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Student Protest in the Federal Reepublic〉選自<Toward A Rational Society〉
作者: Habermas
出版時間: 1971
出版單位: Beacon Press Boston
英文翻譯: Jeremy J.shapiro
資料來源: 自存
內容提要:
1. 過去我們都認為學生不會在工業化、已開發國家扮演重要角色,過去的例子像19世紀的蘇俄、20世紀20和30年代的中國、50年代的古巴、1956年的布達佩斯,這些非工業化國家的學生運動有一些共同點:
(1) 社會現實和學校課程有落差,學生們理解自己為未來的社會菁英,並設法承擔社會的現代化過程。
(2) 不論從社會位置、對學生的期許或學生的自我認知,校園本身就是促進社會現代化的重要一環。
(3) 學生出身的傳統、以血緣為核心的傳統社會,和校園裡理性官僚、平等、民主的環境存在著衝突,並期許學生們去改變它。
2. 一般認為以上的社會和校園狀況並不存在於工業化國家,因為工業化國家的大學院校,其功能十分明確,是為社會再生產而服務,同時家庭裡的社會關係和校園差異不大。不過(60年代)現況改變了這樣一種傳統的觀點,聯邦德國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讓我們必須重新修正原有的觀點。
3. 學生們主要有三大主張:言論自由、知識工廠、學生權
4. 就言論自由來說,既有的義務性學生組織(學生會)因為其自願性質,無法提供學生言論表達管道。同時既有的行政權威因為和社會的現存結構共謀而失去為學生發言的合法性。
5. 就知識工廠而言,目前大學的發展嚴重趕不上社會變化,設備老舊,令學生沮喪,校園的管理日益官僚化,因此要求校園改革的呼聲一直不斷。
6. 就學生權而言,過去不斷的有限度改革,賦予學生一種由下而上的改革的可能,對民主的由下而上改革的模式的信任和期待,但同時改革步調的緩慢,也讓學生感到不耐,因此一些更積極的學生,遂要求全面性的改革和變化。因此大學生從校園的改革指向了整個社會的改革,成為了重要的社會力量。
7. 和學生們積極的行動對比的是校園行政人員的顢頇無能,這使得學生由於感覺到校內改革無望,而走向街頭。
8. 學生運動幹部的策略是利用挑撥、激怒行政人員,而引起一般學生的注意,進而擴大自己的群眾基礎。
9. 一些社會學家針對德國學運的引爆點之一,柏林的自由大學的內外環境作了一些分析,但是這些分析只能適用於柏林,無法解釋德國其他地方的學生運動。
10. 戰後的大學改革其實也面臨了一系列困境,許多古典的大學一向做為菁英教育的堡壘,還未準備好作為訓練一般大眾的基地。同時在一些所謂的「現代化」大學,大學官僚化的情形也日益嚴重。而一些行政改革的措施,常造成更糟糕的狀況---兩者的合併。學生們的訴求是--三者通通不要。
11. 在戰後第一波的學生運動主要是反對共產主義、反對歐洲的武裝化、反納粹。不過現在(60年代)的情況和之前大不相同。
12. 造成目前的狀況的原因,來自一些情境的變化。首先是異議性的知識份子,和既有的政治團體、政黨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第二、政黨放棄了另類選擇的可能,而侷限在有限度改革的窠臼中。第三、傳統的知識份子群體圍繞著教育、傳播機制而成為制度的一部份。
13. 從對參與的學生的分析,可以看到這些人是戰後成長的第一代,他們有著和戰前出生的一代完全不同的生命經驗:他們不曉得戰爭和經濟恐慌,他們一出生就活在資本主義的大眾民主和福利體系中。他們要求啟蒙的理想的徹底而立即的實現。
14. 學生的抗議行動有兩點是很新的:一種是強烈的新虛無主義世界觀,另一則是對直接行動的偏好,他們透過這兩種態度對已經他們認為完全單向度化、一體化;失去自我批判和改造能力的社會進行反抗。他們並沒有清楚且具體的對立面,其行動近似一種索雷爾式的行動主義,這種行動的思想根源主要來自毛澤東和卡斯楚。這種新策略的好處是很快就可以提高知名度,可是會有兩大危機,其一是陷入嬉痞次文化的自我安慰中,另一種是採取毫無結果的過激主義暴力行動。
15. 哈伯瑪斯指出,60年代的學生運動在思想上受到三種觀念的啟蒙,分別是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文化革命論。
16. 學生運動的興起,象徵著從50到60年代社會力量的轉變。
17. 美國和德國學生運動的差異:
(1) 美國的校園過度組織化,阻擾了一切的創新。德國則是雜亂無章、冗長、官僚化的組織。
(2) 美國的學生運動主要是反抗種族歧視與反越戰,德國則是反對社會的一體化控制。
(3) 德國不太有美國式的嬉痞文化傳統存在。
18. 兩國的學生運動都採用一種對法律、現有規範挑釁的策略,並嘗試創造一個非異化的空間。
19. 但是從參與者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白人中產階級的後裔,並不能代表勞工階級、黑人、第三世界,但是學生們卻嘗試為這些人及以這些人之名而行動。也許可以將其視為資產階級內部依其自身的標準,對自身資產階級社會的反叛。這些學生代表了一個新的世代,不單只是反權威,更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考模式、價值觀、新的生活生命經驗。
20. 這個世代對於在一個競爭的、階級的、官僚化的社會裡進行個人的成長和成就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十分的敏感。他們也對一個建立在軍備競賽和經濟剝削基礎上的社會,所可能面臨到的危險更加的敏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