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08 13:22:19| 人氣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的形成˙藍色的行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浩瀚的太空中,地球置身於眾多星球之間,宛如一顆燦爛的藍寶石顯得格外耀眼。太陽系其他星球的表面盡是一片死寂,絲毫沒有任何生物的足跡,唯獨地球與眾不同。藍色星球的表面不但有著綿延起伏的高山、寬深的裂谷、靜謐的湖泊與廣闊的深藍海洋。在這多變的藍色星球中,有著無數的生物一代又一代地延續生命,真是一顆充滿生命活力的星球。
地球形成於約46億年前,初期是一個熾熱的星球,地表四處漫流著炙熱滾燙的岩漿,既沒有深邃的海洋,也沒有蔚藍的天空。經過了單調漫長6億年之後,約40億年前,地表滾燙的岩漿終於逐漸的冷卻凝固下來,這時地球上才有了堅硬結實的大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地表溫度不斷地下降,當降到100℃以下時,天空烏黑厚重的雲層終於下起傾盆大雨。雨滴逕自在地表的低凹處匯集逐漸形成了海洋、湖泊與河流,水覆蓋了地表為原本看似結實厚重的大地,增添了無比的柔美和變化!
即使到了這個時候,地球仍舊是一個無生命世界。時間又過了4億年,約36億年前,地球的海洋中才首次出現具有生命現象的單細胞生物。這真是地球歷史上關鍵的時刻,因為它宣告著地球新紀元就此開始!果真如此,大地逐步展開了之後36億年多采多姿的演化歷史,也才有今日生機盎然的地球。36億年之前,當時大氣的成份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與氨氣為主,並沒有大量的氧氣,其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現今大氣含量的20萬倍以上。也就是說,當時大氣成份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大氣的狀況如此,因此首度出現在地球上的單細胞生物是一種不需要氧氣(厭氧性)的生物。
到了30多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一種會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叫做「藍綠藻」。藍綠藻生活在當時的淺海,藉由吸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與鈣質製成了碳酸鈣質的骨架,同時也釋放出大量的氧氣。對地球的環境而言,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重要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海水裡面的二氧化碳被藍綠藻吸收並轉變成骨架,使得當時大氣中濃厚的二氧化碳逐漸減少,也因為牠釋出氧氣,所以逐漸增加了大氣的氧氣含量。就在這一增一減當中,大氣的組成正悄悄地改變了!如此無形的變化大約進行了長達20億年之久,約在6億年前,地球上的大氣才變得和今天相似,以氧氣與氮氣為主,轉變為適合生物生存的成份。此時地球上開始出現大量不同種類的生物,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大量來自太空的輻身線與紫外線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生物如果裸露在過多輻射線和紫外線的環境中是無法存活的,只能依藉厚層海水的保護,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生活在海洋之中。
一直要到約4億年前,生物才首次活動在陸地上。因為這時候,大氣外層形成了臭氧層,臭氧層可以阻隔大部分的輻射線和紫外線,彷彿替地球罩上了一層安全保護罩,從此以後,大地上有和煦的氣候、蔚藍的天空與海洋,海洋中的生物再也無所畏懼,紛紛嘗試往陸地發展尋找新天地。首先成功地打前鋒開拓疆土的,就是兩棲類動物與孢子植物。
從36億年前的單細胞生物演化成今天眾多的生物種類,這個歷經數十億年的演化過程對於地球的自然環境變遷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在地球外部有太陽可以供給地球溫暖的陽光與能量,而地球自己也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生命共同體。構成這個生命體系的成員包括了「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與「大氣圈」,這四個成員一直維持著互相輔助,互相調控的關係,維護大地環境穩定與均衡地發展。以地球上碳元素的循環為例,正足以說明生命體系的成員所發揮的互助功能。最初的碳元素是存在岩石或地函中(岩石圈)之中的,後來經由火山噴發而被帶到地表,以二氧化碳的形態存在大氣(大氣圈)中,或是溶解在水中(水圈)。接著,植物吸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變為植物體,動物再以植物為食物,於是碳元素則以碳水化合物的形態存在於生物體中(生物圈)。生物死亡之後,部分碳元素會以二氧化碳回歸大氣(大氣圈),部分則以碳或碳酸鹽存在於岩石中(岩石圈)。由此可知,岩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四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且息息相關的共同體。

 

台長: 一天使冰潔一
人氣(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自然科學 |
此分類上一篇:熱帶雨林詳細資料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