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09 03:00:09| 人氣4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魯迅印象--從一封遺書說起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魯迅,用自己矗立的光芒,把方向投影在我們身上。
  我們在初中的語文課本裡就已經讀到:“魯迅先生的筆鋒有如匕首和投槍,針砭時弊……”可是,為何魯迅先生要埋伏最鋒利的“匕首”?為何魯迅先生能揮下最尖銳的“投槍”?在他的筆下,每一處破墨都隱含了那“為何”,但甚至他的擁戴者也未必能體會他的弦外之音,他用最後緊握的筆幹鏗鏘地點出了答案——從來,他就是要帶領人們生活。
  從魯迅先生開始寫作至今,他的筆迹一直流過我們的血脉,牽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尤其為當時的人帶來無邊的震憾,他筆頭一點,便擊中了人性的弱點,他是不畏強權的標誌,是受屈辱、受束縛的中國人的一張口,你們欣賞他嗎?明白他嗎?他的小說、詩歌、雜文眾多,雖不能一一精讀,但他的“尖銳潑辣”都建築在他的遺書上,他用一生濃縮成的結晶。先生自小立志學醫,後來棄醫從文實是為世所逼,他不是為了渲泄憤世疾俗的怨氣,也不是為了搏取愛戴,而是想教懂每個中國人,學會保護自己,不讓自己的靈魂被活生生地埋沒,甚至吃掉!
  回想當年內擾外患的季節,外國侵略者為達成陰謀,把中國政府視若無睹;而中國政府卻只想保住自己的地位,天真地希望借助侵略者力量鞏固自己的“地基”,對外態度寬鬆,對內只管鎮壓,渴望自由的國民相信了“空投承諾”,失望與更失望疊加,終於引起眾多遊行、罷工、罷課等枝節橫生,遭受更多詐騙、剝削和摧殘,人們被那幻化多變的肥皂泡踐踏得遍體鱗傷。魯迅先生在遺書裡說道:“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在人民之間,何嘗不是因為星星之火引起了種種鬥爭?為了僅有的利益,他們各自有自己的葫蘆,各自賣自己的藥,人與人之間就只栽著利用和欺詐……先生在遺書裡提及:“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先生把這一切都刻在心坎與骨骼上,忍痛地製造了形形式式的慘角,就是要告誡我們:要是不堅定立場,不用智慧引導生活,就如稻草人般任人擺佈,化為灰燼和炊煙。
  魯迅先生外表是冰冷冷的,但擁有熱烘烘的心,他像所有人的父親,嚴肅地評擊人性的醜惡、針砭時勢的弊端,都是為了讓人們了解生活應有的技巧,然後更好地活。別人把他的文章看成是反面的,是無病呻吟、嘩眾取寵,這也許是沒有用心去感受先生的處境,站在偏激世界的角落,熱血青年又怎能不被偏激潮流所感染?無可否認如“祥林嫂”、“阿Q”、“小栓”等角色,並不能代表全部的中國人,但已是大部份中國人的鏡子,魯迅先生用帶病的身軀,伏下去撿起倒在地上的無助與灰心,我們都看到,他的愛溢了出來。
  最令我的思潮久久不退的是先生遺囑的最後一段:“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寬恕!”起初我並不能理解,各方宗教都教我們學會寬恕,我反覆地思索,沒錯!先生的決定是不偏不倚的,要寬恕不該等到死時才寬恕,要等到臨死前才考慮是否寬恕的,本來就是不能寬恕的,何必裝神弄鬼裝大方?要愛的,就無私地付出愛;要恨的,根本不用演譯得漂漂亮亮。虛偽,正是現今社會的回音。
  縱使魯迅先生有對有錯,但活在當今社會,不管你是從時局動盪的角度來看,還是從科技發達的角度來看,先生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是受用的。他已化為北斗星,為我們指引著方向,他最後的叮囑,是用生命去譜寫的,代表著生的快樂。翻開他的心靈,就能享受生的快樂。

台長: 颸颸
人氣(41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