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5 17:09:14| 人氣3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邱妙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邱妙津,台灣彰化人,1969年生,1991年畢業於台大心理系,1992年12月前往法國留學,1995年6月25日在巴黎自殺身亡,享年僅26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充分顯現,1988年9月,19歲的邱妙津以〈囚徒〉獲得中央日報短篇小說文學獎,兩年後再以〈寂寞的群眾〉獲得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除了寫作,多才多藝的邱妙津還擔任義務性的心理輔導工作、雜誌社的記者,同時拍攝了一部長度三十分鐘的十六釐米影片《鬼的狂歡》。

1995年6月邱妙津驟然辭世掀起了台灣文壇一陣驚愕,隨即造成一時風潮。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書中的「拉子」、「鱷魚」等詞也成為台灣女同志襲用的自我稱號。1997年2月台灣同志首次舉辦十大夢中情人票選活動,邱妙津獲得女同志夢中情人的榜首。2000年9月,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不但在上海正式授權出版,也由前衛導演魏瑛娟搬上舞台,這都證明邱妙津作品的影響之日久不衰。她的主要著作有《鱷魚手記》、《蒙馬特遺書》、《鬼的狂歡》等。
 

鱷魚手記
前言:

鱷魚手記是邱妙津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二十世紀末以來,台灣極為重要的同性戀小說。全書中最引人入勝的,就是在主要敘述之中,加入了極具戲效果的想像,也就是讀者津津樂道的「鱷魚」部份。鱷魚可以說是作者自己的化身,為了避免引起注意,鱷魚隨時隨地都必須穿上人皮,假裝自己是人類。這件人皮是鱷魚的束縛,是邱妙津的束縛,也是所有同性戀者的束縛,下面,就請聽邱妙津對「人形鱷魚」的一小部份描述。

內文:

有的鱷魚穿著黑亮長毛的貂皮大衣,走進一家掛著藝術化杉木小招牌:Lacoste(鱷魚牌)的進口服飾店,摸另一件黃黑相間的貂皮大衣,不忍釋手彷彿只有它(因為性別未知,對於鱷魚一律去性化稱呼,便利溝通和傳播)最適合穿。鱷魚可不是暴露狂,它不會故意繞到櫃台,老闆拿那件給我看,突然打開大衣,寶現裡面的光溜溜。如果真的如此幹,老闆會說什麼?

「啊,你是鱷魚。」這樣的老闆表示他看過鱷魚。

「搶錢啊?我可是有繳保護費的哦。」這個老闆是死要錢型。

「你那個太小了,不夠看。」這個老闆是高手,有輔導學的概念。

鱷魚打開大衣後,裡面到底是如何的光景,沒有人知道。更何況不曾有一隻鱷魚真的走進Lacoste服飾店又真的打開大衣,鱷魚只是摸一摸另一件貂皮大衣而已。它是源於喜歡嗎?還是摸著摸著會有快感?

誰知道呢?普通的人們認不出鱷魚。國中生和高中生是鱷魚新聞的忠實觀眾,他們從補習班回來後,正好可以邊吃晚餐邊睜圓眼看「台視新聞世界報導」。大學生們是最冷淡的年齡層,他們變得疏遠報紙和新聞節目,以免被認為和鱷魚有關,因為民意調查中心說鱷魚混進這個族群最多。
 

(邱妙津傳奇)
在台灣作家中,邱妙津是一個永恆的傳奇,她的傳奇由作品和作家的生命共同構成。雖然,邱妙津早就被肯定是才華洋溢,前景無限的新秀作家,但是,一般人還是在她以自殺的驚嘆號驟然結束自己的生命之後,才開始回溯性的認真看待她的作品。而邱妙津的小說一貫具有非常濃厚的自傳性色彩,因此,閱讀邱妙津的小說,和她本身的心理糾結是無法分割的。

邱妙津創作的時期是台灣解嚴初期,開始對同性戀文化進行認同的曖昧階段。具有先鋒意識的社會精英對同性戀文化抱持寬容和扶持的態度,而整個社會環境和大眾文化卻依然把同性戀視為異端。在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和影響之下長大的邱妙津,本身對於同性戀存在著痛苦的認同迷惑,這讓她在書寫自傳性色彩濃厚的作品時,采用了喃喃自語的手記形式和豐富飽滿的華美文體,讓同性戀者的孤寂心靈和處境得到藝術性的表現。邱妙津最著名的作者「鱷魚手記」就尖銳的表現出同性戀者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和認同危機,以及女同性戀者被自身的性取向所困,脆弱的心靈無法找到精神出路的痛苦與磨難。走不出性取向困惑的邱妙津最終在26歲的盛年以最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她的人和作品,卻會長遠的留在台灣文學史上。

相關研究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course/gender/crocodile.html.htm

台長: Cecile瑟西勒
人氣(3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彩虹同志(同志心情、資訊) | 個人分類: *兩點四拾三 |
此分類下一篇:邱妙津日記
此分類上一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