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3 11:51:18| 人氣1,3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解放的培力政治」與「批判的修養論」(二)

四、 培力政治與修養論的具體內容

那麼做為一種激進的文化變革方案的「解放的培力政治」和「批判的修養論」,其具體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呢?

趙剛:力量與知識概念的重構

在「解放的培力政治」中,「力量」是個重要的概念。晚近受尼采和後現代思潮影響的一些社會學研究,也開始對「力量」的概念感興趣。不再將主體視為綁在巨大的結構下的木偶,而是能在日常生中進行某種細微的自我控制和反叛。例如,早期美國社會學家高夫曼對餐廳女侍以及監獄犯人的一系列研究。趙剛認為確實社會經濟資源的擁有與否,並不然保證力量的擁有,然而:「力量還沒有理由不包括:一個人或群體的社會行動的有效性,是否能捍衛其生存所必要之資源,以及是否能決定社會發展之方向。力量應該不只是反應(re-action),也更應該是進擊(pro-action)。」(趙剛,2000b:195)

趙剛認為如果培力政治的目的,在於培養主體「進擊性」的力量,那麼在過程中就必須承認「結構性知識」的角色。因為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或群體,都或多或的受到了來自日常經驗範圍以外結構性力量的制約,因此人們如果想主導社會變遷、創造歷史,則盡可能的探求最大範圍的「結構性知識」是必要的。

「結構性知識」雖然是關於超越主體日常經驗範圍以外的整體的知識,但是仍和主體的日常生活、身體密切相關的。趙剛透過杜威的知識論和,對知識與智能的概念進行重構。他否定了傳統西方哲學中,所謂「旁觀者傳統」下,對於抽象、永恆、確定的知識的追求,認為這是將知識和主體的實踐加以分開。趙剛強調杜威的「實驗的經驗主義」、「知識的參與者理論」的知識觀點,強調知識和實踐之間持續的互動,形成一個「整體的探知」的過程。

相應於這種知行結合的知識觀點,杜威提出了新的智能(intelligence)觀點,認為:「智能的作用即是在過去的習慣、制度和信仰與新的情境之間建立一個利於工作的關連,智能不管在它自身、它的起源與發展、使用與效果,各方面都是社會性的。智能不是內化於心靈中的某個固有質地(例如理性或IQ),僅為秀異個人所擁有,而是為了改造環境而存在的有定向性的操作,因此智能包括探知與行動這兩大構成要素。」(趙剛,1994:.53)。「智能」的概念意涵著一種行動和實踐相結合的知識,是主體力量增長的重要根源。一種培力的文化政治構想,即是要透過各種手段,使主體能夠把夠把自身的行動、經驗,和「結構性知識」相連結,提升其智能。趙剛明確的指出培力政治的目標,就是提昇主體的「社會性智能」[註四] 。

社會學想像與公眾的重建

在趙剛看來杜威這種將個人感受和公共議題提結合起來的智能觀,非常近似於後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米爾士(C. Wright .Mills)的「社會學想像」概念。米爾士批判50年代的美國社會學家,要不陷於對巨大、空泛的的概念體系追求的「壯觀理論」中,要不就陷於對細瑣、無止盡的經驗資料調查的「迷途經驗論」中。米爾士強調個體必須透過「社會學想像」將個人日常生活中的苦惱、問題,和對「整體社會、歷史結構」的探究加以連結,進行分析、尋求解答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理論並非做為先驗的、解釋一切的終極奧義,而是做為解答個體日常煩惱的工具。同時個體生存的當下,也透過和歷史、社會理論的辯證,而得以去神秘化。

趙剛認為「『社會學想像』作為修身(self—cultivation),所要求的是對刺激不做立即反映,並細緻地、冷靜地聆聽與觀察,找出問題的原委癥結。」(趙剛,2000b :.218)這種「修身」的工作,和杜威相同,其最重要的政治目標都是指向「公眾的重建」。缺乏「社會學想像」的中介,個體只會在眾多不可知的力量左右下,變成「快樂機器人」。「這樣的『快樂機器人』既能夠作為一個昇平之世的逸樂消費者,也能夠毫無困難地被妒恨政治(特別是各種各樣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所快速地動員」(前揭書:.218)。而由眾多的「快樂機器人」(或尼采更挑釁的說法:「畜群」--herd animal)組成的社會,即使有民主的政治制度,也不過是徒具形式。「米爾士認為只有一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知識工匠』,能進行獨立的探知活動、美感經驗的創造與道德判斷,這個社會才能構成為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前揭書:212)

公眾輿論與知識份子角色

不同於一些極端後現代主義者與後工業社會理論家(例如:丹尼爾‧貝爾),歡聲慶賀「知識份子」範疇的消失。趙剛強調知識份子的批判角色,在今日社會和「培力政治」中的重要性。他引用米爾士的話說:「在知識份子還沒有因為自己的努力把知識份子這個範疇取消掉以前,這個範疇必需要責無旁貸地負起一種「公共智能器官」(public intelligence appartus)的責任。」(前揭書:221)

在這裡趙剛、杜威、米爾士都強調了知識份子向社會大眾發言的必要性。米爾士甚至直接說,學院中的社會科學知識份子應該要「積極鼓勵爭議」,提出各種有爭議的事實和論據,促成政治辯論,化解公眾的政治冷漠。在趙剛看來,這即是知識份子透過自身的訓練,把各種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社會事實」(例如:外勞問題、台灣高得驚人的職業災害率[註五] )予以「問題化」、「爭議化」、「社會結構化」,以鼓勵社會大眾對自身處境的反思。

在這樣的視角下,「向公眾說話」變成知識份子的一種必要的職責和能力。米爾士晚年為打破美國媒體輿論對古巴革命事實的遮蔽,親自前往古巴採訪,寫作《聽哪,洋基!》一書。趙剛評論說:「”小冊子作者”這個角色在米爾士的生命晚期深深地吸引著他」。(趙剛,2003)「小冊子作者」意味著學院中的知識份子,必須跳出來學習向公眾說話,必須認真的思考:「要如何讓一般人看得懂、願意看,並進而思考其所提出的問題?」這不只是個人寫作的美學風格的問題,更是個嚴肅的政治問題:「說到底,我們這個時代是更需要兩大卷的《溝通行動理論》,還是更需要《常識》與《人權論》傳統下的小冊子寫作?」(趙剛,2003)

公共論述、社會學習到身體論的推出

趙剛的「解放的培力政治」雖然強調身體與實踐的重要性,然而身體在「社會學想像」中,似乎只是提供問題、形成問題的來源。一但問題形成後,身體似乎就退了位,讓位給分析、討論等反思的工作。雖然在杜威的傳統下,知識必然是和身體的實踐密切相關的。但也許是因為「社會學想像」這篇文章,不論在米爾士的原書,或是趙剛的重新詮釋,其對話對象都是學院中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解放的培力政治」方案雖然主張知識的身體化,似乎仍較強調認知與分析。

李丁讚從食物中毒事件對於台灣的「公共論述」所進行的研究(李丁讚,1997),或許可以做為「解放的培力政治」的進一步補充。他注意到台灣的公共論述,對於重大社會問題、事件的討論,存在著幾個缺陷:缺乏第一線當事人的參與、有原則而無細節的討論、缺乏對話性與交互文本性的單向論述。因此台灣社會很難透過「公共論述」的機制,擺脫社會生活中慣習(habitus)的糾纏,導致相同的社會問題(例如:食物中毒、體罰…)總是一再的發生。

這其中當事人參與和細節討論的重要,乃是在於改變社會的「慣習」是一種「把規則寫入身體的工作,是一種布爾迪厄意義下的「教化性工作」(pedagoic work),需要『教化權威』進行長久而持續的工作」(李丁讚,1997)。因此如果不透過由當事人或社會運動者組成的「中介團體」,一方面進行和社會輿論的對話,另一方面對內進行一連串作用於身體的反省和學習,只憑政府官員和輿論的道德化的發言,是不可能產生效果的。

李丁讚的「中介團體」觀點和Nancy Fraser所提出的「從屬-反公共領域」(Sublatern Counter Publics)的概念,有很多相近之處。Nancy Fraser認為社會中不會只存在一個公共領域,從規範的和歷史的觀點來看,從屬者(被壓迫者)會建立自己的「從屬-反公共領域」,從中發明自己的符號和論述以建立自己的認同、利益和需求。她以美國的女性主義運動為例說明,女性主義者透過書店、社團、小團體、俱樂部的運作,形成一個女性的「從屬-反公共領域」,一方面「退出」男性父權主宰的公共領域,一方面進行自我的再教育與再組織,以建立再度進入社會的「主要公共領域」進行鬥爭的基礎。經由「從屬-反公共領域」的「退出」與「再組織」兩重功能的辯證,女性主義的解放潛能才能被釋放。(Nancy Fraser,1996:123)

李丁讚和Nancy Fraser強調的都是哈伯瑪斯的「公共領域」概念中,除了水平面的多元主體相互對話之外,還有垂直面的相互學習、自我轉化的面向 [註六]。由這個角度來看,創造「公眾」的實踐同時也是一種作用在身體上的實踐。用傅柯的話來說,就是要創造出「公眾的身體」的一種「主體化」的實踐。由「身體」在「公共論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引領我們注意到何乏筆的「批判的修養論」的可能性。



註四:根據杜威的觀點,所有的智能都是社會性的。因為沒有任何智能是不依賴社會地生成的知識體,而智能的緣起、發展、施用、後果也都是社會性的。參見趙剛,1994:74

註五:根據趙剛轉引施準的研究,在1984到1993這十年間台灣因為職業災害而受傷者達十三萬人,死亡者有一萬五千人,「這不亞於一個中、大型內戰的傷亡率」(趙剛,2000b :222)

註六:何乏筆曾提出過相對於水平的「公共領域」概念外,一種垂直面的「公共道場」概念的可能,和李丁讚、Nancy Fraser的討論也有相近之處。參見<公共道場談論氣氛美學與紫藤廬>,《當代》雜誌第188期,2003年4月1號


台長: 解影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