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10 01:57:23| 人氣3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錄﹞我們如何知道宋人想些什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張元(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我們怎麼知道宋人想些什麼?當然是靠宋人留下來的記載。但是,我們真的能從這些記載中讀出他們心中的想法嗎?恐怕未必。過去的記載,能夠留傳下來,必有其理由,也就是有其意含;這些意含,我們可以從字面上讀出來嗎?恐怕也不一定。

這是因為,宋朝開國幾十年之後,政治安定、社會平等、經濟繁榮以及思想自由,加上正值佛教大盛之後,儒學復興之時,文化底蘊已經十分豐厚。於是,讀書人大為增加,人才輩出,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觀念想法也就不可能單純簡要。再說,儘管宋代印刷術已經普及,能夠印成文字的終屬少數;就是文人學士援筆為文,寫出來的,恐怕也不及胸臆的什一,這些都是簡單的道理。我們還可以再想一下,有宋一代,傑出人物和精采事件,不知多少;見於記載,留傳至今的,又有多少?我們當然無意探求已經失去的「過去的事件」,但我們可不可以從今天見到的文字中,遙想當時情景,體會人們心情?目的無非是對那一個時代有著多一點的、深一點的認識。因之,我們想要多知道一點宋人想些什麼,應該不是無理的提問吧。

我暫且不談宋人想法的形成背景、用詞習慣等,這裡談的是我們如何進入宋人心中,了解他們的內心活動,也就是如何知道他們想些什麼。認知古人的觀念、信仰與態度這些內心活動,在歷史知識概念上稱之為empathy,即神入。「神入」一詞,在歷史理解上,一方面指設身處地探索古人的觀念、信仰與態度,避免使用現代人們的想法去理解古人;另一方面,也深知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古人的內心,無法與古人同其感受。例如,我們可以知道納粹統治下猶太人的悲慘情況,但無法與那時的猶太人有著同樣的感受。不過,盡力探索,仍有價值,而證據尤其不可缺少。所以,我們念茲在茲,無時或忘的,應是我們是否具有探索古人內心世界的強烈意願與認知能力。我認為,如果我們沒有不斷反省檢討是否有著理解宋人想法的意願與能力,我們很可能運用今天的觀念去閱讀宋人留下的記載,那麼,我們與宋人的想法,就會有不小的距離了。

我們如何培養探索古人想法的能力?我不認為只是讀的時候多用點心,多想一想而已。或許,應該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把這個能力培養、提升出來。這個過程,完全不需要開設一門課程,這是一種自我學習,經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有了明顯進步的學習,也就是學習理論所說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

這種學習的主要方法就是閱讀,但不是讀史料,是為了提升讀史料的能力而進行的閱讀,是一種有著具體目標的閱讀。讀些什麼?我覺得有三個方面應有成效,或可一試。

一、閱讀傳統史學的論述

不論是正史、通鑑、三通,我們都可以選取一點,仔細讀讀。閱讀的用意不在於擴大知識領域,而是體會古人的思慮與心意,重點在於探究古代史家如何撰述或評論一段史事,其中有許多精細幽微的地方,可供我們學習。錢穆只讀傳統典籍,取得巨大成就,就是讀書得法的一例。就以宋、明學者論述來說,我想舉出三個閱讀的具體建議,謹供參考。一是《資治通鑑》,特別留意胡三省的史注(長篇的地理、制度和文物等除外)和王夫之的史論,從這裡我們可以學到很多。二是呂祖謙和葉適等人的議論,我們只需一讀《文獻通考》中選錄的,亦大有幫助。三是《朱子語類》,朱子學說是中國哲學史上論證最細密,條理最清晰的哲學體系。(張岱年語)《語類》中多載其思考過程,嚴謹細密,啟發最多。

這樣的意見,背後有一個信念,就是尊重古人,覺得古人的思想深刻精細,大可效法。如果認為古人所言,典籍所記,只是供我們驅策的資料,我們就沒有辦法學到什麼了。就像我們把孔子尊為聖人,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把孔子視為「喪家狗」,學到的就十分有限了。

二、閱讀近代史學大師的論述

大師之所以為大師,不是他寫得多,而是識見高遠,心思細密。我們讀大師的論述,不是看他寫了什麼,而是看他想些什麼。如果我們閱讀的時候,不斷地問,他在想什麼?他為什麼這麼想?我們就可以學到他的方法。余英時是錢穆的大弟子,但他說從兩位陳先生(寅恪、援庵)學到很多;繆鉞在北京大學讀了兩年,家貧休學,自我閱讀,他說受惠於王國維、陳寅恪很多。這些都是閱讀大師論述得到好處的例子。

大師的作品很多,我們是否都要讀?當然不是,而是挑選最重要的,也就是把他們最得意的作品仔細研讀。我想,讀錢穆不妨讀《先秦諸子繫年》,只需讀〈序〉,再挑幾篇即可;讀陳寅恪則不妨讀《柳如是別傳》,尤其第二冊《錢柳姻緣》,讀一部分也就夠了。我自己很佩服陳垣(援庵),覺得他的作品真是精美,每讀一次,都有收獲。例如,〈大唐西域記撰人辯機〉與〈吳漁山的生平〉,材料如此之少,如此之偏,但能勾勒出完整的圖像,更重要的是呈現出深厚的感情,真是了不起。

三、閱讀一點非常敏銳的文字

我們能否體會古人幽微的感情,在於是否具有敏銳的感受能力,而這種能力應該是可以培養的。多讀好的文學作品,詩、詞、小說、戲劇等名家作品,必有好處。我想提供另外一個閱讀的方向,讀讀現代人的某些作品,它們的特點是作者眼光極其敏銳,描述親眼所見的真實世界,見微知著,發人深省。我們細心閱讀,領會必多。我舉兩本書作為例子:一是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著,《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哈夫納回憶錄》(請參閱拙撰〈歷史老師應該一讀的書:《一個德國人的故事》〉,《清華歷史教學》,18期,2007年5月,頁169~181);另一是何偉(Peter Hessler)寫的《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請參見拙撰〈文字書寫、現實社會與深細理解:我讀《甲骨文》〉,《歷史月刊》,239期,2007年12月,頁121~128。)兩本書的作者觀察入微,感受敏銳,表述準確,讀這類的書,必有助於我們對於人世事物的深刻認知。

有人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的對話」,我想除了可以用現在的關懷探究過去,而有新的解讀,我更相信,我們對現代的事情,甚至今天的事情,有了深入的認知與感受,對於理解古代的事理,體會古人的心情,也會大有幫助。我們對於現代世界的深入認知,不應來自報紙、電視,以及朋友之間的談話,應該來自公認深刻精美的作品。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是一個格調問題,好作品呈現了高格調,我們應該學習。

宋人,在我看來,有其特色,他們沒有魏晉人物的風流瀟灑,不像唐人的豪邁幹練,他們有著高遠的理想,也多少帶有點神經質,是不容易知道他們內心想法的。我們如果沒有一點認知的能力,恐怕很難有所理解。我們認知宋人想法的能力是什麼呢?我覺得就是何兆武所說的「靈心善感」,而這是可以經由自我閱讀培養出來的。

台長: Sean Wang
人氣(3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中國史 |
此分類下一篇:曾節明:對鴉片戰爭始末的再追溯及近現代文明弊端的一點反思
此分類上一篇:推薦書─捷克‧魏澤福,《成吉思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