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1-09 01:13:31| 人氣79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雨中成詩的文徵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雨,總是牽引著人們的思緒,人們的感情,卻又總為雨賦予了思緒……
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垟次郎在《宋詩概說》中,曾對唐宋詩作出比較,其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話,大意是:唐詩是激情發揚的,而宋詩則顯得冷靜,對激情加以抑制。在唐詩中,作為詩人激情的載體,有兩種自然景物經常出現,一是夕陽,一是月亮。在宋詩中,這兩種自然景物都不像唐詩中出現得那麼頻繁,屢屢寫到的通常是連綿的雨。以陸遊為例,南宋末批評家方回所著的《瀛奎律髓》就指出,他的近萬首詩中,寫到月亮的並不多,反而雨才是陸遊很感興趣的事物,不但寫得多,甚至把聽雨當作寫詩的秘訣:“語君白日飛升法,正在焚香聽雨中。”吉川說:夕陽是燃燒的景象,雨是延綿的景象,這正揭示了唐宋詩的差異。
  在陸遊的代表作中,我們看到的大都是頌揚愛國之情,因而容易覺得他是一個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人。其實,除了這一類作品,陸遊詩歌的形態,幾乎全是和緩而平靜的,甚少有激烈緊張的表現。
  明代中期開始,文壇上興起了新的思潮,其顯著特徵是對宋代文化的全面抨擊。祝允明首先提出驚世駭俗的論點──“學壞于宋”、“詩死于宋”,其後提倡復古,否定宋詩,成為明代詩壇最風行的主張。然而,簡單地否定宋詩,並不是評定文化方向的科學方法,“詩死于宋”一說,也不是客觀全面的評價。這種偏激實際是矯枉過正的手段,是用簡截明瞭的標語表達內涵複雜的新文化趨向。其根本意義在於掃除宋代以來的官方道德對人性發揮的抑制,恢復詩歌的激情。就此而言,偏激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是必要的、是有價值的。
在新的思潮興起之初,文徵明的情況顯得比較複雜。他曾以祝允明的《祝子罪知錄》作縱軸而題詩,詩中也稱讚“祝子挺實甚,舉刺弗自偏”、“嗟哉詩死宋,吊以《三百篇》”,表明他贊成祝允明的反傳統思想和反宋復古的文學觀。但是,在何良俊的《四友齋叢說》裏寫道,他又對人說:“我少詩,從陸放翁入門,故格調卑弱,不及諸君皆唐聲也。”證明他的詩與宋詩、尤其與陸遊詩有相當深的淵源關係。此外,王世貞《明詩評》也說:“大抵徵明詩如老病維摩,不能起座,頗入玄言;又如素衣女子,潔白掩映,情致親人;第亡丈夫氣格。”這也是認同文徵明的詩一般不具有豪放昂揚情調的觀點,與激情發揚的唐詩各樹一格。
  更有趣的是,文徵明也像陸遊一樣,很容易被雨感動,喜歡寄情於雨。把他的詩一篇兩篇地單獨看,也許不以為然,但若把他詩集從頭到尾翻一遍,就會發現幾乎十首詩中必有一兩首寫到雨,就顯得很突出了。這裏略舉雨例,觀察一下雨到底引起詩人什麼樣的感受、勾起對人什麼樣的聯想。以下是一首《夜雨》:
  “中夜清如許,沉沉聽雨眠。無愁觸還起,有憶正茫然。敗絮和衣擁,昏缸背壁懸。俄聞喧屋漏,自起縛殘編。”
  在清靜的長夜,聽那淅淅瀝瀝的雨聲響個不停,久久無法進入夢鄉,這是文徵明詩中常常出現的一種場景。後二句寫道:本來沒有愁,卻被這雨觸起了莫名的愁緒;想要抓住它,辨別一下這愁緒因何而起,卻又覺得很茫然,說不清楚它由何而朲。睡不著覺,便披上陳舊的棉衣倚在床上,掛在牆壁間的油燈,閃爍著昏黃的光芒,導出了聽雨時微妙的、難以解說的心情。一會兒聽到家人驚呼屋子漏了,於是趕緊起來,連忙捆紮好陳舊的書卷,換個地方放置。這一細節也許是實景,但表現在詩中,卻有更深刻的意義:一生以書為伴,所得到的只是清寒的生活,但要拋開這些書籍,卻又心有不甘。
  另外,再細賞《暮春齋居即事三首》中的第一首:
  “經旬寡人事,蹤跡小窗前。暝色連殘雨,春寒宿野煙。茗杯眠起味,書卷靜中緣。零落梅枝瘦,風吹更可憐。”
長久沒有人事上的交往,悠閒之餘無所寄託,就在窗前向外眺望。在暮春的傍晚,看到天色暝暝,細雨迷蒙如煙,蘊涵寒意。周際寂無人聲,呷幾口茶,隨意翻翻書,也很愜意。只是已經乾涸凋零的梅枝飄渺於風中,顯得淒涼可憐。
在這兩首詩中,都能深深地感受到寂寞之情的襲擊。一個溫和而重視禮節的人,也許就是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的人,因此寂寞是無可避免的。如前一首所抒,寂寞有時令人難以忍受),但有時又帶來平靜的愉悅,如後一首,所以人並不急需於擺脫寂寞。而且不約而同地,在這兩首詩的結尾,都隱約賦予了一些刺激的成份:水滲簷篷意味著貧苦的困境,花殘凋零意味時光也就是生命的流失。但縱然執著於這些問題,為此而悲哀不已,歸根結蒂仍然困在迷宮中找不到出路,又或是根本沒有出路,所以詩人文徵明也並不急於尋求出路。
  以理智約束並調節感情,以平靜的態度對待人生中的難題,這是宋詩的特點,也是文徵明詩歌的特點。但感情處於約制的狀態而呈現平靜時,便容易轉化為淡淡的、持續的憂傷。這種情緒,與綿綿細雨最為切合。或者反過來說,綿綿細雨,最適宜作為這種情緒的象徵和載體。所以文徵明和宋代詩人都有一個共性──喜歡在詩中描摹雨景。
  文徵明並不像一般的宋代人,認為約制個人感情是必須的社會原則,是必須強加給所有人的強制性要求。他把起點放於自身性情之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愛好。對於那些狂放不羈的朋友,他不但能夠理解、尊重,甚至有些羡慕。另一方面,就崇尚人性之“真”,厭惡一切虛偽行為而言,他又是同時代新思潮完全一致的,所以,既以宋詩效仿範本,又贊同祝允明“詩死于宋”的觀點,可以在他身上同時存在。因為仔細地分辨後,我們可以深知,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


(記錄:刊登於2006年11月8日《澳門日報》)

台長: 颸颸
人氣(792)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絲韻~
你都幾懶ga喎...幾個世紀都唔update下ge-.-
2006-11-26 17:29:39
颸颸
係呀...近排好多野做...完全無時間寫野ar...唉~~
2006-11-29 02:04: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