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的開頭是由孔子誅殺少正卯開始。少正卯是一大夫,曾經和孔子在同一時間辦學,只是不知何時少正卯變成了『聖主』,妖言惑眾、殘害無辜,使得魯國自殺案層出不窮。孔子知道此事,立即蒐集證物,包括所謂的『聖書』,孔子一看,全是胡言邪說,便帶上證物去求見定公跟季桓子,孔子認為少正卯傷天害理,應予誅殺,但定公和季桓子卻有些遲疑,正因為這時有一慣例『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孔子說出了自己的解析,並提出『五惡論』,說五惡中身懷一惡者就足以殺,而少正卯五惡兼具,如不翦除,他日必成大患,孔子引用詩經的一句話「憂心悄悄,慍於群人」,定公和季桓子頓醒,便依孔子的意見,准奏誅殺少正卯。
再來是說孔子的墮三都。在一次叔孫氏的內鬥,觸動了孔子『墮三都』這樁心事。三桓各據有一地,而這三成邑都靠近齊魯邊境,皆修起高大的城牆,儼然都城,聚兵屯糧,成了三個頗有實力的山頭,而墮三都的主要目的便是想讓叛臣無城可守,無險可據。孔子便把此想法上奏季桓子,季桓子本來就對自己費邑邑宰公山不狃心存懷疑,便也贊同。此事定公也准奏,季桓子便命子路著手實施。子路先到叔孫州仇的郈邑,跟叔孫州仇說明了計畫,叔孫州仇歷經侯犯的叛變,想起那時之慘烈,心有餘悸,便贊同,並命駟赤派工把成牆削低三尺。郈邑墮成,子路便驅車費邑,跟公山不狃說明了來意,公山不狃抵死不從,命甲兵將子路拿下,子路勇猛過人,殺出一條血路,登車疾馳而去,公山不狃一見心急,起兵直攻魯城,加上城內有叔孫輒做內應,所以叛軍輕易的攻入城內,但畢竟季桓子也不是省油的燈,叛軍終究得逃命,費城終恢復了起初的建制。再來便輪到孟孫氏的成邑了,成邑的邑宰為公斂處夫,他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堅持守城,因為他認為成邑乃魯國北邊的屏障,萬不可墮,孟孫無忌不疑有他,便對墮城此事一拖再拖,並說動了季桓子吉叔孫州仇,對墮城一事也不再熱衷,孔子看此情況,便說動定公,帶兵圍攻成邑,但卻被成邑邑宰公斂處夫義正凜然的一番話給打動了,孔子便撤兵,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其實在這篇我不大贊成墮三都最後只墮了兩都,孔子太沒魄力了,管那公斂處夫有多忠心,都應該削城,孔子不是一心要興起魯國的嗎?這點魄力都沒有,又怎麼興國。墮三都若成功,會對孔子有怨的只有三桓那類人而已,其餘的良官、賢人、百姓,都會被孔子的魄力所感動。三成墮,民心歸,國興盛。至於公斂處夫,匹夫之類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