼吸。呼吸。然後我完全理解,莉莉所指的一切」
P:「呼吸,我大聲地叫,呼吸。」
青貓:「我活著,我活著,在純粹的Ether中,我們活著」
P:「呼吸、呼吸、呼吸」
青貓:「共鳴、共鳴、共鳴」
P:「親愛的青貓,認識你真高興」

這裡帶出的兩個關鍵問題是,星野為何會在琉球之旅結束後「轉性」?以及他為何會唆使哥們去強暴久野?關於前者,琉球之旅所多次意外碰觸的「死亡」經驗,讓原本年輕單純卻又相當壓抑的星野在短時間認知到「生存」的殘酷:弱肉強食,外加生死無常。撞死旅人青年的那個太太一直反覆辯稱自己沒撞他,只為了讓自己奪走他人生命的罪過找到藉口而能繼續安穩活著。這就是成人社會的現實,即使在夢幻的南國琉球也無能例外。而後星野家中的一夕巨變,更讓他的死亡趨力完全凌駕愛慾趨力。至於第二個問題,則與久野在合唱比賽中沈穩而成功的策略處理有關。星野無法忍受自己所愛慕的久野,能比自己優越而圓滿地應對危機,這是一種強烈的「不同國」感。他必須讓她知道,現實不是總能這般迎刃而解,他要摧毀她,使其與他「同國」,一起共享痛苦青春。

8. 久野的持久韌性與津田的瞬間墜落,基本上可被視為一組不同生存邏輯的對照,但兩者並非對立。津田雖到電影演過一半才出場,但存在感卻相當強烈。不只是因為她被迫援交博得同情,重點更在於她令人心疼到骨裡的點滴言行。津田是個簡單純真的女孩,從她聽的CD是Kinki Kids、以及房間裡那隻環抱著她的可愛大熊可以窺得一二。這樣的女孩被脅迫得不停接客,如果不是靠著一股韌性怎能活著(連負責監督她的男孩們都於心不忍了)。相對的,久野被強暴後卻無法像津田一般強裝無事,理了光頭面無表情地走進教室彷彿宣佈自己的死亡。然而,接下來卻相反了。津田選擇高高飛起、墜落、倏地結束一切;久野則戴起了老師給的帽子,遺忘鋼琴遺忘昨日,在樂團中敲著鑼,沈默度日。津田和久野的體內都有著彼此,只是在放棄與繼續的交叉口,她們分了道。如果說漂亮地死也是一種證明自我存在的選項,或許津田的選擇並不悲情。

9. 沒有人會遺忘這部片所帶來的聽覺震撼。Lily的歌聲像是一種巧妙的集體催眠,對象是螢幕前「真實的」我們,她帶領我們一步步走向螢幕裡的「虛擬」,並感應到其真實。至於出現頻率不亞於Lily的德布西鋼琴曲,則像是催眠的對應指令。琴聲響起,一種流瀉的滑動感,舒緩地帶我們走過校園的走廊、教室、鄉間的小路等生活空間,更神奇地緩衝了十三歲十四歲、學期始學期末、雄一所謂「灰色年代來臨」前後這段轉瞬劇變的時間。

再者,音樂在這部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還不只是悅耳的「配樂」而已,更重要的是,音樂即故事,音樂是重要的象徵。當Philia(雄一)曾說莉莉的「呼吸」專輯是對德布西的致敬。鏡頭出現的是專心彈奏德布西的久野。Phila接著說,「莉莉說德布西是最早作出具有Ether的音樂。但不要誤會,Lily並未受其影響,莉莉是在聽德布西之前就已醉心Ether。」再往前溯,青貓(星野)曾說:「有人引領我認識莉莉,那個人喜歡德布西。(而雄一初識莉莉則是國一時在星野家住宿的那晚)青貓接著說:「我在國小五年級轉學前,她坐我隔壁。她送了我一張莉莉的CD。」這個她就是久野。他們後來入中學後又轉至同校但不同班。星野和雄一同時喜歡著久野、久野彈的德布西、以及Lily Chou-Chou。

10. 升上國二的Pilia(雄一):「如果現在是灰色,十三歲(1999)那時就是紅色。」

顏色是這部電影的重要象徵。無論是傍晚教室走廊的溫暖橙紅色(正如他們說「Erotic」專輯是紅色的)、從片頭就一路經常出現到尾的寶藍色天空(他們又說「呼吸」專輯是藍色的)、還有「灰色年代」來臨前雄一所站的綠油油夏稻田與之後星野所站的黃澄澄秋稻田、乃至旅行琉球那段刻意以DV拍攝製造出的強烈色差(旅行初期湛藍的海天、後期詭譎的餘暉等)、津田出殯隊伍身後一抹夕陽、以及片末雄一坐在泛綠色調的家庭理髮廳(他仰望透著綠光彷如飛碟般的燙髮罩那個特寫鏡頭尤其令我驚豔)…等等,顏色的象徵運用,豐富了文本的多義性。

台長: 嗜食影像的鴨
人氣(3,0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Diana
寫得真好!
2012-08-03 15:38: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