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06 00:47:24| 人氣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NBA的沒落與大眾文化的危機〈下〉/老汪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二〉外籍球員的激增
美式球風與商業媒體結合的結果,使NBA跨越了國家的界限,在全球也能大展手腳。各國在致力效法美式球風以圖霸籃壇之際,同時也覬覦連帶的商業利益,對於個別球員尤其如此,進入NBA成為所有籃球好手成就自己與賺飽荷苞的最終目標。於是我們看到NBA的外籍球員在短短三十年之間成長了近三十三倍 ,而且其中不少已成為頂級的球星,其影響更難估算。
外籍球員的激增對於NBA起碼有三個顯而易見的好處。一方面NBA能夠拓展其海外市場,從轉播權利金到商品的販售,在在都可藉此大作文章。另一方面,外員的引進也無形中提高了NBA體育文化的地位 ,譬如在球評口中,一個不能適應NBA打法的球員,便是球技不佳的球員。而符合美國打法的外籍球員,往往受到極高之讚譽,儼然將NBA之籃球標準應用於全世界。引進外員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彌補中鋒短缺的問題。由於美式球風的流行,使一般大學生不再熟習傳統中鋒的技巧,而在美式球風未深的歐亞恰可以提供純種的中鋒,宛如形成了分工的體系。於是世界各國成為NBA之腹地,外籍球員則成為擴張的先鋒,NBA帝國的擴張正是如日中天。
四、NBA的危機─媒體虛構的籃球神話
2002年世界籃球錦標賽,10年未嘗過敗績的夢幻隊,竟然接連敗給了南斯拉夫、德國與阿根廷。一夕之間打破了NBA的不敗神話。對此,NBA當局與多數的美國人相信這是二個原因所造。其一是參賽各國受美式籃球之洗禮已久,技術體型皆有所提高,實力與過去已大不相同。所以美國世籃賽的失敗其實代表美式球風的勝利。其二是許多NBA一級球星並未加入美國隊。在賽季多日征戰下,NBA球員早已身心俱疲,無意再戰。
上述前兩個理由乍看之下皆言之成理,但細究之下卻都是站在維護美國籃球至高地位的立場,而迴避了NBA真正的危機。就第一點而言,世藍賽前三名隊伍陣中雖然都有NBA球員押陣,諸如Divic(南斯拉夫)、Ginobili(阿根廷)和Dirk Nowitzki(德國)等,但是其打法卻與美國隊迥異,其優勢在於精準的外線、細膩的導傳和扎實的籃下功夫,與美式球風著重切入、衝撞截然不同。因而他們的勝利自不能象徵美式球風的勝利。就第二點而言,一級球星的缺席固然使戰力大減,但由明星球員組成的美國隊實力仍高於NBA之平均水平,而美國隊在世籃之表現又太過糟糕,使我們不得不懷疑NBA出現了危機。
如果美國隊的失敗並非偶然,那吾人是否能尋找其深層的原因?我們不妨重新檢視第二段所提到的諸多現象,包括美式球風的擴散與外籍球員的激增,其實光輝的外表下早可看出日後的危機。以美式球風而言,它的擴散與成功並不像表面那樣象徵了NBA的勝利。事實上,美式球風根本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體育文化,在70年代以前,它並未形成完整的概念。直至80年代,NBA走向全球化並結合商業媒體之際,美式球風才有了特別意義,拿來象徵著美國特殊的球風並成為籃球最高技術的表現。因此,我們有理由這樣假設─美式球風的出現是媒體塑造的結果,它固然能反映部分的真實,但更多的部份是商業利益的考量 。作為一個媒體的工具,它不需要考量其實用性,導致美國隊世藍的失利。傳奇中鋒Abdul-Jabbar在1988年美式球風初露鋒芒之際,曾對新舊球風有所評論:
許多人以為天鉤是我發明的,其實他們都錯了。是現代的球員不太習慣被對籃框,也就用不到鉤射。現在的小孩只想成為J博士或麥可‧喬丹,他們認為那些動作很不得了,可以向女孩子炫耀。
賈霸的鉤手是傳統技巧的發展,而J博士與喬丹則分別是美式球風的創始者與集大成者,後兩人雖然也有顯赫的事功,但也不足以證明美式球風的優越。但時至90年代美式球風已成為籃球之真理。各種美式球風將主宰世界的論調甚囂塵上 ,顯現媒體對於美式球風的偏好,已經影響了客觀之運動原理。許多個人獎項甚至依據球員娛樂價值來頒發 ,它的弊端不僅僅是運動之劣質化,更虛擬了一個本不存在的生存法則。
我們復與70年代以前的球風相比,也許更能看出美式球風斧鑿之痕跡。以基本射籃為例,90年成型的美式球風其實更為標準制式,一個好的射手其標準動作皆是將球舉至額前六十度角,以單手將球射出。但早期的球員卻常以各種怪招而闖遍江湖。固然我們不能因此推論NBA三十年來毫無長進,但至少可以確知美式球風也只不過是人造之神化而非競爭下的鐵律。由此對於美國隊在世籃賽的失敗我們可以這樣解釋─NBA失敗的癥結在於,誤信由媒體所吹捧的美式球風為勝利保證,而忽略了其它樸實有效的打法。
外籍球員的激增同樣也不代表NBA的成功,雖然NBA總裁史騰(Stern)信誓旦旦的宣稱,NBA的擴張是帶領世界籃球走向更高之水準,此種情勢下,各國與美國猶如魚水相襯,前者由後者的擴張中學習,後者藉前者的投入而擴張,所謂雙贏的模式在此並非遙不可及的場面話。然而回顧世籃之失敗,外籍球員的投入,實際上並沒有為NBA帶來商業以外的改變。這並非NBA球員沒有見賢思齊的雅量,而是NBA與媒體商業牽扯已深,舉凡賽規、場地、觀眾、教育體系與籃球原理都成為美式球風神話的編寫者。外籍球員雖能以迥異於美式球風的看家本領橫行一時,然而久而久之也不禁沾染甚至認同了美式球風,這在年輕的外員身上尤其可見。結果NBA吸收的大量外員到頭來也只是一個個商業廣告,他們為NBA帶來大筆的鈔票與籃球帝國的美夢,但卻鮮少提供異端該有的刺激力量。一旦此異端也被同化殆盡,NBA將永遠為媒體商業所操控,背離了運動的本意。
當然,如果純粹把外籍球員的引進歸諸於商業動機也並非實情。外籍球員的增加確實解決了NBA人手短缺的問題,包括球員價位太高與中鋒凋敝。然而即便如此,也是徒然反映了在商業和媒體所塑造的美式球風下,球員個人身價固然日益崇高,但全能球員終不能取代傳統分工,於是物美價廉的外籍球員變成為最好的選擇。嚴格說來,這也只是NBA腐朽的徵兆而非興盛的勢態。

五、普遍的意義─大眾文化的危機
NBA的危機既非偶然,那是否能反應普遍性的意義呢?我們不妨從從大眾文化的角度,來探討NBA危機所具有的啟示性。對於大眾文化的批判,一般皆著重於它受商業媒體影響,表現庸俗化與商品化的傾向。而左派史家往往更視此為文化的帝國主義,甚至以「文化工業」相稱 ,認為資產階級國家的意識形態將扼殺了大眾自發的創造力 。當然也有樂觀者,認為大眾文化之庸俗為亙古以來之常態,商業媒體不過加強此一現象。
儘管各家學說互異,但似乎都指出大眾文化中一種不自然的、刻版的成分,破壞了文化該蘊含的豐富性與啟示性。而我認為這正是NBA所反映的危機,它比起商品化和庸俗化等現象更令人憂心。在媒體的渲染、重複和普及化的趨勢下,任何一點偶然的經驗甚至虛擬的幻象,都有可能在短時間,塑造為深具意義之典範。而這些典範遠遠超過了常人本能想像與生活經驗 。如NBA在擴張過程中為商業媒體所利用,建構出美式球風的神話,但卻導致球風的單一化。而本來能刺激NBA豐富多元的外籍球員,同樣囿於商業媒體而日漸被同化。我們可以想像,只要此種趨勢不變,未來全世界的籃球將呈現同一面貌。而如果此時有外星人組隊參賽,難保地球人不會重現美國在世籃賽的失敗。這並非荒誕不經的幻想,事實上二十年前,吾人尚能細數各國球風之不同,但在近十年美國籃球的主導下,各國籃球已有日趨同一的現象。這不得不讓我們害怕,同樣的情形是否會發生在其他的文化上。
我們顯然不能將商業媒體的影響無限擴大於所有與之相關的產業,因此在探討NBA的啟示之餘,尋找其限制是有必要的。我們不妨將NBA與古典樂界、WWF〈美國職業摔角〉作一番比較,盡管三者的內涵迥然不同,但皆具有深厚的教育體系,培育足夠之人才、嚴密之階層,提供競爭之生態、完備的經紀人制度,連接龐大之市場,以及媒體的傳播塑造特殊的典範,滿足特定之情緒。由於後兩點,此三者皆受媒體商業深遠的影響,由於前兩點,此三者皆有獨立之生態可以用來檢視媒體商業的影響。細究之下,我們可以發現NBA與商業媒體的掛勾未必是最為嚴重的。包裝與票房的關聯在古典樂界與WWF身上甚至更為明顯。但是我以為NBA的危機仍然最為嚴重。它的失敗之處正在於籃球終究不是一個以「感受」為主之活動。雖然閃閃的鎂光燈、不計其數的自傳與近乎詩意的包裝,使得球迷有超越一時勝敗之感受。但是白紙黑字之分數,畢竟決定了最後的勝負,而這是多少感動也無法改變的。反觀古典樂界與摔角界,感受性對於前者之重要性自不待言〈儘管許多是來媒體渲染、商業考量和社群競爭的混合體〉,對於後者一樣有同樣的意義。試看摔角選手不厭其煩的罵場與類似戲劇的比賽,在在證明客觀的評判與分數遠不及「感受」來的重要。也正因為感受性的重要,即使商業媒體有強大的影響,依然不會帶給人突兀之感受,它形成營造感受的一環,與所有表演者相當程度的和諧共存。
至此我們也許可以為NBA的危機做如下的限制:如果一個文化活動沒有深遠的傳統〈如古典樂〉,那起碼要有靈活的身段〈如WWF〉使自己投身於虛情假意的表演仍能感動不已。

六、結語
70年代以前,NBA尚是一個相當保守之體育組織。70年以後,NBA才結合商業媒體逐漸向外擴張。90年起,NBA開始全球化的經營策略,其重要的表現便是美式球風的形成與外籍球員的引進。此兩表現往往作為NBA成功經營的註腳,然而細究之下卻有其問題。美式球風本不是一個由來已久的體育文化,但受到媒體過度的吹捧,不僅造成了NBA球員技術趨向同一,也成為全球籃壇盲目追求的對象,最終導致了美國隊在世籃賽為美式球風浸潤未深的其他球隊所擊敗。外籍球員的引進同樣為商業媒體的工具,而喪失了刺激NBA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運動場中以技術決定一切的倫理,已經被市場規範及娛樂準則所取代 。另外應用在大眾文化的議題上,也可反應大眾文化面臨商業媒體大量虛擬資訊的影響,容易喪失自己之特質,流為通俗的感受。
承認商業媒體的影響並非市儈短視,但無限誇大其危機也未免高估了當代的重要性。我相信吾人生命總有一奧祕難解的信念與趨向,使我們有能力免於世俗商業媒體的誤導,讓吾人在眾人皆醉之際而能獨醒,在眾相皆虛之際而能清明。因此,即使後現代所言探究真理確不可能,但探究真實的信念,正足以證明真理的存在,盡管它不可言說。如此說來,運動的可貴之處正在於它要求個人面對自己,而非成就外在的目標。它使球員永遠面臨失敗的壓力〈因為挑戰永無止境〉,但也常保生命的熱情。

台長: desker
人氣(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