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0-20 17:43:24| 人氣1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知識與雜記]客觀與主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在哲學中,指表面如此的東西(即人們所經驗的事物),並不必然地意味著在
事物的現象和客觀實在之間存在對立。許多哲學體系以各種方法斷定︰表面顯現
的世界並不是實在的世界。例如,西元前6世紀在小亞細亞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論,
將可感覺的現象和只有理性才能理解的實在區別開來。同樣地,柏拉圖認為帶有

信念的現象即帶有真理的實在。在印度哲學不二吠檀多(Advaita Vedanta)的學派
中,尤其是由商羯羅(Sankara)所詳細闡述的學說中,有限的現象世界被認為是一
種永恆不變的實在的虛幻現象。在近代西方哲學中,康德創造了「本體」
(noumenon)一詞來表示不可知的實在,把它與現象(phenomenon),即實在的顯現
區別開來。與此相反,經驗主義者則認為︰通過感覺可以理解的材料不僅帶有真
理的性質,而且確實構成判斷任何信念、命題或概念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

(二)
人的認識所正確反映的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是唯物主義針
對唯心主義真理觀把真理歸結為意識的特性而提出的概念。列寧說:“有沒有客觀真理﹖就?
O說﹐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賴於主體﹑不依賴於人﹑不依賴於人類
的內容﹖”(《列寧選集》第2卷﹐第121頁)。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
回答是相反的。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的存在不依賴於任何個人的意識﹐不依賴
於全人類的意識﹐也不依賴於以任何名義虛構出來的精神實體。認識是物質世界
的種種現象及其規律性在人的頭腦中的反映。認識是否真理﹐取決於它是否如實
地反映了物質世界的本來面貌﹐即是否具有不依賴於主體的內容。真理是認識主
體對客觀對象的反映﹐它的形式雖然是主觀的﹐但它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主
體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科學定律﹑一切真判斷﹐都是由於它的內容具有客觀性
才能稱為真理。即使是“形式”的真理﹐如邏輯上的永真式﹐也是由於它以高度
抽象的形式如實地反映了物質世界中最普遍的客觀聯繫才成為真理。按照唯物主
義的真理觀﹐一切真理都是客觀真理﹔“主觀真理”並不是真理。
唯心主義否認客觀真理。一般說來﹐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真理的否定是
直接的﹑露骨的﹐它們把真理歸結為主體的意識。例如﹐普羅泰戈拉提出“人是
萬物的尺度”﹐各類實證主義都把真理僅僅歸結為“經驗”的形式﹐實用主義則
把真理歸結為“有用”的“效果”或“作業假說”等等。客觀唯心主義對客觀真
理的否定一般是迂迴的﹑隱蔽的﹐它並不直接把真理歸結為個人或人類的意識﹐
而歸結為某種超人類﹑超自然的精神實體。黑格爾﹐G.W.F.在反對主觀隨意性的
意義上是肯定“客觀真理”的﹐並在這一點上作了深刻的論述﹐但是他把人的意
識中的客觀內容視為客觀的“絕對精神”的自我認識﹐他所說的“客觀真理”與
唯物主義所主張的客觀真理歸根結柢是根本對立的。
舊唯物主義對客觀真理的解釋有死板的﹑貧乏的﹑殭化的缺陷。辯證唯物主義在
肯定客觀真理的同時提出並解決了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
的唯一標準以及這一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問題等等﹐全面地回答了如何堅持
客觀真理的問題。辯證唯物主義關於客觀真理的論斷是辯證唯物主義真理論的有
機組成部分。

(三)
譬如雷聲。
我把一陣滾動的聲音稱為雷聲,把黑暗的天空稱為「要下雨的烏雲」。
當我藉由詞彙把我聽到和看到的賦予意義,我在身體感官上建構出一個真實,
reality。

真正對我有意義的不是聲音本身,不是衝擊我耳鼓的振動空氣,而是我用來形容
聲音的詞彙和觀念,這些詞與觀念使得音產生意義。真實其實是我腦袋想出來的

如果我用不同的詞彙形容這聲音,「掩護士兵前進的炮火」--我就創造了不同的
真實。

我從哪兒得到的詞彙? 文化,文化包括一些詞彙和想法。文化主要包括符號,文
化既是物質的,例如雷聲,也是非真實的,例如想法。信念、價值觀和規範,對我們如何認識真實,如何思考真實,
言行舉止該如何,有很大的影嚮。(allan G.johnson 2001)

就某一意義來說,每一種文化思維都基於某一類的信念,因為要
對某些東西產生想法之前,我們首先得看到它們在在,即使只是
存在我們的腦海裡。但是很多文化想法超越了事實這種基本問題
,想建構出更複雜的社會真實。價值這種文化思維,就是如此。
易言之,某些時候,真實與價值觀密不可分。(到底什麼是客觀?
誰相信了真實?)

我說,「事實」上是……其實裡面包含了信念與價值觀,而不只
是外在的事實。

幾百年前,人們相信地球是平的,這是真實。
現在,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這是真實。換言之,真實隨著時代
而改變了。
真實會改變,客觀亦是。但改變不是因為時代,而是人們相信或
不相信。

每個文化的第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讓人們可以辨識什是真的什
麼是假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信念。請注意「什麼是被認為是真
的」與「什麼是真的」是不同的。換言之,我們依賴信念決定什
麼是真的。我們運用符號去建構真實,是人類之所以能成為人類
susan Langer

(四)
客觀真實:不容置疑的真哩,不需驗證,也驗證不來
符號真實:以符號來描述的真實。例如以文學、藝術或藉媒介來表達,所呈現的真實。
個人主義真實:個人對真實的了解語信仰。多半得自社會情境即媒介的建構,而形成了個
人的「腦中圖畫」。

客觀的真實是一個既定存在的事實,它是先驗於主觀真實的,並不是由主觀真實構成的

這句話的先決條件是 如果客觀的定義是在於客觀真實的話

但一定是嗎?

但客觀真實究竟存不存在,這牽涉了最原本的認識論上的問題
實證主義者認為有客觀真實的存在
我好像有看過這一方面的說法 客觀世界的不存在
後結構主義者認為根本沒有真實的存在
柏拉圖認為帶有信念的現象即帶有真理的實在

所以我一直覺得 這篇文章最重要的缺陷在 真實與現實的聯結





台長: 竹馬
人氣(1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