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台博會啟動 不能再拖了
主題:從愛知博覽會到台灣博覽會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地點:中國時報社
主持人:中國時報系總經理黃肇松
與會者:
林盛豐(政務委員)
杜紫軍(經濟部商業司長)
朱立倫(桃園縣長)
蘇煥智(台南縣長)
洪耀福(嘉義縣政府計畫室主任)
許博允(新象公司董事長)
張基義(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林鳳飛(博覽會專業人士)
邱紹成(工研院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紀錄整理:陳如嬌、林家群
攝影:沈明杰
黃肇松:在我成長的年代,其實對日本的印象模糊,只大體知道是個在艱困中重建的國家。但是一九六○年及一九六四年,日本舉辦東京博覽會及東京奧運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one single event make s the difference。同樣的,一九八八年,韓國舉辦漢城奧運後,韓國在世界上贏得地位,大家對韓國的印象完全改觀,最近的例子,地中海的小古國希臘,在去年舉辦二○○四年奧運後,就新聞工作者的感覺,希臘也變得不一樣了。
台博會原來規畫二○○八年從桃園、嘉義到台南,凸顯台灣精神、台灣文化。此項計畫已凝集相當大的共識,舉辦台博會已到關鍵時刻,時間至為迫促。但是台博會條例和預算仍在立法院審議中,能否加速完成立法程序,這不只是桃園縣、嘉義縣、台南縣民的期望,也受到全國民眾的關切。
我們今天特別利用這個時機,舉辦從愛知博覽會到台灣博覽會的座談會,請朝野各界人士深入探討。
文化、學術、產業界共同呼籲:創造台灣優勢就趁現在
博覽會比奧運會重要
許博允:我個人認為博覽會比奧運會重要,奧運講力量,但辦博覽會有後續效果,長期來看,最大效益是在這塊土地生活的人能看到全世界。以大阪萬博來說,就是讓日本人看到全世界。雖然我們與中共在政治上有競合關係,但生活落差上,我們佔有優勢,中共要在二○ 一○年舉辦上海博覽會。上海博覽會是大陸的生活型態、精神內涵的轉捩點。大陸十三億人口中,有兩億人住在較發達的沿海地區,上海博覽會一辦,內地的領導階層看了後帶回去,整個民智會提高,台灣的優勢就弱了。
台灣博覽會很重要,但要怎麼做?我們比較重視展現國力,但展現國力好像是要賣東西,我比較希望能讓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生活素質提高,因此我們的企業投入時要不偏頗,能均勻,如果本地企業無法做到,能不能找到國外大企業來參加?其次,我們辦博覽會分北中南三地,但外國博覽會都是集中在一地,觀光客是否願意一地看完後再到他地去看,特別是吸引參加看完北京奧運的外國觀光客進來,這都是我們籌備要注意的。
有企圖城市一定要辦
張基義:二○○○年我去看德國漢諾威博覽會、二○○二年又去看了瑞士博覽會,今年也去日本看了愛知博覽會。特別是瑞士,他們把不可能想像變成真,把展覽館蓋在蘇黎士的小漁村中,有座廿九公尺高的方格子夢幻建築,更有一萬三千個噴水在空中噴出一朵雲,在半空搭起一個航空母艦大小的平台,另外還有飛碟與光纖等,讓人印象深刻。博覽會不應該是電影院或展覽場,因為它要呈現的是在場無可替代的經驗,瑞士博覽會帶來的益智性與文化性遠超過漢諾威。但漢諾威有趣的是很多東西都可以recycle。
我記得一九八六年加拿大溫哥華也辦了博覽會,辦完之後場地賣給建商蓋起房子,變成加國最好的水岸住宅區。二○一○年加國又要辦冬季奧運會,溫哥華市都發局長就說,任何一個偉大國家或是有企圖的城市,在廿年內一定要辦國際活動。
現代與未來溝通平台
林鳳飛:博覽會功能不是那麼功利,我認為辦博覽會是一種事業,有很多功能,是對未來提出生活提案,也是現代與未來溝通的平台,它可提出一種願景、價值,同時也創造出產業平台,有整合區域發展功能。
我參加二○○二年的瑞士博覽會,瑞士在國家要朝另一個階段躍昇時,都舉辦博覽會,那次大會的logo是image.nation,這兩個英文字合起來就是「想像」,它呈現瑞士的未來。許多人談到台灣要辦博覽會,質疑「辦得起來嗎?」認為現在透過網際網路,什麼資料都有,辦博覽會做什麼呢?但博覽會就是讓人緊緊繫在一起,如果台灣對辦博覽會都失去自信,大家都成為不敢想像的庸人,那麼台灣真的是夢想幻滅的地方。
展現台灣的整體實力
邱紹成:舉辦台灣博覽會可以展現台灣的整體實力,帶動人潮,讓世界焦點凝聚在台灣。台灣從一九七○年起發展電子產業,已在高科技產業獲得相當成就,去年國際評比,台灣科技實力居世界第二,台灣在筆記型電腦、LCD、通訊產業等都是世界第一,這些都很值得在台灣博覽會展現。其他傳統產業也有可觀之處,如運動用品業,像老虎伍茲用的高爾夫球桿筒也是由台灣代工。
另一方面,辦博覽會有教育功能,像我與學生在一起時,大家只知道台灣IC產業了不起,卻沒看過什麼是晶圓,我就拿給學生看,激起他們對未來願景的信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