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5-15 11:04:58| 人氣57| 回應0 | 上一篇

台灣在今年大選後「撕裂」更嚴重? 金恆煒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在今年大選後「撕裂」更嚴重?◎金恆煒
—「族群」與「認同」評論之一


 2004年大選結束之後,台灣瀰漫對立的氣氛,絕對是事實。選輸的泛藍「呼群保義」的群集示威,從320到410,挫敗的情感透過抗議、呼喊、衝撞,宣洩無遺。值得探究的是,這批手執「青天白日旗」、口喊「三民主義」、心唱「梅花」的,在台灣50年的民主發展過程中,基本上說是黨國體制維護者,民主的缺席者。而且一向把從黨外到民進黨的街頭抗爭視為上不得檯盤的行徑,今昔之不同,才是問題的重點。


 2004年綠藍之爭的核心議題是,掌控台灣政治的族群∮政黨∮國族意識可能從此易手,治台50年的中國國民黨恐怕從此「我將不起」,而本土政權的民進黨或許真的「長期執政」。故而認同中國國民黨、認同中國國民黨「一中」意識形態的支持者,一方面坐視「統治權」旦夕瓦解而心懷不甘;另一方面害怕邊緣化之後的處境百蹙。其惴惴然、惶惶然、茫茫然,不但可以了解,但也不必太過∮誇張。因為放在台灣50年歷史的脈絡中,不見得必然,卻也非偶然。

 泛藍陣營拿出「族群」、拿出「撕裂」當成「自衛」兼「反擊」的工具,這是理所當然。而重視台灣民主發展並期待台灣民主體制深化的偏綠知識分子甚至民進黨黨工或立委,提出化解之道,如沈富雄的「愛台灣說」、吳乃仁的「與民生養」的「反憲改」或提出所謂「新文化論述」的民進黨中生代,排除「動機論」不說,也自有著眼於台灣政局安定以及民進黨執政的「正當性」課題。不能說沒有看到問題。

 看到問題,只是第一步,如何解決或化解,這是第二步。更且台灣複雜且特殊的政治、社會、族群結構,很難只針對孤立單一項目加以針砭,而能奏功。在討論時,恐怕不能簡化。不過,可以大而言之也可以小而言之,反正絕對沒有特效藥。

 先談大者。很多人都覺得「族群」和「認同」是台灣矛盾的最大者,而且「在這次總統大選中導致了最普遍性的緊張和敵視」。這個「斷言」沒有錯,然而也不見得全對。對的部分是,「族群」與「認同」確實擴大且檯面化,不對的是,不見得比過去嚴重,只能說與過去不同。遠的來說,1949年「外省人」蔣介石帶著軍隊用武力統治台灣,「族群」衝突給壓在刀槍之下,「認同」在戒嚴法中,沒有存身之地也不敢有「異議」。一直到李登輝總統執政,情勢改觀,到2000年是轉捩點,到2004年是「翻轉」。重點是,從過去的藍大綠小到今天綠藍平台,是漫漫長路;過去有對立但雙方力量不均,一極大一極小,且在泛藍掌控全部政治力之下,綠營只能「鴨子划水」,欲振乏力。經2000年而2004年,綠營已突破半數,藍營從絕對多數而勢均力敵,更堪慮的,是每況愈下。故而「擴大」云云,正是雙方處在臨界點上。

---------------------------------
藍衛兵:金先生真的懂什麼是"族群"?什麼是"認同"嗎?這段在寫什麼???
---------------------------------

 今天之衝突特別激烈,「撕裂」說因之出口,不是表示過去不然於今為烈。現實是,藍營從最高優勢陵夷而全力反撲,在五五波下才讓人觸目驚心。如果不「去脈絡」來看「族群」與「認同」,恐怕只會嚇自己也嚇別人。

台長: 藍衛兵
人氣(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