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1-27 13:57:51| 人氣1,36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乃彌陀因地修行發願時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唐譯》云:「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

    《宋譯》云:「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

    夏會本云:「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

    一共引用三種原譯本的經文。念老後面告訴我們,「古德於此,頗有異解」,古大德對於這段話有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

    第一個,「淨影、憬興諸師,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

    這五劫是什麼時候?發願之後的修行。《淨影疏》說:「依願起行」,又「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五劫修行」。這是淨影大師在疏鈔裡頭所說的,《義疏》裡面所說的。「又《略箋》云:斯乃修行之時也」,這五劫是他修行的時候,「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修成滿所願之行,其既發願,不可無行」。這上面都說明五劫是發願後修行的時候,發願之後有五劫的時間修行。淨影大師、憬興諸師都是這個說法。

    第二種說法:五劫為發願時。

    第二種說法,是「明此為發願時」,前面是發願以後,第二種說法是發願時。

    《合贊》說:「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望西亦以為發願時。」《會疏》裡頭說:「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沈思圖畫之」,這就是今天講的設計,繪圖設計,「五劫思惟,如圖畫之」。「此以五劫思惟,喻如施工之前,先打圖樣。故同於《合贊》」,《會疏》跟《合贊》的意思相同,同於《合贊》,說他這是發願的時候,「而非願後修行時」。《甄解》也採用這個說法。「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

    魏譯本,康僧鎧翻的,他翻得好,在五種原譯本裡頭,文字比較起來通暢,所以在中國流行的本子就是這一本,其他四種譯本比較少見。連王龍舒當年在世做會集本,唐譯的,就是《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份資料他沒有看到。王居士對於經教可以說是精通,他自己確實是大富長者,以他的身分,以他的學識,五種原譯本唐譯的居然一生沒有見到,這是很遺憾的事情。《唐譯》裡面有很多重要的經文其他四種本子沒有,這樁事梅老(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序文裡頭,他的序文寫得很長,序文裡面說得很清楚。

    《甄解》,日本法師,也同樣的說法。日本、韓國淨宗的大德都採取魏譯本。中國註解只有兩種,都叫做義疏,《無量壽經義疏》就是淨影的疏,還有嘉祥的疏,都是用康僧鎧的本子。後面嘉祥,這都是中國大德就這兩種。日本人有二、三十種,所以他們對《無量壽經》所用的功夫超過我們。中國因為五種原譯本確實在古代那時候流通量非常少,五種都能看到是不容易的事情。不像現在,現在《大藏經》五種原譯本都收在一起,你全看到。

    第三種說法:五劫乃修行發願時。

    嘉祥師說:「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前面,一個是在以後,一個是在之前,好像蓋房子在畫圖樣這個時候,五劫修行指這個時候。嘉祥他在中間,修行發願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是最後,在前面我們讀過,宋譯本是「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嘉祥的說法跟這個本子相應。《宋譯》裡面先說「思惟修習」,然後再說「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這個話說得好。

    他的大願從哪裡來的?用我們現在人的思惟,非常合乎今天所講的邏輯,他的大願不是憑空想像的,確實是有事實做依據的。這五劫的時間,老師給他講經千億歲,時間很長,而且把一切諸佛剎土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一個一個仔細觀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這發願,成就四十八願,極樂世界就是依四十八願成就的。不是老師教他的,也不是他自己想像的,確確實實他去考察一切諸佛剎土,這是老師教他的,取人之長,捨人之短,諸佛剎土裡的優點,好的統統採納,覺得不好的都不要。所以極樂世界成就就超勝一切諸佛剎土,它是集一切諸佛剎土真善美慧之大成。這個講得通,講得我們容易接受。

    佛佛道同雖然沒錯,法藏在菩薩地位,沒有成佛,老師是世自在王如來,成佛了,老師教他這個方法是合情合理,叫他自己去考察。這給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中國人古人常講,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為什麼?行萬里路就是考察。如果只讀書,沒有經歷,你所讀的境界是憑你想像,這個不圓滿,萬一想錯了?所以,阿彌陀佛不是想像,聽佛教誨是讀萬卷書,時間長,經歷千億歲;到一切諸佛剎土考察,這就是行萬里路,諸佛世界無量無邊,得要這麼長的時間。五劫,沒有說小劫、沒有說中劫,那就是大劫。一個大劫時間很長,在佛門裡頭最常用的,是一增一減稱一小劫。人的壽命最短的時候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人壽最長的,不能超過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那麼一個大劫裡頭有八十個小劫,這一增一減有八十個小劫。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極樂世界彌陀的弘願才滿了,同時極樂世界也出現了。這就是在學習發願的時候,這個願是這麼來的。

    我們真正體會到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現在諸佛剎土擺在我們面前,釋迦牟尼佛叫我們選擇,我們會選擇什麼地方?肯定是選擇極樂世界。佛在《觀無量壽經》,韋提希夫人遇到災難,兒子聽提婆達多的話,奪取父親的王位,殺父害母,他等不及了。韋提希夫人求佛,她是世尊的大護法,佛知道了,從空中降下來到皇宮,跟夫人見面。夫人非常悲痛,向佛請教,有沒有佛國土沒有這些惡事,她想去往生。佛沒有給她介紹,也像這個經上說的一樣,把十方剎土展現在她面前,由她自己選擇。她選擇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她說這個地方好,這個地方的居民,從菩薩到人天沒有惡念,沒有不善的行為,她說這個地方好,我想去,求佛引導她。佛就給她說了這部《十六觀經》,十六種方法任何一種修成了都能往生。十六種歸納起來,三大類: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是最後,排在第十六。《十六觀經》的緣起是這麼來的。要是我們有這個緣分,諸佛剎土在我們面前,我們怎麼選?肯定是像韋提希夫人一樣,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國土。

    《觀經》介紹極樂世界,因為夫人是當機者,這都是在這個世間遭遇到重大的挫折,不想活在這個世間,這樣一個衝動,發心求生佛國的,特殊的緣分,所以這部經裡頭偏重在修行的方法。而方法裡面特別是介紹的持名,第十六觀是無比殊勝,任何人都適合,男女老少,賢愚不肖,只要真信,真願意往生,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給我們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能不能往生完全是信願有無,你真相信、真想去,往生極樂世界條件就具足了。

    一心專念,這是生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你是生在哪個等級,完全是念佛功夫的淺深。諸位要記住這兩個字「淺深」,不是多少,功夫的淺深。淺深說什麼?完全說的是心。心裡面還有煩惱,習氣當然有,還有煩惱功夫就淺。念佛功夫深是什麼?心地清淨,用清淨心念佛,這功夫就好;更深的,平等心念佛。我們在《無量壽經》經題上看到「清淨平等覺」,清淨程度也有上中下,平等也有上中下,這都是講功夫淺深。功夫在哪裡練?在日常生活當中,非常重要,要放下,把妄想放下,妄想是起心動念,把分別、執著放下。

    海賢老和尚就給我們做這個好樣子,他平常表法就表這個,心裡面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放在心上,這叫真正念佛人。為什麼?他常常教人,有句話高明到極處,這個光碟裡頭最重要就這句話,常常教人,時時刻刻教人:「好好念佛,成佛是真的,其他啥都是假的。」就這句話,太妙了!你真正懂了你就會念佛了。念佛怎麼樣?只把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放在心上,沒有雜念、沒有妄想。為什麼?妄想、雜念都是搞六道輪迴,這個要知道。妄想、雜念不斷,六道輪迴就不斷,你出不去。妄想、雜念沒有了,你想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就去得了,真的自在,走的時候 瀟灑。

    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只要念到功夫成片,阿彌陀佛就會給你通信息,往生就有把握,功夫成片就有把握了。這個信息好,為什麼?講一心不亂,我們未必能做得到;功夫成片人人都可以做到。功夫成片是什麼?就是我常說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就叫成片。有一樣事情放在心上,就受染污。功夫成片是剛剛得到清淨心,只要一得到清淨心,雖然很淺顯,那就能往生,跟阿彌陀佛就通了。這個通就是感通,叫至誠感通,至誠就是一念,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一念。念佛,大聲小聲沒關係,開口念、閉口心裡頭念都一樣,不拘多少,完全是功夫淺深,這個重要。所以一切放下,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大家歡歡喜喜,不要搞得大家不愉快,生怨恨心,那就錯了,生貪戀心也錯了。

    那個世界的奇特,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部經上給我們講的,這是極樂世界的說明書,把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正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學習的環境、生活的環境。在那個世界,那個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變現的這些現象沒有生滅。不像我們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所有的現象,統統是在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狀況下變現出來的,不一樣。所以我們這邊的人有生老病死,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星球有成住壞空,叫無常。極樂世界壽命長,經上告訴我們,那個地方壽命多長?三個阿僧祇劫。所以成佛,三個阿僧祇劫不是對我們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哪一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那天算起。要從我們現在凡夫地算起,無量劫,不止三個阿僧祇劫,無量劫,你才曉得可怕。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出離心就生起來,我不能不往生極樂世界。

    幫助我們往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是跟眾生結緣,跟眾生結緣裡面最重要就是教育,我們走佛陀教育這條路。沒有緣,講經,講經不中斷。沒有人聽,有鬼神聽,我們肉眼看不見。在歷史上,「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沒人聽,給誰講?給石頭講,講完問石頭:講得錯不錯?點頭,石頭都點頭。所以我們肉眼能看到的聽眾不多,看不到的多。現在我們講經更方便,我們有個小攝影棚,有一個機器架在面前,接上網路,全世界都能收看。能夠打開電視,按上頻道,這叫有緣人。佛不度無緣之人,誰有緣誰打開頻道,他就看到了,我們就都在一起。所以從頻道、從網路來一起學習的,不止一千、不止一萬。

    能幫助一萬個人,這是彌勒菩薩說的,你能幫助一萬人念佛往生淨土,你就是阿彌陀佛。你這一生當中能幫助五、六十個人,你就是菩薩,你能不能往生?當然會往生。為什麼?你到臨命終的時候,這些受你教化往生的人,都會拉著阿彌陀佛,我是某人介紹的,他現在命終了,咱們一起去接引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怎麼能不往生?決定不能懷疑,你懷疑就不能往生;你不懷疑,肯定往生。自己功夫差一點,只要心裡頭有阿彌陀佛,想到極樂世界去,個個往生。這我們都要知道的,可不能把它疏忽掉。

    這裡講到阿彌陀佛的願,是在等於像我們講的設計繪圖、落實施工,這是五劫時間,也就是他的大願圓滿,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了。成就這個道場、這個生活、學習的處所,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只要真信,願意去的,統統得度,這功德多大!建大道場,沒有一尊佛超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道場最大、最莊嚴,在這個裡頭修行,進度最快。這些我們不能不掌握到,我們的信心才生起來。在這個世界,要自己有願力,有多大的成就,眾生的福分,眾生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建不成功,末法時期眾生業障重。印光大師也是菩薩再來的,很多人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 的,他像不像大勢至?諸位要讀《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你去念,很像。大勢至菩薩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眾生,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他不會說妄語,這話是真的。憶佛,心裡有佛;念佛,也是心裡有佛,心裡頭真有,佛號不斷。海賢老和尚給我們表演的,海慶、跟他的媽媽,三個人表演給我們看。現前,是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叫現前見佛;當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時時刻刻在阿彌陀佛的身邊。

    我們有時候想,每一天甚至於每一分每一秒,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極樂世界能容納得下嗎?現在我們曉得,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法性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那個道場沒有空間、沒有時間,空間跟時間的維次在它那個地方不存在。所以他的道場確確實實就是常寂光,常寂光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多大?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極樂世界在哪裡?我們現在在極樂世界裡頭,我們想佛,佛立刻現前,沒有來沒有去,他現前,不來,他走了之後不去,不來不去,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地方奇妙無比,殊勝無比,不能不去,不去就錯了,你要去就對了,你這一生沒白來,圓滿成就。

    這宋譯本後面,接著是念老給我們的開示。「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不是一次就發得的,「經歷五劫,大願方成」。一段時間一個大願得到了,他在那裡做總結,總結出四十八條,幫助遍法界虛空界建立一個修行、證果最理想的道場,接引這些人到這邊來修行。帶著煩惱去往生的,斷掉煩惱去往生的,幾乎是平等的,為什麼?帶煩惱去往生的,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加持;得到加持的人,他的智慧、神通、道力簡直就跟阿惟越致菩薩平等。在這個經本裡面,大願的願文就說得很清楚,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地位最低,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就平等了。確實有,有是煩惱多寡不一樣,從這個地方帶業去講的,有四土三輩九品,到了極樂世界統統平等了。極樂世界是平等的世界,確實是我們嚮往當中理想的,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兩句話極樂世界不折不扣圓圓滿滿做到了。這個世界裡面的人互相尊重、互相關懷、互助合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有起心動念的,到西方極樂世界,起心動念的緣沒有了,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有。

    我們再看念老引本經中的經文,「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在這個後面有一句這麼樣的經文,「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個「正契於嘉祥師之說」。在五劫中修行發願,「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

(文摘恭錄2015.1.14《2014大經科註》第164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台長: RICHIE

香光
五劫,是法藏比丘思惟發願時間;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是法藏比丘修行時間。
經證,見於魏譯本(康僧鎧):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賭見,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這段經文,表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現出諸佛國土嚴淨之後,思惟五劫。

若有爭議,請再往後看,見於法藏比丘向世自在王佛報告了四十八大願之後:
「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法藏比丘發願之後,以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

南無阿彌陀佛~
2015-02-03 08:23:24
版主回應
師姐法安:南無阿彌陀佛!

一、本篇係節錄黃念老《大經解》中對經文「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註解。文首先舉魏譯(曹魏 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唐譯(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及宋譯本(趙宋法賢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之相關經文,並已說明「古德於此,頗有異解」,下文即說明各家之不同解釋。

二、最後念老結論認為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係採宋譯本及嘉祥師之論點。─嘉祥師云:「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後曰:「發大誓願,經於五劫。」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正契於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

三、故不論魏譯、唐譯、宋譯本均為佛說、均屬經證。而《無量壽經》共有九種本子,因眾生的喜愛與因緣不同,喜歡哪個本子就受持哪個本子(個人係受持《夏會本》)。如都不喜歡也可以都不念,受持一句阿彌陀佛也能往生。以上拙見謹請參考。
2015-02-03 15:55: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