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16 16:41:35| 人氣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彩繪世界中的對話與獨白─孕育內在自我的彩繪世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長於2004.6政大教育學術論壇─『另類與創新』之論文


孕育『內在自我』的彩繪世界
小學階段的華德福教育在於為孩子們奠定學習的基礎,為他們日後廣泛深度學習和發展特色而做的準備。華德福教育認為幼童的自我能力較弱,容易受環境擺佈,不過他可以像海綿一般吸收發生在他周圍的一切 ;因此,孩子們需要一個快樂、健康、穩定的環境來發展他們源源不絕的力量。在這階段受教育的孩子需要指導,因為在此時,他正在尋找進入世界的方法。他需要一些人來建議他,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對的。就像哈得菲爾特所說的,兒童喜歡也需要模仿。『模仿』對兒童來說有如『呼吸』一樣的重要。他們『吸入』外在世界中的物像,再經由模仿行為『呼出』。 所以華德福的藝術課程,主要透過模仿活動來拓展孩子身體感官的經驗,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模仿老師的文字、圖畫,再現他們自己的學習內容與延伸學習的範疇。這是將學習藝術化的歷程,它包含自我表達、自我了解和自我發現的歷程。在這自我形成的過程當中,同時奠定的其實是創造力的基礎。
1、藝術的滋養
從與華德福相遇之後,不禁讓我反思我的藝術學習與兒童繪畫教學的經驗,其中我常遇到的兩個問題最讓我深思不已:第一個是畫圖畫得『像不像』的問題。我發現台灣兒童藝術教育,幾乎跟其他學科一般,強調填鴨、績效式的教學。一個好的藝術教育不是只教小朋友們畫東西畫得像不像,而是讓他們去享受藝術活動的創作過程。學藝術的孩子跟其他學童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會關心自己周遭發生的事,他們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開拓無限的想像力,進而發展思考的能力。兒童藝術無所謂像不像的問題,如果家長常常問這樣的問題,這些大人們將會不斷抹煞掉孩子們的想像力。一支筆、一張椅子,在孩子們的心中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她們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編織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大人如果只會給予孩子一個制式的答案,他們扼殺的剛好是他們想要培養的創造力。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和別人一樣』,也就是『附和主義』的迷思。很多成人發現他們活了大半輩子,還是不能了解自己,無法發現自己的特質。部分原因可能是當他們還是學童的時候,不管在學校或在家裡,他們的學習和努力,幾乎都是為了滿足大人對他們的期待,以順應大人的環境,他們一直接受社會的價值觀及遵守訂好的遊戲規則。藝術活動其實正好可以打破這層限制與迷思,讓孩子可以暫時離開成人世界,進入想像的空間裡,在白紙上盡情展現自己,畫出他們心理真正的聲音,這正是柏格森所講的『解離』 ,解除尋常為行動所限的知覺,也是藝術活動獨特的精神所在。
藝術活動為人類自我表達的媒介之一,被視為能夠反映人類情感生活的內涵。在我的教學經驗中,常看到孩子們從自我表達中得到釋放,或是對僵硬的環境和框架提出一種不自覺的控訴。例如,一個六歲的孩子會用灰暗的顏色、尖銳的符號,骷顱頭、魔鬼….很多負面的東西來呈現他的世界,這令我訝異。我一直以為藝術教育可以釋放或宣洩不滿的部分,也可以培養獨立思考與創造力。不過在這次華德福的教學觀摩中,余若君老師的一句話,點醒了我一直沒看到的藝術的另外一個面向:『藝術的滋養』,也就是色彩可以『滋養』孩子的心靈。我再三咀嚼這句話,慢慢領悟到,對孩童而言,內在與外在的世界是很難分離的。有時候他們不只看到色彩本身,也感受到了色彩本體的特質。如同史代納博士說:『孩子們的內心會自發地經驗到色彩所醞釀出來的情感層次,因此,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將色彩呈現在孩子面前,使他們可以自然地感受到色彩的內在生命。』 色彩的內在生命蘊含的是『我』的感受經驗、『我』的表達和『我』的甦醒,這樣對整體的『我』的知覺通常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華德福教育認為人的心靈空間是隱約存在的,也有層次的。 這也是小學階段華德福教育選擇濕水彩教學的原因。有一次教藝術課程的余老師,在課堂上提醒孩子們,不要直接用顏料去畫畫,得先用水調過。在調色的過程中,孩子可以發展出對色彩的親密感受,而這種親密感受如同史代納博士所說的,只有親自使用並調過的色彩才能達成。 在一張白紙上,一個顏色緩慢的暈散開來,再與另一種顏色融合,交融的區塊出現了變化,而在那樣觀看和感受色彩的綻放過程,似乎也把色彩對話的觸角伸了開來。雖然老師每次給的是相同的材料、教的是相同的方法,學生在這有限的色彩與方法中,馳騁於彩繪的遊戲世界裡,從色彩的流動與交融當中,享受到無法預期的色彩線形與版圖的變化,進而把視覺感受與色彩本質融合在一起,這是培養藝術美感和直觀的能力。此外,在彩繪遊戲中,每個個體的探索過程有所不同,這樣的滋養,爲的是讓孩子『內在自我』甦醒過來。當色彩間的『動』與『靜』交會時,視覺感官與心靈空間似乎也交融了,經由從色彩情感層次醞釀出的『我』於是逐漸形成。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也曾說過當我們運用色彩畫畫時,我對色彩的情感層次浮現『我的意識』本身,我們正從了無生趣的事物中喚起生命。 這也告訴我們,孩子們的感情會被色彩深深的影響,某一種色彩讓他們產生幸福感,某一種色彩讓他們焦躁不舒服….。他們對色彩的敏感度比成人更為強烈,他們可以從濕水彩柔軟的擴散與緩慢漸進的律動當中,將色感與『內在的我』交會,有如讓色彩柔軟的進入毫無防備的心靈空間,他們的心靈被滋潤了,也舒展開來了。

色彩

世界充滿了色彩!
又是秋天
金黃和深紅的的秋葉
舖滿了小巷道。

還有棕褐及黃色的小橡子,
莓果及深紅的山楂果,
琥珀色的金雀花及石南
紫紅色橫蓋過青苔!

果園中的綠蘋果,
被炙熱的太陽給曬紅了;
甘美多汁的梨與多刺的灌木
那有五顏六色的野雉雞在奔跑!

黃色、藍色和橙色,
赤褐色、玫瑰色及紅色─
一場歡樂彩色的狂歡會─
一個秋天的花床。

光與影之美,
小麥與裸麥的禮讚,
閃亮水面上的色彩
都都沒入日落天際之下!
─愛德林‧懷特 (引用於彩繪童年)
2、模仿是想像力的遊戲
我發現華德福的課程設計利用不同形式的節奏、律動等自然人文藝術活動來幫助孩子逐漸甦醒過來,並穩定他們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關係。當然這也關係著孩子如何看待自己,與如何觀看自己所屬的環境。《教育的藝術》中也提到,當孩子們深深被圖畫所吸引或為情感的訊息所感動,這份感受力是具有教育性的。 舉例來說,在一堂濕水彩的課上,余老師以『樹』為主題,她不斷用輕柔的話語描述樹的狀態,從樹的感覺開始說到樹的扎根、樹的茁壯、空氣與微風、甚至是土壤等樹與大自然的關係。接著,我們藉由余老師的畫筆來觀看樹的圖像。輪到學生作畫時,每個人透過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與想像,重現老師的作品。由於每個個體的傾向與特質不同,作畫的情境和時間點不一樣,余老師要求的『模仿』作畫,不是要學生學的像,或是去複製作品。模仿在這裡意指學生以整體的感官去體會作品本身,透過引導和學習老師的手法來作畫。所以在這裡的『模仿』講的是引導,是方向,是想像力的遊戲,也是體會藝術的方法之一。學生透過老師的手法來學會表達。每個個體透過『模仿』老師的教材內容去喚醒個體的思考、感官知覺以及對人與對環境的情感。這樣的思考與情感,呼應了華德福所說自然原則與『內在的我』的成長。『內在的我』是在規律中變動,在模仿中探索,在社群中成長。所以說華德福的課程,是幫助學生透過模仿老師的感覺去找到探索自己的方法。每個孩子都先經歷一次身體的出生,然後經由痛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尋找自我的認同。當孩子開始想表達自我的時候。這孩子必然意識到自己,也感覺到自己。而『我』是在這個意識與表達的互動中形成的,這種自我的感覺,是孩子自我肯定與發展自我重要的生命元素。
在今日的資訊化時代,社會快速變遷,人心容易變的冷漠疏離,強調文憑與維生的學校教育,無法提供良好的土壤,孕育個體『內在自我』的成長。華德福教育守住教育的本質,以『大自然』為榜樣,注重兒童不同階段的發展,以重複不斷的節奏與律動來設計學習活動,透過藝術的模仿和遊戲形式來引導個體內在的成長,把一個個不同頻率的個體連結起來,把他們的意念凝聚起來,也把心靈的空間做無限的伸展。

肆、結語
記憶帶領著我們懷念過往,沒有了記憶,就無法回到過去,無法回頭,只有眼前,毫無頭緒的向前衝,像是得了失憶症,不能學習任何新的事物,甚至連自已是誰都不知道,只能不斷的徘徊留連。記憶,總在一定的時間內將現實心中所想與過往相串聯。那是一種省思,中國有一句諺語說到「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在記憶重組與連結的同時,我們正也發揮著自由的想像力,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它的作品結合現實與思想,呈現出來的畫面雖然不具體,但卻發人深省,給人無限多的遐想。孩子們也是,經由思考與記憶,畫面不斷的在腦中被儲存與提取,轉換成一種心理的歷程。我們在乎的是生命的品質,中國的老莊思想曾主張,透過藝術的省思可超越自我。而想像力則創造了美、正義和快樂,華德福學校在另類教育的世界中,為了孩子不斷付出,藉著親近大自然與藝術表達,去幫助孩子定位自己、看到自己、最終找到完整的自我。黑格爾曾說:「藝術的真正職責就是在於幫助人認識到心靈的最高旨趣。」在同一個時空中,讓動與靜相交會;在互動中,產生『我』,或許這是華德福學校另類的一面,也是我們所應該跳脫與學習的一面吧!






台長: 凡爾賽公主
人氣(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