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今天首度展出無人飛機,預計今年將執行飛進颱風中心的觀測任務,取得「颱風DNA」,精進氣象預報精準度及防災應用,但目前有執行飛行空域限制問題。
國家實驗研究院為科技部轄下的財團法人,四大任務包括「建構研發平台、支援學術研究、推動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為具體展示研發成果,於今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年度「智慧科技@生活應用」成果展開幕儀式。
國研院旗下的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也首度展出無人飛機,經過數月測試,今年將執行飛進颱風中心的觀測任務,提升氣象預報準確度及收集颱風資料進行研究。
颱洪中心助理技術師鍾吉俊說明,緣起澳洲的全球無人飛機研究、應用已長達20、30年,但台灣是全球首創將其使用並飛進颱風內,早在2005年就針對龍王颱風進行觀測,但當年技術未臻成熟,加上後來美國恐攻導致全球飛安嚴格管制而停擺數年。
他指出,直到2015年才又重啟新規劃,並從澳洲進口第四代無人飛機並進行建置,為全球唯一有能力飛進颱風或颶風的機型,目前共計有6台,包括有單汽缸及雙氣缸兩款,造價分別為新台幣260萬元及400萬元,具輕量化、無起落架且可飛行10至18小時,相當適合進行颱風觀測任務。
鍾吉俊表示,無人飛機上攜有測量溫度、濕度、氣壓、風向及風速等基本氣象參數儀器,飛進颱風內部就等同可取得「颱風DNA」,可加強氣象預報精準度及相關防災應用準備,未來也可進行颱風相關研究,去年已針對尼伯特颱風進行測試。
目前面臨困境,鍾吉俊指出,主要是向民航局申請飛行空域作業時,可能會飛到日本或菲律賓領空,作業區域遭限縮,現在也和日、菲兩國進行協調和溝通。
科技部長楊弘敦致詞時表示,國研院旗下有10個研究中心,並串聯成一線,透過這次全院成果展可讓大家知道研發表現為何,未來目標希望在短期內打響國內外名聲,近2、3年也將積極和特色大學及產學界結合。
國研院長王永和也說,未來將強力結合產學研界,一起攜手打國際盃,過去一年研發成果相當不錯,讓大家了解國研院不是只會寫論文,且研發科技成果都能應用在生活上。
展出成果,還包括有晶片中心的雲端電子鼻,洗熱水澡也不怕一氧化碳中毒;國網中心推出「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技術」,可讓患者睡得更安穩;奈米中心的「晶片型複合式氣體感測器」可隨時監控環境中有害氣體濃度;現場還有福衛五號1:1的實體模型展出。1060111
(中央社)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