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又名《大通方廣經》
藏文經題《聖大解脫經》
《大方廣懺悔滅罪成佛莊嚴大乘經》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卷下
爾時[一]。釋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薩。為一切眾生及自己身。問諸佛名。佛說十方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大菩薩僧已。復欲大師子吼。師子吼者。名決定說。決定說者。明知如來。常住不滅。并說眾生。盡有佛性[二]。諸魔怖畏。外道歸伏故。是名師子吼。如是顯説已[三]。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世界。六種震動。六種震動者。東涌西沒[四]。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是名大地六種震動[五]。舌根放大光明。大光普照。大光普照者。轉無常以為常。轉不淨以為淨。轉苦以為樂。轉無明以為明。爾時[六]佛光所照之處。山林國土。江河大海。鐵圍山川。一切地獄。高下平正。皆悉清淨。無諸穢惡。猶如東方清淨莊嚴滿月世界。
爾時。釋迦分身諸佛[七]。從空化下[八]。猶如雨華。從地化出。猶如涌雲。遍滿虛空。間無空處。是時化佛。異口同音。皆言如來。常性不滅。說諸眾生。盡有佛性。并云諸法。皆歸於空[九]。萬行因果。皆歸一乘。眾生見之。說是語已。忽然不現。唯見釋迦。在本座[一○]上。當於爾時。一切大眾。皆見化佛。所以見者。皆是釋迦。威神之力。釋迦慈父。現此神通威德力時。是時眾中。四十恆河沙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聲聞發大乘心。十千比丘得阿羅漢道。一萬[一一]八千比丘尼得阿那含道。四億優婆塞得斯陀含道。十億優婆夷得須陀洹道。無量天人得法眼淨。自識宿命。知有為法。悉皆無常。
爾時眾中。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即從座[一二]起。正理衣服[一三]。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上所說。聞佛名亦滅罪。聞法名亦滅罪。聞僧名亦滅罪。為佛力。為法力。為僧力。如其佛力應求佛。如其法力應求法。如其僧力應求僧。何須求三。如上所說。唯有一乘。眾生見三。佛自說三。何況眾生。佛告師子吼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一四]。快問是義。利益眾生。諦聽諦聽。今當為汝。分別解說。非但佛力。非但法力。非但僧力。皆是眾力。佛是眾生歸處父母。菩薩僧者是證明知識。迷子眾生。若有惺悟。自生厭離。念力多故。求出三界煩惱大海。方廣經典為作大船。善男子。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無為。無為是空。無為空。有為空。內空外空。大空小空。皆歸一空。更無別空。善男子。汝向所問。應當求一。何須求三。善男子。譬如有人。怖畏虛空。處處遊行。藏護其身。不離虛空。善男子。十方佛說。及我所說。萬善因緣。三寶三乘。不過有一。為初中後善。一切眾生。分別說三。是故名為。一相三寶[一五]。師子吼菩薩言。善哉善哉。實如聖教。我以久知。為諸眾生。問如此事。
師子吼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無二無三。是方廣經典諸佛之母。菩薩大道。學者眼目。攝諸邪見。救護散失心。斷除三惡道[一六]。開無上菩提門。進[一七]諸聲聞。趣於大乘。我當以大陀羅尼呪。以守護之。淨持戒行。修學是經。亦當護之。或復有人。敬是經典。修行七日。或有惡魔。欲來惱亂。使諸惡魔。不得其便。世尊。我護是經。令得久住。盡菩提性[一八]。佛言。善男子。汝護是經。即護三寶。亦護行教者。
爾時。師子吼菩薩。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南無佛陀。南無達摩。南無僧伽。阿亶地。陀羅尼。多陀。呵阿伽闍尼。婆毗。薩婆達摩尼。婆毗。伊捨摩陀。毗婆舍那。毗摩羅修鉢離。達摩尼。佉那。婆樓尼叉夜。多摩隸遮隸。睺樓睺樓。師鞞帝。曼哆羅曼哆羅。娑訶[一九]。
一讀百遍。右遶七匝。如是七日。一日三時。於其七日。勿念餘經。存心方廣。更莫異境。世尊。是陀羅尼呪。八百萬億諸佛所說。我今說之。若有謗此呪者。即為謗此諸佛如來。已謗此呪者。世世與道不成。不出三界。何以故。是呪能令失心者使得本心。是陀羅尼呪。一經於耳。聞以書寫。不食酒肉。齋戒自守。去離戲論[二○]。不入憒市。常行大慈。貴於坐禪。是人或從無量劫來。三障重罪。聞此呪已。至心受持。日日讀誦。經念不忘。是人乃至菩提。不墮三塗。
佛告師子吼菩薩言。善哉善哉。能護三寶。慈念眾生。令出三有。說如是呪。大作利益。無量學人。開闡導教。斷諸邪見。善男子。一切眾生。聞汝名者。呪音聲者。信敬不毀。是人現世安穩。及其命終。常見諸佛。亦得見我。亦見汝身。並諸菩薩。自知得作佛。決定無有疑。一切見佛性。都由清淨信。萬善成佛道。會捨一切惡。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我滅後。或復一日。或復一夜。或復一時。或復一念。禮拜三世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大菩薩。心念大乘。思第一義。是人一念。一彈指頃。十惡五逆。及謗方等。一切惡業。悉皆除滅。無有遺餘。若有比丘。比丘尼。若菩薩。若沙彌。若沙彌尼。或失本心。身犯四重。八禁六重。十惡五逆。誹謗方等。今若生信。禮拜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名者。如是惡業。悉得除滅。無有遺餘。作是語已。爾時定光佛時。善見王子與三千人俱。忽然之頃。來至佛所[二一]。頂禮佛足。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造作惡業。不可具說。或犯十惡。或犯五逆。及謗方等。或造無量阿僧祇罪。求依如來。十二部經。諸菩薩眾。發露懺悔。唯願聽許。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二二]。怖心難生。善根難發。欲懺十惡。欲懺五逆。乃至一闡提。欲見佛性者。應當如是。隨意說之。
爾時三千人。聞佛慈音。正理衣服。合掌作禮。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者。歸命十方佛。歸命十方法。歸命十方僧。復次歸命稽首東方阿閦佛。亦復歸命南方寶相佛[二三]。稽首西方阿彌陀佛。亦復歸命北方勝妙佛[二四]。稽首上方香積如來。亦復歸命下方億像如來[二五]。稽首東方普賢大士。亦復歸命南方持世。稽首西方觀音大士。亦復歸命北方滿月。稽首上方虛空藏[二六]大士。亦復歸命下方堅德大士[二七]。稽首本師定光如來。亦復歸命未來佛性。稽首他方分身化佛。歸命今者我師釋迦。稽首大士維摩文殊[二八]。亦復歸命阿難迦葉[二九]。稽首出現四道聖人。亦復歸命有教初心。稽首大藏十二部經方等正典。亦復歸命諸餘經法。稽首八分舍利形像。亦復歸命現在諸佛[三○]。四方四王。忉利釋梵。三十三天。虛空天上。地上地下[三一]。有諸山林樹下。一切神仙。有大神足者[三二]。有天眼者。有天耳者。願使聞知。皆為證明。願一切眾生。若未懺者。皆得滅罪。作如是言。我等或從無始世界及今惡身。狂惑心亂。無量倒見。煩惱惡業。不可具陳。所作眾罪。不自覺知。惡心熾盛。不見後世。但見現在。樂習煩惱。遠離善根。惡業障隔。近惡知識。於比丘比丘尼邊作非法事[三三]。於父母邊作非法事[三四]。或復自在用僧鬘物[三五]。於五部僧邊或作是非。或說世間無量惡業。或殺菩提善根眾生。或謗法師。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謂如來無常。正法無常。僧寶無常。不樂慧施。信受邪法。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三六]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後更莫造[三七]。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造作五逆。或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禁戒。作一闡提行。發麁惡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未曾改悔。心無慚愧。或犯十惡五逆等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本心初無怖畏慚愧。默受供養。未曾發露。於彼正法。未有護惜建立之心。於其中間。毀呰輕賤。言多過惡。或復說言。無佛法僧。或造如是。十惡五逆。無間重罪。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後更莫造[三八]。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或四倒見。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為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或復邪見。贊說世典。不敬佛經。諸惡論義。畜八不淨。真是佛語。以為魔語。真是魔語。以為佛語。或復信受。六師所說。或作是言。如來今日。畢竟涅槃。三寶無常。身心起惑。無量倒見。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願後更莫造。
復次世尊。我等或從無量劫來。及今一形。或犯招提僧物[三九]。或犯十方僧物。或犯現前僧物。或犯五部僧物。乃至一比丘物。一切檀越物。或復自稱。我得正法。四禪四果。緣是惡業。不善因緣。或本出家。造作四重。八禁六重。十三僧殘。二不定法。三十捨墮。九十一墮。四懺悔法。眾多學法。七滅諍法。或犯如是。一一諸戒。從突吉羅[四○]。復至四重。或復五逆。誹謗正法甚深經典。造一闡提行。覆藏不悔。日夜增長。曾聞佛說。若犯四重。乃至五逆。或謗正法。若不發露。定墮地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無能救護。師僧父母。諸天世人。亦不能救。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是故今日。歸依三寶。過去多寶。未來千佛。現在分身諸佛釋迦[四一]。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願除無量劫以來。煩惱障。業障。報障。四重無間。十惡重罪。
復次世尊。我等今者。為諸眾生。及自己身。十方佛前。今者懺悔。一切眾生。無量劫來。不識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眾惡。自恃種性。及諸財寶。盛年放逸。作諸惡業。隨心所作。不見其過。凡夫愚行。無智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五欲因緣。心生忿恚。不知厭足[四二]。故作眾惡。親近非聖。因生慳嫉。貧窮因緣。而造諸惡。及以女色。姦諂作惡。繫屬於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諸結惱熱。貪欲恚癡。嬈動其心。渴愛所逼。造作眾惡。身口意惡。所集三業。是眾罪等。今悉懺悔。或不恭敬。佛法聖僧。如是眾罪。今悉懺悔。或不恭敬。菩薩緣覺。如是眾罪。今悉懺悔。以無智故。誹謗正法。不知恭敬。父母師長[四三]。如是眾罪。今悉懺悔。愚惑所覆。憍慢放逸。因貪恚癡。造作諸惡。如是諸罪。今悉懺悔。我今供養。十方諸佛。願諸眾生。令住十地。悉令具足。如來正覺。
爾時。佛告善見王子。善哉善哉。大士大士。自能觀身。不善惡業。生大怖畏。發露諸惡。復為眾生。懺悔眾罪。以是名汝[四四]。是真大士。自離眾惡。復令眾生。遠離眾惡。是故名汝。是真大士。不自願身。先願眾生。令得正覺。是故名汝。是真大士。
爾時。善見王子三千人。懺悔以訖。以偈贊佛
唯佛一人獨第一 三界父母一切智
於一切等無與等 稽首世尊希有比
凡人行惠為己利 求報以財而給施
佛大慈仁無此事 怨親憎愛以等利
大精進人我歸命 佛二足中尊最上
智慧眼人能知見 諸天不解此智慧
過去未來今諸佛 一切我皆稽首禮
如是我今歸命佛 亦如恭敬三世尊[四五]
爾時。十方諸佛。即為善見王子及三千人。而說偈教[四六]
若欲求佛道 常隨多聞人 如事善師想[四七]
成佛亦不久 若持戒清淨 是名實比丘
若有能觀空 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進
是名行道人 若有得涅槃 是名為實樂
持戒大沙門 大戒清淨尼 半月常布薩
結淨行乞食 身被僧伽梨 衣鉢行隨身
諸天皆歡喜 恭敬合掌禮 我使諸天人
以為作給使 亦如諸小天 奉事天帝釋
今日得現報 未來不可量 出家持禁戒
是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除我及菩薩
世間一切人 心生清淨信 了知十方佛
常住不涅槃 法僧亦復然 如是諸人等
是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世間一切人 心無分別相
了知一乘道 過去並未來 十方及現在
唯有一佛乘 無二亦無三 若能發是意
心無分別相 如是諸人等 是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若能有一人 於我滅度後
心常生信解 皆言諸眾生 悉有如來性
如是諸人等 亦名報佛恩 若修一念善
不求天果報 直向無上道 亦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於我滅度後 若能有一人
須臾讀是經 敬重佛法僧 孝順供養師
如是諸人等 亦名報佛恩 若人捨一財
飮[四八]食及衣服 普施諸大眾 亦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於我末法中 有能化一人
須臾聽是經 復勝別供養 百億菩薩眾
如是大乘經 諸佛菩薩母 念佛敬是經
並諸菩薩眾 等心無彼此 是名報佛恩
復次善見王 有能末法中 若欲報佛恩
一念在禪定 勝活三千界 滿中一切人
謗禪壞亂眾 如殺三千界 滿中一切人
及諸眾生類 謗禪壞亂眾 其罪亦如是[四九]
若人見修善 誹謗不信受 斷壞三寶種
不名報佛恩
爾時。善見王子三千人。蒙佛教已。歡喜頂受。重說偈言
我等今者 稽首過去 未來現在
三世諸佛 亦復歸命 釋迦文佛
稽首八萬 四千法藏 亦復歸命
諸餘經法 稽首過去 維摩文殊
亦復歸命 多聞大智 阿難舍利
稽首無學 五分法身 亦復歸命
始學初因 稽首以訖
重說偈言[五○]
諸佛說何實 何者是不實 實之以不實
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實相 不戲於諸法
憐愍眾生故 方便轉法輪 諸聖所從來
佛示如是來 實相及所去 佛亦爾無異
諸聖如實語 佛亦如實說 以是故名佛
多陀阿伽度 忍鎧心堅固 精進弓力強
智慧箭到利 破憍慢諸賊 應受天世人
一切諸供養 以是故名佛 以為阿羅漢[五一]
正知苦實相 亦實知苦因 知苦盡[五二]實相
亦知苦盡道[五三] 真正解四諦 定實不可變
是故十方中 號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
清淨行亦具 是故號世尊 鞞闍遮羅那
解知一切法 自得妙道法 或時方便說
愍念一切故 滅除老病死 令到安穩處
以是故名佛 以為修伽陀[五四] 知世所從來
亦知世盡道[五五] 以是故名佛 為路迦鞞陀
戒定慧等眼[五六] 無及況出上 以是故名佛
為阿耨多羅 大悲度眾生 軟善教調御
以是故名佛 富樓沙曇藐 智慧無煩惱
說最上解脫 以是故名佛 提婆魔[少/兔]舍[五七]
三世動不動 盡及不盡法[五八] 道樹下悉知
是故名為佛
爾時。十方諸佛入神通三昧。而自舉身。處於空中。異口同音。唱如是言。是善見大士及以三千人。汝等罪性。不在外。不在內。不在中間。心實故善力實。心解故罪性解。空慧故罪性空。信力故福力多。若能如是懺悔者。則為己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懺悔滅罪。以常見我今日教化諸菩薩。如是懺悔者。令我及分身。滅度[五九]多寶佛。一切皆歡喜。十方現在佛。並過去未來。亦見亦供養。亦令得歡喜。順此大乘經。得入菩提門。
佛告諸弟子。有罪欲懺悔。當如善見王。禮是三世佛。十二部尊經。諸大菩薩僧。一一心禮。亦如遭我想。值我想。見我想。見一佛想。二佛想。十佛[六○]想。見百佛想。千佛想。萬佛想。亦如見無量佛想。如是一一心禮。是人福德無量。滅除生死重罪。阿僧祇劫中。不墮三惡道。安住於佛道。決定無有疑。是故悔諸罪。至心諦信之。定得滅重罪。
爾時。善見王子三千人等。俱發聲言。以偈贊佛
世尊大慈悲 釋種大法王 處眾師子吼
普攝諸眾生 視眾如一子 無彼亦無此
以見無上尊 是故今敬禮
爾時。佛告善見王子及以三千人等。若能如是。發露懺悔。不覆藏罪。是真菩薩。汝於來世。必得作佛。復次善男子。於我滅後。有能眞[六一]心禮是十方諸佛。十二部經。諸菩薩僧者。是名報三寶恩。即滅十惡五逆及謗方等。滅是罪已。應以須陀洹得度者。授與須陀洹果。應以斯陀含得度者。授與斯陀含果。應以阿那含得度者。授與阿那含果。應以阿羅漢得度者。授與阿羅漢果。應以闢支佛得度者。授與闢支佛果。應以菩薩得度者。授與菩薩果。今是經中諸大菩薩摩訶薩。得一生實相。皆由禮是十方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二生法界[六二]。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畢竟智。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悟第一義諦。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首楞嚴三昧。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虛空三昧。智印三昧。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不退忍。如法忍如法界忍[六三]。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陀羅尼。大念心無礙智。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師子吼三昧。金剛三昧。五智印三昧。皆由禮是三世諸佛。或有菩薩得平等三昧。大慈大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行。皆由禮是十方無量三世諸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而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狂惑心亂。造作惡逆。云何自知。而得滅罪。
佛告文殊師利。如上所說。若人聞是方廣經典。及[六四]聞十方三世諸佛名。十二部經。諸大菩薩[六五]。心生歡喜。無量信敬。書寫受持。讀誦通利。空淨之處。淨治一室[六六]。香埿[六七]塗地。以好幡蓋。莊嚴其內。先燒好香。然後請佛。不問多少。香水洗浴。著淨衣服。一上廁一洗浴。安置寶座[六八]。久修是經。了知法相。無人我見[六九]。請命令上。分別稱揚[七○]。燒好妙香。一心除亂。正憶正念。一心念佛。是諸行人。和合為上。若不和合。瞋恚諍訟。不名懺悔。瞋恚俱懷。與道相違。想念大乘。思第一義。七日七夜。不得眠臥。一日三時。讀誦是經。日夜六時。燒香供養。禮拜懺悔。稱是經中諸佛菩薩。十二部經名號[七一]。心心不亂。心心不錯。心心不異。心心時進。心心日進。心心生信。心心歡喜。心心相次。心心相續。心心深重。心心不離。心心思罪。心心念佛。心心念法。心心念僧。心心念戒。心心念捨。心心念天[七二]。是人如是讀誦。如是禮拜。如是至心。如是懺悔。從初一日。至第六日。復以香埿塗地。復以香水浴身。燒種種妙香。深心供養。以此至心。是人懺悔。震動十方。我於爾時。與無量無邊恆沙諸佛。無量無邊恆沙菩薩。隨其音聲。入其室內。與作證明。如是七日。定得滅罪。净除罪業。決定無疑[七三]。所以知者。凡夫之人。未合真諦。當取夢相。若見一夢。即滅一逆[七四]。見此五夢。即滅五逆。是人其夜。夢見自身。欲渡大河。上大橋行。當知是人。定得度脫。其人或時。夢見自身。人與洗浴。天雨其身。當知是人。定得清淨。其人或時。夢見自身。入沙門大會之中。入次而坐。當知是人。真佛弟子。其人或時。夢見自身。入塔寺中。見好大像。及見菩薩。當知是人。得正門已[七五]。其人或時。夢見自身。自得菓食而食。當知是人。還得果報[七六]。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比丘。比丘尼。菩薩。清信士女。沙彌。沙彌尼。失心錯亂[七七]。身犯如是。一一禁戒。如是懺悔。若不滅罪。無有是處。除不至心懺悔者外[七八]。
文殊師利問佛言。世尊。行此法時。得多人不。佛言。一人以上。二十人以下。行此法時。亦勿曾念諸餘經典。從此悔已。後更莫造。是名悔法。應作是念。我等今者。如死還活。我當持戒。我當精進。我當讀誦大乘方等。是人爾時。應作是念。從今日始。堅持禁戒。願如金剛。是人作是念時。維摩大士。復與無量菩薩。立其人前。為作時證。大德普賢。為作羯磨。大德迦葉。與作依止。佛告文殊。是名滅罪。是名解脫。是名具戒。是名得住[七九]。
爾時世尊。復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若有犯四重八禁。六法十戒。三歸五戒。八禁十善。一一戒律。乃至五逆。及謗方等。除一闡提。若不懺悔。發露諸罪。其人命終。決定必墮。阿鼻地獄。
文殊師利白[八○]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阿鼻地獄。唯願如來。為一切眾生。說其因緣。形狀大小。苦樂受報。劫數多少[八二]。
佛告文殊。快哉快哉。快問是義。諦聽諦聽。及諸大眾。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開分別。云何名為。阿鼻地獄。阿者言無。鼻者言間。間無暫樂。故言無間[八二]。阿者言無。鼻者言遮。阿者言無。鼻者言救。阿者言無。鼻者言不動。阿者言極熱。鼻者言極惱。阿者言不閑。鼻者言不住。不住不閑故。名阿鼻地獄。阿者言大火。鼻者言極熱。猛火入心故。名阿鼻地獄。
佛復告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阿鼻地獄。縱廣正等。八萬由旬。七重鐵城上。有七重鐵網。下有十八鬲[八三]。周匝七重。是皆[八四]刀林。其七重城內。復有劍林。下有十八鬲。其一一鬲。八萬四千重。於其四角。復有四大銅狗。其身長大。四十由旬。眼如電光。牙如劍樹。齒如刀山。舌如鐵鉤。抓如鐵杈。尾如鐵蟒。一切毛孔。皆出猛火。其煙臭惡。世間臭物。無以可比。其獄四門。一一門邊。復有十八獄卒。頭如羅剎頭。口如羅剎口。頭上十八角。手捉鐵叉。七重城內。有無數鐵幢[八五]。幢頭火涌。如沸涌泉。其鐵流迸。滿阿鼻城中。阿鼻四門。其一一門上。復有十八銅釜。沸鐵涌出。四門漫流。滿阿鼻城[八六]。一一鬲間。復有八萬四千鐵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滿城中。其蛇哮吼。如天大雷。雨大鐵丸。滿阿鼻城中[八七]。此城苦事。八萬億千。苦中苦者。惱中惱者[八八]。皆集此城。阿鼻地獄。四方有門。一一門外。各有猛火。東西南北。交過通徹。八萬由旬。周匝鐵牆。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八九]。四維上下。周匝一時。苦事俱起。如上所說。四重八禁。犯戒五逆。及謗方等。若不依此經中懺悔。而無慚愧。其人命終。如大壯士。屈申臂頃。落入阿鼻地獄。身滿其中。熱腦急故。口噤不語。唯復張眼合口。合口張眼。此人罪故。萬億刀輪。從空而下。頭入足出。一切苦事。過上所說。百千萬倍。若有具犯四重。受大苦惱。具足五大劫。八禁復倍。五逆復倍。謗方等經復倍。謗三寶。偷僧祇物。污淨行比丘。污比丘尼。謗師害師者[九○]。若人姦母。如此人等。復倍加上。除一闡提。永斷善根。不出阿鼻。是等罪人。受苦之時。猛火入心。悶絕而死。獄卒羅剎。以鐵叉打地。喚言活活。應聲即活。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大苦惱。如上所說。其人從阿鼻地獄出。以破戒因緣。虛食信施。復入諸小十八地獄。所謂寒冰地獄。黑闇地獄。燋熱地獄。刀輪地獄。劍輪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濩湯地獄。灰河地獄。劍林地獄。鐵床地獄。銅柱地獄。鐵機地獄。鐵輪地獄。鐵窟地獄。鐵丸地獄。尖石地獄。飲銅地獄。各八百萬歲。然後得出。常生下處。五百世中。不識三寶。值善知識。得發菩提。不值知識。還墮地獄。犯突吉羅罪。若不懺悔。地獄受苦。如四天王日月八百萬歲。波夜提罪復加二倍。僧殘罪復加二倍。是諸罪人。受苦之時。更無餘言。唯得唱言。阿波波。阿吒吒。阿羅羅。阿婆婆[九一]。是故有罪。當急懺悔。還歸三寶。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若欲速疾除滅罪者。如是經中。懺悔發露。行道七日。一日一食。思惟正觀。憶念如來成佛時。大人相。覺人相。不動人相。解脫人相。光明人相。滿智慧人相。具足諸波羅密相。首楞嚴等諸三昧海相。菩薩摩訶薩。從勝意慈三昧起入滅意定。從滅意定起還入首楞嚴定。從首楞嚴定起入慧炬三昧。從慧炬三昧起入諸法相三昧。從諸法相三昧起入光明相三昧。從光明相三昧起入師子音聲三昧。從師子音聲三昧起入師子奮迅三昧。從師子奮迅三昧起入師子振动三昧。從師子振动三昧起入海意三昧[九二]。從海意三昧起入普智[九三]三昧。從普智三昧起入陀羅尼印三昧。從陀羅尼印三昧起入普現色身三昧。從普現色身三昧起入法界性三昧。從法界性三昧起入師子王三昧。從師子王三昧起入滅諸魔相三昧[九四]。從滅諸魔相三昧[九五]起入空慧三昧。從空慧三昧起入解空相三昧。從解空相三昧起入大空智[九六]三昧。從大空智三昧起入遍一切處色身三昧。從遍一切處色身三昧起入觀心相三昧。從觀心相三昧起入菩薩摩訶薩金剛相三昧。從菩薩摩訶薩金剛相三昧起入金剛頂三昧。從金剛頂三昧起入一切海三昧。從一切海三昧起入一切陀羅尼海三昧。從一切陀羅尼海三昧起入一切佛境界海三昧。從一切佛境界海三昧起入一切諸佛解脫解脫知見海三昧[九七]。從一切諸佛解脫解脫知見海三昧起然後入無量無邊諸三昧海[九八]門。從諸三昧海門起入寂意滅意三昧[九九]。從寂意滅意三昧起入金剛喻定[一○○]大解脫三昧門。
佛告文殊。於我滅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生一念信心。若能書寫讀誦一偈。念是相。憶是相。觀是相。信心成就。一念之頃。除卻九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微塵數劫生死重罪。永離闇障。明知如來。常住不滅。
爾時世尊。為諸大眾。重說偈言
力士諸鬼神 畜生惡象王 婬女及惡龍
無量諸惡人 婆藪阿闍世 提婆殃崛魔
身心起逆罪 應墮阿鼻獄 生信禮三世
十方無量佛 釋迦臨涅槃 為住無量劫
摩伽陀國人 悉發菩提心 皆由恭敬禮
十方三世佛 阿若憍陳如 五百聲聞等
來世成佛道 皆由恭敬禮 十方三世佛
外道婆羅門 十仙大梵志 今[一○一]得阿羅漢
乃往過去世 皆由恭敬禮 十方三世佛
自悟第一義 十方佛土中 一切菩薩眾
往生無量壽 皆由恭敬禮 十方三世佛
復次善見王 我昔作國王 名曰大仙與[一○二]
佛日未出時[一○三] 供養出家人 五百婆羅門
飲食及衣服 房舍及臥具 悉滿二十年
我時即告言 師等發菩提 是諸婆羅門
雖復受供養 實不信三寶 師便答我言
世間無菩提 及以無解脫 我等聞是語
實護方等經 斷是婆羅門 五百人命根
是人命終已[一○四] 即墮阿鼻獄 既墮地獄已
即時發三念 禮是三世佛 敬信方等經
大士菩薩僧 作是三念已 即時出地獄
往生甘露鼓[一○五] 壽命十小劫[一○六] 皆由生信心
敬禮十方佛 是諸波羅門[一○七] 初謗墮地獄
後信便得出 況汝大菩薩 具足慚愧者
本自實無罪 為諸眾生故 懺悔四重禁
及以五無間 乃至一闡提 若有凡夫人
身犯如是罪 若能如是懺 除滅四重禁
五逆一闡提 必得成佛道 唯除不信者
若有信解心 恭敬禮諸佛 不成無是處
爾時善見王 及以三千人 同聲白佛言
若我等得[一○八]佛 願度生死流 唯願天人尊
為我分別說 其有受持者 書寫及讀誦
功德為云何 佛言善見王 汝今當善聽
吾為汝說之 若人以七寶 供養千世界
施與一切眾 復能善說法 化得羅漢果
不如有一人 聞是諸佛名 乃至一念信
或復一時[一○九]禮 其福復過彼 何況讀誦書
敬信禮拜者 功德不可量 若人能書寫
受持及讀誦 發心時禮拜 勝以起塔寺
遍千世界中 爾時大迦葉 阿難舍利弗
護塔金剛士 諸梵及帝釋 轉輪四天王
頭面禮佛足 同聲白佛言 如來去世後
我等當流佈 教化諸眾生 護念禮拜者
得心[一一○]常安隱 或犯破重禁 五逆謗方等
使得聞[一一一]佛名 安住清淨地 亦如善見王
來世見佛性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善聽。我今為汝。說本因緣[一一二]。我於往昔。過無量劫。於妙光佛所。聞是十方三世佛名。心生歡喜。合掌頂受。在在處處。教化無量無邊眾生。聞是佛名。爾時眾中。唯有三千人。共我法儀。生無量信心。從我禮拜。是諸佛名。今覩現在[一一三]十方悉皆成正覺。
佛告大眾。諸善男子。欲滅四重。無間重罪。謗大方等。一闡提罪。皆由信心。復次善男子。若人不信。輕呰不敬。則為謗此十二部經。及謗金剛色身[一一四]。及謗大士文殊師利。及以謗此十方諸佛。是人定墮地獄而無虛也。何以故。而不信故。謗正法故。謗上人[一一五]故。謗一切十方三世佛故。定墮地獄。信是佛名。至心禮拜。若不除滅。十惡五逆。及謗方等。無有是處。唯除不信者。斷善根人。一闡提者。諸善男子。百億釋迦。一一分身。國土教化。末後釋迦。則我身是也
爾時所將三千人等[一一六]。今皆成佛。初千人者。華光為首。中千人者。樓至[一一七]為首。後千人者。彌勒為首。是故汝等。應當禮敬如是十方三世諸佛名號之者。汝於來世。當為大眾。開闡道[一一八]教。廣濟群盲。令出三界。寂然閑居。安處道場。如我無異
爾時陀羅尼菩薩。即從坐起。正理[一一九]衣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云何奉持。云何修行。
佛告陀羅尼菩薩。善男子。是經名為大通方廣。亦名懺悔除罪得福。如是受持。亦名三千人莊嚴成佛經。如是受持。廣大無對。如是受持。普攝一切。如是受持。無量藏門。如是受持。金剛寶藏。如是受持。濟諸重禁。如是受持[一二○]。
陀羅尼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是經如是。唯大利益。無量眾生。滅罪成佛。是經即是。諸佛之母。菩薩之道。聲聞之眼。天人之舍。有如是等。不思議事。我當受持。天上人中。在在處處。廣宣流佈。常使不斷。令得久住。
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大士。總持無量。一切大藏。當於來世。坐我座處。行我行處[一二一]。
佛說是經時。無量菩薩住不退不動地。八萬聲聞發大乘心。十千比丘得阿羅漢果。八萬四千天人得法眼淨。百千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經已。金華寶池。忽然不現。佛攝光明。娑婆世界。高下不淨。穢惡如本。人行惡故。地獄如本。說是經已。發向娑羅。一切大眾。歡喜奉行[一二二]。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卷下 终
下卷備注
卷下大正藏以知恩院藏寫本為底本,以大英博物館 藏敦煌本S.1847互校之。注釋中注明出處的外,其餘皆依於胡老師根據拉卜楞寺版藏文經文的校注。
[一]原文為:□□。
[二]原文為:□說眾生盡有佛□。
[三]「諸魔佈畏。外道歸伏故。是名師于吼。如是顯說已」。原文為「□魔怖畏外道歸伏故□□□□□□□□□□□」。
[四]藏文為東高西低之義。
[五]原文為:是名六□□□□□□。
[六]原文為:□□。
[七]釋迦分身諸佛:即釋迦佛無量化身之義。
[八]從空化下:即從天而降之義。
[九]「說諸眾生。盡有佛性。并云諸法。皆歸於空」。原文為「說諸眾生皆有□□□□□法皆歸於空」。
[一O]座:原文為:坐。
[一一]原文為:萬。
[一二]座:原文為:坐。
[一三]正理衣服:原文為正衣服。
[一四]藏文此處有善男子。漢文原無。
[一五]原文「為初中後善。一切眾生分別說三。是故名為一相三寶」,此數字義,藏文中無。
[一六]「救護散失心。斷除三惡道」。原文為「救護失□□三惡道」。
[一七]進:藏文為回轉之義。
[一八]盡善提性:藏文為一直到成佛之義。
[一九]原文無斷句,依藏文斷句。
[二O]戲論:原文為論戲。
[二一]原文為:「善見王子與三千人 俱忽然之頃來至佛所」,疑斷句有誤。
[二二]藏文此處有善男子,漢文原無。
[二三]藏文為:寶生佛。
[二四]藏文為:不空成就佛。
[二五]藏文為:妙色身如來。
[二六]虛空藏:原文為虛空。
[二七]堅德大士:原文為堅德。
[二八]藏文為無垢稱大士。
[二九]迦葉:音加設,飮光之義。
[三O]現在諸佛:原文為現有佛事。
[三一]藏文此處無地下二字義。
[三二]原文為:有大神足。
[三三]「於比丘比丘尼邊作非法事」:原文為「於比丘邊作非法。比丘尼邊作非法」。
[三四]「於父母邊作非法事」:原文為「於父母邊作非法」。
[三五]僧鬘物:依丁氏辭典,此為梵語,譯為對面施之物。
[三六]方等:依丁氏辭典,為周徧之義,藏文為遍一切虛空之義。
[三七]原文為:願又更莫造。
[三八]同上。
[三九]招提僧:依丁氏辭典,為四方僧之義。招提乃梵語!,四方之義。
[四O]突吉羅:五無間罪。
[四一]現在分身諸佛釋迦:原文為現在分身諸來釋迦。
[四二]「五欲因緣。心生忿恚。不知厭足」:藏文為:「五欲因緣。不知厭足。心生忿恚」。
[四三]師長:藏文中明確指出為堪布、阿闍黎。
[四四]汝:原文為以。
[四五]三世尊:原文為二世尊。
[四六]偈教:藏文為偈頌。
[四七]想:原文為相,依藏文義應通想。以下文中想原文皆作相,不再一一注出。
[四八]原文為欲。
[四九]「謗禪壞亂眾。其罪亦如是」:藏文此處無此二句義。
[五O]自此上溯至「我等令者。稽首過去」,藏文此處無以上數句義。
[五一]阿羅漢:原文為阿羅呵。
[五二]苦盡:依上下文義,當屬四諦的滅諦。盡:藏文為寂。
[五三]苦盡道:依上下文義.當屬四諦的道諦。
[五四]伽陀:即偈頌。
[五五]盡:藏文為邊際。
[五六]戒定慧:原文為禪戒智;眼:藏文為觀察之義。
[五七]提婆魔[少/兔]舍:藏文為指天及人的導師。
[五八]盡:藏文為邊際。
[五九]滅度:依丁氏辭典,為般涅槃之義,而藏文此處無此義。
[六O]十佛:原文為七佛。
[六一]原文為:直。
[六二]二生法界:藏文義為於第二生得法界空性。
[六三]法界忍:原文為法界
[六四]原文為:反。
[六五]十二部經諸大菩薩:藏文特指十二部經諸大菩薩名號。
[六六]原文為:「心生歡喜無量。信敬書寫受持讀誦。通利空凈之處凈治一室」。疑斷句有誤。
[六七]香埿:特指雪山牛糞加六香等。
[六八]座:原文為坐。
[六九]原文為:無我見人。疑文字有誤,故依藏文。
[七O]「請命令上。分別稱揚」。藏文為初者應當分別明白宣說。
[七一]原文為:「十二部經。諸大菩薩」,藏文特指十二部經諸大菩薩名號。
[七二]此段中「心心」,藏文為「至心」。
[七三]「如是七日。定得滅罪。凈除罪業。決定無疑」:原文為「如是七日。定得滅」。
[七四]一逆:即一個無間。
[七五]得正門已:藏文為已經入門之義。
[七六]還得果報:藏文為現得功德果報。
[七七]失心錯亂:藏文指信心失壞。
[七八]除不至心懺悔者外:原文為除不至心。
[七九]得住:指定。
[八O]白:原文為自。
[八一]多少:原文為多小。
[八二]無間:原文為無聞
[八三]鬲:音格。層之義。
[八四]皆是:原文為是皆。
[八五]幢:原文為憧。以下文中幢原文皆作憧。
[八六]原文為:「復有十八銅釜沸鐵。涌出四門漫流滿阿鼻城」。疑斷句有誤。
[八七]原文為:「其蛇哮吼如天大雷雨。大鐵丸滿阿鼻城中」。疑斷句有霰。
[八八]原文為:腦,依藏文義應作惱。以下文中惱原文皆作腦,不再一一注出。
[八九]原文為:「周匝鐵墻鐵網彌覆其地。亦鐵上火徹下。下火徹上」。疑斷句有誤。
[九O]師:藏文詳指堪布阿闍黎。
[九一]吒:藏文音耷,羅:藏文音拉。
[九二]「從師子奮迅三昧起入師子振動三昧。從師子振動三昧起入海意三味」:原文為從師子奮迅三昧起入海意三昧。
[九二]智:原文為知。
[九四]滅諸魔相三昧:藏文此處為法王三昧。
[九五]同上。
[九六]智:原文為知。
[九七]解脫、解脫知見:屬五分法身後二種。五分法身,即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名,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觀照心名解脫知見。
[九八]無量無邊諸三昧海:藏文此處為喻方便海。
[九九]寂意滅意三昧:藏文此處為滅及寂三昧。
[一OO]金剛辟定:藏文此處為金剛喻定。辟疑為譬。
[一O一]今:原文為念。
[一O二]與:藏文為布施之義,原文為譽。
[一O三]時:原文為昧。
[一O四]是人:指五百婆羅門。
[一O五]甘露鼓:佛土名。
[一O六]壽:原文為:受。
[一O七]婆羅門:原文為波羅門。
[一O八]得:藏文此處為作。
[一O九]一時:藏文指一剎那。
[一一O]得心:藏文此處為身心。
[一一一]使得聞佛名:原文為使得佛名。
[一一二]本因緣:指釋迦佛過去世本生因緣。
[一一三]令覩現在:藏文此處為於今普照。
[一一四]金剛色身:藏文此處為金剛不壊身。
[一一五]上人:藏文指上師。
[一一六]藏文此處為我及三千人等。
[一一七]樓至:藏文此處為金剛身。
[一一八]導:原文為道。
[一一九]藏文為整理之義。
[一二O]藏文此段為:是經名為重罪得福。如是受持。亦名金剛寶心。如是受持。無量藏門。如是受持。普攝一切。如是受持。廣大無比。如是受持。三千人悉皆成佛。如是受持。懺悔還凈得福。如是受持。大解脫遍一切方。如是受持。
[一二一]藏文為:「行我行處。坐我座處」
[一二二]下卷尾有「知識數二十七人下寸主水通勢部座麿造奉。
天平三年十一月十六日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