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3 15:09:13| 人氣2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歲末讀伍爾夫 之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25年出版的《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頭一篇文章,等於是本書的序言,也是她為自己角色下的定義,作為一個普通讀者,不只是Samuel Johnson的觀點,也可算是她的期許,這些人不同於批評家和學者,沒有太高的教育程度,也沒太高的天賦。讀書不是傳授知識,也非糾正他人觀點,是讓自己高興,為了純粹的樂趣。對照她的生平,我們不難理解她謙虛的說法。因為她接受正式教育的時間不長,她學識的根源主要是透過私人教師,還有日後延伸廣泛的閱讀,而她父親豐碩的收藏是充足的供應。也是有感於女子受到男性諸多不公的待遇,日後在她成名之後,兩所大學要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給她,她都拒絕接受。

我們讀她《普通讀者》的觀點,對於有些作者或書籍,因為年代久遠,或因全然陌生,讓我們覺得無法進入或產生共鳴。但是行文中精湛深入的剖析,優雅典麗的修辭〈甚至連讀譯本都可感受得到〉,讓人不免訝異,那些表述常是非凡出眾,沒有特殊的稟賦,根本辦不到。例如她在《論不懂希臘文》一文中,她對希臘文的簡潔樸素,生氣盎然讚賞有加,對其音韻之美發出多方禮讚。雖然她說:「我們永遠不能指望像領會英文那樣完全領會一句希臘文的涵義。」,但這正是基於她對希臘文深入的領會發出的感嘆。其實從1897年開始Virginia就進入倫敦的國王學院修習希臘文,日後又透過一位私人的女教師Janet Case繼續深造。甚至她還曾在一個給勞工朋友進修的學校中開班教授希臘文,雖然果效不佳,草草收場。但Virginia的希臘文造詣不錯,這點應當毫無疑問。


讀《普通讀者》讓我常感到VW對讀者反應深厚的關切,也就是說她心裡常常想到讀者,也許因為她自己也創作,所以創作過程中讀者的反應、評價、觀感都是她經常考量的因素。這是VW在書中經常透露的關切。所以她在《贊助人與番紅花》裡強調,寫作是一種交流的方式,番紅花只有在人分享它的時候才是完美的花。這也是她不能同意作品生硬、晦澀的原因,因為堅持此道,結局就是失去讀者。她歷數各方名家優越之處,而她所不能同意之處,批判指陳也是十分直接。對照她的傳記資料我就發現,她對別人的評價十分在意,起初這些讀者通常是她身邊的友人。但是等到她在文壇逐漸建立了名氣,每次推出新的作品,都是她精神狀態最焦慮的時刻,甚至感到痛苦不安,她的想像和預感使她無法安寧。和她在普通讀者書中呈現的雍容大度、氣定神閑有很大差距。文字呈現的世界和現實的確不同。有些作家堅持不讀任何評論家對他們作品的評論,但有些作家卻剛好相反。這也是VW難以排遣的致命傷。


還有一件是讓我覺得十分有趣的,也許和他們沒有後代有關。VW的身心狀態不許可有孩子,所以他們自然會把精力投注到其他事。當然寫作、出版都是他們的興趣,也是生活的必要。LW婚前擔任政府公職七年,都是待在錫蘭。這個經歷對他日後有何影響,我還未讀出來。但他有個嗜好,我覺得和他在熱帶的錫蘭居留有點關係。Quentin Bell 在回憶錄裡說到他姨丈在蒙克之屋(Monk’s House,吳爾夫家在Sussex郡的住處,VW的晚年主要在這裡度過),充滿各種寵物,而且很多來自熱帶。

昆廷說他什麼都能忍受,就是不能忍受一隻從南美來的大眼絨猴,名叫Mitz。他說這隻絨猴不只長的其貌不揚,就像當時納粹的宣傳部長Joseph Goebbels,而且脾氣暴躁,經常聒噪不安,善於忌妒,對LW的佔有慾極強。有次這隻潑猴逃離了他們的保護圈,跑到一顆樹上,無論怎麼呼喚、引誘都不肯下來。LW情急生智,趕快把老婆喚了出來,親切的挽著她的手臂。Mitz看到此景,醋罈子一時被打翻,立刻衝下樹來向情人抗議,鬧劇才總算結束。Quentin回憶LW甚至有一年(1935年五月間),載著它穿過納粹掌權的國境。他擔心德國人若察覺這隻潑猴長得就像那位眼露濃烈仇恨兇光的戈伯爾,恐怕他姨丈會有三長兩短。我想LW有意這麼做,可能是出於氣憤。這隻Mitz其實活不過英倫的冬天,但在他們細心呵護下,竟也活了好幾年。


最後我要提的是電影《The Hours》中一點時間錯亂的問題。我信很多人看過這個影片,也對影片中穿插之三位女子的角色印象深刻。也許有人知道,電影所根據的小說《The Hours》,是受VW的啟發。因為當年她寫《Mrs Dalloway》尚未出版前所用的題目就叫做:The Hours。雖然電影是虛構的,但其中第一個角色Virginia Woolf是恰有其人,雖然情節也有點虛構成分,但故事的推演是根據事實來發展。只是電影讓故事極度濃縮,讓人不知不覺接受了影片中虛構的時間。其實VW自殺的時候,二次大戰已然激烈展開。他們在倫敦的房舍與辦公室以毀於轟炸,VW和丈夫目睹那些場面,心情沉重可想而知。所以他們大多時間留在Monk’s House,避開被轟炸的危險。而且自殺當年(1941年三月)的VW已經五十九歲了。但影片中的VW,似乎仍停在書寫《Mrs Dalloway》的1925年,她走入水中自盡,地點雖正確,但時間卻提前了不少。

我手上這本簡明的作家故事,提到這麼一件事。大意就是VW的名聲隨著時代的轉換起伏,但無論別人怎麼估價都無妨,她的書,包括日記已經都印成書,直接閱讀她的作品,才是讀者最好的判斷。就好像VW在《一個同時代人的看法》裡提出的論點,對同一本著作,兩個同時代的評論家發表了截然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是傑作,有的則認為是廢紙,南轅北轍的觀點於今尤烈。但是不管別人怎麼說,專家的意見固然值得參考,但他人的方法無論如何精湛,也許聽聽VW的建議很有價值:「只須依據自己的直覺,運用自己的理智,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結論。」我覺得這正是一個普通讀者最可貴之處,也是我們理解伍爾夫最直接的途徑。



Virginia Woolf -The British Library Writer’s Lives
Ruth Webb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loomsbury Recalled
Quentin Bell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普通讀者
維吉妮亞‧吳爾夫
遠流出版社



台長: 昆布
人氣(2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