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08 16:16:18| 人氣2,22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中市都市空間發展與東海校園空間問題(上)


東海大學位於台中市境內,台中市雖然在都市規模和影響力,未必能超越台北、高雄兩個院轄市,但仍然是台灣人口最密集、家庭收入最多、就業素質最高的省轄市。除此之外還是未來兩岸直航最近的港口,還曾是台灣火災最多的「火城」,以及歷任市長遭起訴最多的「官非之城」,也是色情最氾濫、刑案發生率最高,但是破案率最低的「風化城」。台中也是全省空屋率最高的地方,並擁有全國最貴的公車票價和計程車費,市政府還曾多次因財政空虛,面臨發不出員工薪水的窘境(賴志彰,1997:0-01) 。位在這樣一個充滿劇烈衝突的都市境內,東海大學自然不可能外於整個台中市戰後空間轉變的過程之外。

戰後台中市都市發展的過程

根據賴志彰和詹明憲的研究(賴志彰,1997,詹明憲,2003),戰後台中市的都市空間發展可約略分為下列數個階段:

一、接收復原期(1945-1955):這段期間主要是承繼日據時代的都市計畫,進行街道更名、空間擴充等工作,另外地方上的政治勢力也在進行重組,一個威權體制下,黨國國家機器和地方派系的政治聯盟正逐漸成形。

二、地方自治與市區建設期(1955-1966):這段期間開始進行市中心的區域改造,尤其1959年的「八七水災」和1960年的「八一水災」發生後,透過大量來自外界的金援,進行了地方道路、溝渠、水利工程等的更新。值得注意的是1952年,市政府與議會基於「建設文化城」、「誘置學校可繁榮本市」、「設一個學校有數百個學生,消費與增產比較起來,犧牲三四甲地土地完成一個學校,可謂可說得能獲償失」等構想,積極拉攏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在台中市設校(賴志彰,2-18)。在一波三折的過程之後,首先爭取到東海大學在大度山設校,並在1955年正式開學。之後中國醫藥學院、逢甲工商學院(今逢甲大學)、中山牙醫專科學校(今中山醫學院)、靜宜女子英語專科學校(今靜宜大學)等校紛紛在台中設校,同時市府也曾極力爭取文化、輔仁等校在台中設校未果。至1963年結合原有日據時代改制的院校,台中市中心區週緣各屯區,幾乎都分配到一或二所高等教育機構。這些高等院校,其實也負擔著進行台中市周邊地區開發的試探、先導的角色。

在忙於透過各種手段繁榮地方之際,台中市的大眾運輸系統發展卻相對緩慢。雖然早在1950年10月台中市首屆市議會,就已經通過由市政府籌辦「市營公共公車」,但是市政府不斷以經費不足、計畫核辦中等理由消極面對,經過府會之間多次衝突、協調,一直到1958年2月18日市區公共公車才開始營運。「一步走八年」,如此一件關乎大眾運輸的交通工具,竟需要八年才上路,是對台中市府行政效能的嚴重諷刺。

三、邊屯地區試探改造期(1966-1979):由於台中市在1963年以後,市區內工商業快速蓬勃發展,加上省府遷移南投後,台中市變成省府出入門戶的影響,使得台中市的舊市區發展呈現飽和,因此有重新制訂、擴大都市計畫的必要。於是從1963年起至1979年,先後制訂了四期的都市計畫,並進行了三期的市地重劃,台中市的都市發展開始逐漸向外圍的屯區擴張。

但與此同時台中市府的財政收支卻呈現嚴重的不平衡發展,從1966年開始市府幾乎每年都需向外賒借款項,才能應付財務支出。最嚴重的是1975、1978兩年,賒借金額達上億元(賴志彰:3-13)。

人口和經濟的快速擴張,帶來嚴重的都市問題。從1966年1979年的11年間,台中市竟然每年平均發生111場火災,而在這之前(1955-1966)每年也才平均11起(賴志彰:3-24),足證都市空間問題之嚴重性。

在整個台中市向屯區擴張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東海大學所在的西屯區的發展。1971年台中市政府開始規劃中港路以南、東海大學東側一帶約五百多公頃的地區,集中開發為「台中工業區」。配合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通車,其中大雅、台中兩個交流道都在西屯區,加上台中港的建設,使這其間的聯絡網絡成為台中市的重要交通動脈。而中清路以及東海旁邊的中港路的拓寬工程,也就勢在必行。兩條路皆在中山高通車的隔年完成拓寬工作,對於連通台中市和海線地區有莫大助益,但也為東海大學帶來了幾乎每年皆有師生在車流頻繁的中港路上,因交通意外死傷的夢魘。

四、空間擴張期(1979--1990):1979年高雄市繼台北市之後升格為院轄市,台中市一躍為全省第一大都市,以及省府出入的門戶。在省府及台中市府會的合作下,台中市積極的朝向以百萬人口為目標的都會中心建設。在大量就業機會,持續的土地重劃提供的環境條件以及各項建設的準備投入下,大量外籍人口湧入台中市謀生,1987年台中市外縣市人口首次超過本籍人口,以後外縣市人口數量還不斷攀升。這種人口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對都市集體消費的強烈需求。但是在市府長期而嚴重的財政危機的背景下,如何應付龐大的市政建設支出,是個嚴峻的課題。於是台中市府乃使用市地重劃為手段,由參與規劃的業主,提供或損失部分土地做為公共設施用途,同時重劃後的抵費地,在標售償還債務後,若有剩餘,還可編列追加工程預算,做為抒解財政危機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是在1982年之後台中市府每年都要賒借上億元才能度過財政危機,因此從1979--1990共11年間,台中市府共推出了九期的市地重劃。在1988一年間台中市府竟一口氣公告了第七到第十二期的市地重劃計畫(賴志彰:4-22)。這種嘆為觀止的速度,促成了台中市土地價格狂飆和房地產的炒作。

快速而粗糙的市地重劃,並沒有徹底解決嚴重的都市集體消費問題,舊市區的火災年平均數達到526.5次的新高峰,幾乎一天就有1.4次以上。治安、交通、違建、垃圾等問題也日益嚴重,「文化城」之名也因為特種行業雨後春筍般的成立,而讓位給「風化城」。反而市地重劃帶來的龐大利益,促成了嚴重的政、官、商勾結以及政風問題,例如楊天生為「衛道新世界」的房地產開發,竟由省都委會通知台中市都委會,將學士路尾端腰斬成「斷頭路」。台中市民對民意代表明目張膽的集體參與土地炒作,早已見怪不怪,甚至民間還傳言「議會不炒作地皮的不超過三分之一」(賴志彰:4-55)。

五、國際港市規劃期(1990-2000):由於台中市的人口和經濟快速發展(部分是拜之前的市地重劃帶動的房地產買賣投資之賜),加上1990年國是會議後台灣南北中區域的平衡發展被重視,以及兩岸直航的可能性不斷被討論,台中市的府會之間,即有一連串關於「發展國際港市」、「爭取升格直轄市」的議論出現。一方面積極爭取清泉岡軍事基地闢建國際機場、台中港開放直航大陸、成立台中「世界貿易中心」等,另外從1987年起擬定以台中港路與文心路、西南惠來路段的500多公頃土地進行「副都市中心專用區」發展計畫,以抒解市中心的擁擠,並引導都市發展,強化都市意象。並於1994年5月進行該區域內的「新市政中心」的國際競圖工作,由瑞士籍建築師Juerg Weber的兩棟玻璃帷幕式建築奪魁。之後「副都市中心專用區」更名為「新市政中心專用區」,以確定該地區的功能定位。

「新市政中心專用區」發展計畫顯示著台中市的都市發展,逐漸往靠近高速公路中港路交流道的西屯地區擴張。中港路兩側長榮桂冠、永豐棧麗緻酒店等五星級觀光飯店,以及1994年廣三SOGO等超大型百貨公司的進駐,又更帶動此地區的發展。原本位於台中市邊陲的東海大學,慢慢有成為都會型大學的可能。

但同時台中工業區持續進行第四期的開發工作,國建六年計畫在東海大學西側的台糖用地,興建「中部軟體工業研究園區」,讓東海大學兩側為工業區包夾。作為文化象徵的路思義教堂,要如何和台灣競爭力象徵的軟體園區共處,將是千禧年後台中市都市發展的嚴肅課題。

種種利多消息帶動了房地產的炒作,但在都市人口成長率以及工商業發展還跟不上的情況下,卻創造了台中市連續十年高達22%的空屋率。總計有近四萬五千到五萬五千戶的空屋(賴志彰:5-35),這數據還不包括閒置的辦公空間,以及正在營造的大樓。同時都市發展帶動的消費風潮,雖然形塑了泡沫紅茶、超大型KTV、啤酒廣場、理容院等獨樹一幟的消費文化,但背後卻隱藏著嚴重的公共安全問題。1995年2月15日「衛爾康」西餐廳大火,奪走64條人命,接著大規模的青少年飆車事件連續在台中市雙十路等鬧區上演,都成為國內重大新聞事件。接著由於兩岸政治關係變化,直航遙遙無期,同時升格直轄市的期待,也因行政院在「行政區域調整方案」中堅持「一省二市」的構想而破局(賴志彰:5-36)。2000年「新市政中心」附近的「七期重劃區」抵費地標售,僅標出一筆,並以僅高於底價一元的價格標出。使得龐大的「新市政中心專用區」,面臨開發經費不足的困局(詹明憲:2003:3-18)。這些現實中存在的種種難題,使得「國際港市」的夢想需要一個新的標的物來充實它。

六、新市政中心發展期(2001-):2001年自諛「沒吃過豬,也看過豬走路」,擁有豐富國際外交經驗的的胡志強,以「超高趕北」的訴求當選台中市長。這意味著儘管現實中困難重重,台中市仍堅持要往「國際港市」的方向上走。胡志強先設法讓「新市政中心」預算在驚險中過關,使其能在2002年正式動工。同時仍努力爭取「三個第三--第三個直轄市、第三個國際機場、第三個科學園區」。這其中第三個科學園區與第三國際機場的基地(原清泉岡機場),皆在東海大學所在的大度山台地上,配合修訂台中綜合發展計畫中生產區的規劃(結合第三科學園區、軟體工業園區、台中工業區及機械工業科技園區),使此區域將成為台中市生產基地的重鎮。再結合中部國際機場及台中港的對外運輸設施,一個中台灣區塊與全球接軌的基礎架構儼然成型(詹明憲:2003:3-23)。這兩個計畫皆在2002-2003年間獲得政府正面回應,中部科學園區基地開發建設工程於2003年12月展開,台中國際機場也於2004年4月在爭議中啟用。

胡志強同時積極爭取「古根漢美術館」在台中市設立分館,期望藉此打開台中市的國際知名度,從而有利於台中市的國際招商及產業轉型。2002年6月胡志強市長在西班牙畢爾包與古根漢美術館基金會執行長湯瑪斯‧克倫士簽下可行性評估協定書。並在次年7月展示古根漢台中分館的模型。

不過相應於「三個第三」計畫所需的公共設施,即使不是付之闕如,也是乏善可陳。大度山台地的生產區塊,嚴重缺乏相關的金融中心、會議中心、展覽中心等基礎設施(詹明憲:3-23)。即將擁有全台第一座國際美術館分館的都市,卻擁有全台服務品質最差的都市公車。為此胡志強雖嘗試以「高潛力公車」暫時抒解台中市嚴重的大眾運輸問題,不過2003年爆發的「台中客運司機罷工事件」,卻徹底質疑了他在這方面的努力。台中國際機場在總統大選的背景中啟用,而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超過100億新台幣的建設經費要從何而來,也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但在2004年12月,由於擔心拖垮市府財政,議會決議退回古根漢美術館台中分館簽約及預算案,並「建請」中央接手興建、改蓋在水湳機場。使得台中市政府不得不宣佈放棄古根漢申請案,胡志強三年來的努力遂成泡影 。

台長: 解影
人氣(2,22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