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08 00:01:57| 人氣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懷念沒有藍綠的年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陣子跟剛從大學畢業的堂妹在MSN聊天,當時正好陳雲林來台訪問鬧得風風雨雨,我好奇他們同儕之間怎麼看待這個事件,聊著聊著,堂妹告訴我他們班上挺綠的很多,但是跟他比較熟的都是挺藍的。語畢,我開始回想,在十幾年前我像她這個年紀時,知不知道班上誰是藍誰綠,或是同學的政治色彩。我很驚訝,在當今這個政治嚴重對立的時代,同班同學之間的立場屬性鮮明到能被清楚分類。在我的大學時代,學生不會去注意誰挺藍挺綠,事實上當時根本沒有藍綠之說,同學各自的政治屬性是模糊、無所謂的,極少人有鮮明的顏色標籤,平時很少人去談論,確切地說,是沒想到要談,即使各自有不同的立場,但是顏色絕不鮮明,更不會劍拔弩張的對立,跟現在人與人之間為避免爭論或尷尬而小心翼翼避而不談的情況大不相同。過去,政治色彩附屬在個人的背後,不是必要項目不會被打聽,更不可能是同學之間聊天的話題;如今,政治色彩就像自我介紹時必須交代的項目,如姓名、年齡、血型、身高、星座,是大家好奇的話題。

 

大學生關心政治不是壞事,重點在於一沾染上藍綠就失去了理性討論的空間。很多人說,談政治會撕裂社會、破壞和諧,把人貼上標籤,就是一種撕裂情感、撕裂群體的表現。每次我看到政治新聞就感慨很深,同樣一個新聞事件,相鄰的兩個新聞頻道,政論節目可以有完全相反的見解,一個意見這麼分歧的社會,要如何和諧,身處在其中,要不被貼標籤分類也難。連外國人都說台灣人對於政治非常狂熱,這種舉世聞名的怪象也許是民主國家各種論點百花齊放,也可能各種論點莫衷一是只能停留在爭辯的層次,卻一直看不到最大公約數在哪裡。上述大學生的例子是其一,走出單純的校園,民間社會更是明顯,職場上同事或客戶之間,平時在同一間辦公室,只有同色系的同事在場時才會提到政治,只要不同色系的人一出現,大家就會有默契的閉嘴,接待客戶時,對方的政治屬性最好先搞清楚,以免談生意時閒聊到政治踩到地雷而一發不可收拾;住家社區的街坊鄰居,不同色系的碰到面盡量少碰政治話題,同色系的鄰居在公園的政見發表會相遇;甚至在菜市場,水果攤的老闆會指著路過的人偷偷告訴你:「他是同一國的。」從前聽人家說在職場上三種問題不要亂問:年齡、薪水、婚姻狀況,兩個話題避免談論:宗教、政治,以免徒生事端,但是在台灣這麼泛政治化的社會,民眾練就出高度政治敏感度,就算不直接問你,也會旁敲側擊,從看什麼報紙、看哪一台的新聞、住哪一縣市、哪一區,揣測你的顏色,條件符合的,顏色就塗深一點,符合的條件越多塗得越深,最後,簡單的用藍/綠、深/淺分類法就能定義一個人。

 

時下的大學生對於顏色的敏銳度如此之高,並不是這個時代的政治太狂熱,相反的,在我成長的九零年代,才是台灣社會劇烈轉變,政治環境巨幅轉型的時代,國會全面改選、廢除萬年國代、解除戒嚴、廢除刑法一百條、總統直選、直轄市長直選等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都在我還是學生身份的十幾年間發生。我時常思索一個問題:為何在政治環境劇烈動蕩的年代,民眾沒有這麼嚴重的對立,現在自由民主開放了,民眾反而可以為了政治反目成仇,夫妻為此冷戰甚至離婚,親朋好友為此斷絕關係。學生時期對於政治懵懵懂懂,老是看到電視新聞裡立法院打群架、立委跳上桌子的畫面,街頭民眾集結,鎮暴警察全副武裝,社會一片肅殺之氣,大人告誡說下課直接回家不要亂跑。即使當時社會氣氛這麼凝重,人與人之間還是沒有嚴重對立,那時,政治是屬於報紙版面、媒體才會出現的東西,如今,政治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都是當年立法院打群架的一份子,每個人都像當年的鎮暴警察,外表看似平常,全副武裝的是人心。

 

台灣還在民主萌芽階段,也許這些現象是民主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遺憾的是,社會被粗糙的「著色」而分裂,和立場相異的朋友一起看電視新聞好像變成痛苦又尷尬的事。政治已經「落實」於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成長的我,縱使關心時局,對於政治充滿無力感,除了行使投票權只能冷眼旁觀,關心政治更痛恨政治。我真懷念不清楚同學挺藍挺綠的學生時代。

台長: Joseph Chien
人氣(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