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1-22 08:51:01| 人氣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海峽兩岸歷史小說與戲劇的對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海峽兩岸歷史小說與戲劇的對話」研討會12日揭幕,邀請兩岸歷史小說作家學者共同座談。
自劉曉慶主演的《武則天》引發收視熱潮後,接著《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太平天國》等中國大陸電視台製作的歷史連續劇紛紛登陸台灣,為順應此種風潮,由歷史文學學會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主辦的「海峽兩岸歷史小說與戲劇的對話」研討會於今天(12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法堂舉行,由4位大陸學者發表論文,以探討歷史小說與戲劇的關係。
著有《老舍評論》的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關紀新,在發表〈老舍未完成的長篇歷史小說《正紅旗下》〉時,首先說明他將《正紅旗下》歸於歷史小說的理由。關紀新表示,「歷史小說」可分成三類:一是真實記錄發生過的事件,小說的人物與事件皆有所本,不過此種寫作方式易受侷限,因此數量較少;二是人物或事件多為杜撰,不符史實,例如「戲說╳╳」之類的作品;三是以文學方式書寫歷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正紅旗下》即屬此類。由於該書以第一人稱寫成,有人認為應屬自傳體或家傳體小說,但他認為老舍以全知觀點寫作,雖寫自己的家事或生活瑣事卻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讀這部小說彷彿置身其間,「經歷著一場19世紀末北京滿人生活風情的博覽會」,是他將本書歸於歷史小說的主因。
關紀新強調,本書不但是老舍的未竟之作,也是老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若能按原訂計畫寫完,它應當是幾十萬字甚至是近百萬字的大部頭作品,也是足以傳世之作。只是老舍從1961年開始創作這部費盡心血構思的小說,才寫了一點點,1962年就因政治動盪而停下《正紅旗下》的創作,已寫完的部份共約8萬字。
關紀新也說,除了《正紅旗下》,老舍曾跟朋友說過自己還想寫兩部長篇小說,分別描寫北京八大胡同淪落風塵女子的淒慘生活與清末民初遺老遺少的落寞生活,可惜這兩部長篇小說也隨著1966年老舍沈入北京太平湖中而消逝。
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汪天雲發表〈太平天國運動文化內涵與歷史侷限──從觀電視劇《太平天國》說開去〉論文,則從《太平天國》這齣中國中央電視台耗費1億多人民幣拍攝,收視率卻創下該黃金時段新低的歷史連續劇說起,進而思索太平天國運動所蘊含的文化精神與揭示天朝領袖的歷史侷限。
汪天雲認為,《太平天國》的失敗在於劇情拖泥帶水,過份渲染男女情愛、內部權力鬥爭的描寫,且將太平天國的失敗歸因於天王洪秀全與上層階級的腐敗,過於簡單。不過他認為,該劇有助我們反思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與意識自己對這段歷史所知的侷限。他也提到,為何以清朝為題材的歷史劇最多?他說,滿族人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國,並創造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盛世,之後逐漸步入衰亡。這段歷史本身就是傳奇,因此自《雍正王朝》受歡迎之後,康熙、乾隆等清朝皇帝紛紛拍攝成電視劇。
汪天雲強調,「歷史劇」將「歷史」置於「戲劇」之前,可見歷史劇必須以歷史研究的成果支撐,一方面還原歷史面目,一方面教育大眾歷史知識,這是歷史劇的意義。然而有些歷史電視劇弄壞觀眾的口味,讓觀眾覺得史學太枯燥、只看願意看電視劇,或是讓稍具史學素養的觀眾看不下去,也讓「史學家氣得吐血」。他認為,史學家不應心胸如此狹隘,值得思考的是歷史研究成果如何與電視結合?史學與文學同時提供電視劇在歷史文化的紮實基礎,歷史學家與文學家都在寫歷史,而文學家承擔的責任比歷史學家更重,他們必須將史學研究成果呈現在螢幕上,令觀眾能夠接受。
前中視資訊科技公司董事長莫迺滇則從觀眾角度分析歷史劇的成敗。他表示,《雍正王朝》可以一再重播,主要由於許多政治人物認為雍正如何掌握政權的權謀運作仍可供現代效法;而《太平天國》失敗之因,是由於人物過多、劇情拖泥帶水;《三國演義》的場面雖大而收視不佳是因對白太過文言,觀眾聽不懂。因此他認為改編歷史作品時應考慮到觀眾的需要。
作家出版社編輯部主任楊葵,目前正從事40集歷史連續劇《努爾哈赤》的劇本創作。記者於會後詢問其對歷史劇的想法,他說,他對歷史劇的感受相當矛盾,一方面認為歷史劇有助普及歷史知識,但令他憂心的是,現在許多人只看歷史劇了解歷史,相信電視劇演的就是歷史,但歷史與真實之間即存有差距,電視劇的製作呈現更多偏見,觀眾接收到的是經過雙重過濾的歷史,這是很大的問題。

轉貼 明日報 記者:陳瓊如│2000/11/12│台北 報導


台長: 唐立
人氣(7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