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01 10:45:17| 人氣1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免疫提升,病痛OUT!

中醫師認為,人體一旦健康發生任何變化,都是因為正氣不足,也就是免疫系統出了問題,因此,正氣的充足是非常重要的。
容易感冒,是免疫不好,皮膚老是起疹子,也被說是免疫力有問題,為什麼好像什麼問題都被說成和「免疫」有關呢?
 
康華中醫診所院長張家蓓表示,容易感冒在中醫稱為容易「外感」,皮膚老是起疹、吹風就打噴嚏、天氣轉變就咳個不停……,這些體質在中醫來說,就是正氣不足導致容易被外在各種環境、病原等影響,因為中醫認為,人體免疫即為人之正氣,在《金匱要略》中記載:「病不外邪正虛實。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中醫把各種外來的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等都稱為「邪」,邪氣過盛,則病氣有餘形氣不足,正氣被耗損了就會變虛,即免疫和感染源之間的關係。
 
中醫的正氣泛指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和臟腑經絡等組織結構的正常功能活動,以及基於此而產生的各種維護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防病能力和康復自癒能力,如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如果生病了,「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人體如果有外邪在其中,表示正氣早就受到虛損了才會致病,也因此,要對抗各種疾病,「正氣」也就是免疫力,非常重要。
 
正氣維持身體運作
 
中醫認為正氣是人抗禦病邪侵襲,及時驅除病邪而防止發病的作用,正氣對人的功用有四:
1 調節適應:中醫認為正氣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令臟腑經絡之氣運行不息,協調正常,若全身精、氣、血、津液的代謝及運行輸布暢達無滯,則正氣旺盛。其一方面可以讓人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維持機體的陰陽平衡協調,另一方面可以維持臟腑經絡功能的協調,防止「內生五邪」以及痰飲、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的形成。
2 防邪入侵:中醫認為外邪侵入機體,正氣必然奮起與之抗爭。若正氣強盛,則既可防止外邪入侵,也可及時抑制或消除已經進入體內的邪氣致病性,因此不會發生疾病。故《金匱要略》有「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之說。
3 驅邪外出:中醫認為一旦機體感邪後,正氣在與邪氣抗爭中的作用,一是能夠驅邪外出,以消除邪氣對機體進一步的損害,防止疾病的發生;二是即使發病,邪氣也難以深入,故病情輕淺,疾病易於痊癒。
4 康復自癒:對於邪氣侵入機體而致的臟腑組織損傷、生理功能失常,以及精、氣、血、津液虧耗或代謝障礙,若在一定限度內,正氣在「驅邪」後,還有自我調節、修復、補充的作用,可促使疾病痊癒及病後虛弱狀態的自我康復,發病後亦可不治而癒。

                                

正氣強弱,左右病情發展
 
張家蓓表示,在感染方面,西醫認為重點在於致病的病毒或有害細菌的流行及侵擾;但在中醫的觀點裡,疾病的發生,雖然確實關係到「正」與「邪」兩方面,但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正氣,多數情況下,邪氣是因為正氣的不足而入侵使人發病。
 
中醫的觀點認為,當正氣不足,致臟腑功能失常,會引致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等「內生五邪」而發病;或導致痰飲、瘀血、結石等病理產物的形成而引起新的病變。正氣不足致適應調節能力低下,易對「情志」刺激產生較強烈的反應而發為情志病,也就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中醫發病學把正氣的強弱,做為疾病發生與否的內在根據。
 
而正氣強弱,也會左右發病的性質與病情,一般來說,正氣較強者在感受病邪後,正氣會奮起抗爭,若邪、正鬥爭劇烈,多表現為實證,一般侵犯的病位較淺,病邪易被驅除,而且病程也會比較短;但正氣虛弱者,往往要病邪侵入到一定程度,正氣才能被激發,因此病位常較深,病情較重、病程較長,甚至不容易痊癒,且正氣抵禦邪氣的鬥爭不劇烈,故多表現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
 
如《醫原》所說:「邪乘虛入,一分虛則一分邪,十分虛則十分邪。」但也有些則是正氣旺盛,感受病邪後,邪正抗爭十分劇烈,以致病理反應過度強烈,而致病情較重;例如前幾年的SARS事件,多數重症患者被發現就是體內對病毒的反應太過激烈,中醫認為此乃「正氣抗邪過度,造成機體病損加劇」的消極後果。 總而言之,中醫認為人體是否感邪,感邪是否發病,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正氣的盛衰。正氣相對不足是中醫論點上,人體發病的前提和依據,及機體發病與否的主導因素,而人體正氣興衰狀態,還貫穿並影響疾病的整個過程。
 
作息不正常,耗損正氣
 
好端端的,人的正氣為什麼會耗損呢?張家蓓提醒,我們生活作息的每個環節,都可能造成正氣的耗損。
若飲食不節、三餐不定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暴飲暴食影響腸胃吸收及胸腹滿悶、腹脹、呃氣等狀況,便會造成脾胃損傷;而過食生冷、嗜酒或偏食等,也都會引起臟腑生變。若勞逸不分而不運動、熬夜耗傷陰液,津不化血、血不生津等引起後天失調,也是現代人容易忽略的,會損耗正氣的原因。
 
過勞耗損筋骨及氣血、用腦過度、思慮過甚而耗損心脾,也會造成氣血生化不足,使身體虛弱。另外,中醫很早就認為「久坐傷肉、久臥傷氣」,好逸惡勞會造成正氣下降,而自慰過度、房事太多,也會耗損精傷而導致腎虛,這些情況都會造成未老即衰、精神不振。
 
另外,居住環境太吵、潮濕、髒臭、雜亂等,在低溫下作業過久,寒邪傷陽氣而易使人體偏於陽虛;或是在高溫作業,汗出過多而耗氣傷津,致陽氣不足或陰虛津傷,都會使正氣損耗。而疾病的耗損,特別是許多慢性病在緩慢發展及變化中,都會大大耗傷正氣,使氣血陰陽虧損。
 
中醫古籍對「免疫」的解釋,是「免除疫癘之害」,很多久治不癒的痼疾,都被視為和免疫有關,例如中醫說「久病涉腎、頑疾系痰、怪病必淤……」等痼疾,都認為應該從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做調整,就如「頑疾系痰」一詞,「痰」字病下兩個火,中醫認為免疫異常導致「炎症」病態,是頑疾共同特徵。
 
也因此,中醫中藥在治療免疫性疾病上方法多且療效頗佳,例如某些清熱解毒藥連現代西方醫學也拿來做為抗病毒、抗感染,如新流感流行期間,製作「克流感」的原料八角也一度短缺。而某些活血化瘀藥,能抗過敏和消除變態反應,某些補腎益氣藥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許多中藥還能對免疫做雙向調節,使T淋巴細胞增多,B淋巴細胞減少,以及某些中藥還能調控補體和各種淋巴因數。
 
由於中醫認為頑疾和「痰」有關,所以,平常要避免會引起「痰」的行為。中醫將痰分成有形及無形,但總歸都屬於脾虛失健運,平時要少食生冷冰品、避免脾虛,過食寒涼性食物易導致脾虛或脾濕,脾虛易致營養補給不足,體力變差影響免疫,而「因虛致火」,脾虛也易引起虛火,肝火旺加速肝運作,也會使體內能量過度虛耗。
 
肝火大也是引起痰化體質的因素,因此要少吃燒烤油炸物,緊張、壓力大而且睡眠不佳,有口乾舌燥、便祕、口苦、頭暈痛、眼乾等症狀者,即可能為肝火旺,肝火旺勿一味清熱洩火,否則易使脾虛更甚,宜避食燥熱、餅乾糖果、垃圾食物,而且必須早睡早起、勿過勞,因為勞累、晚睡也會使肝火上升,從生活根本改善,既能治療也能預防正氣耗損的問題。
 
轉載於:常春雜誌

台長: Derek
人氣(1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氣血水資訊分享 |
此分類下一篇:調體質首重理血氣經期是關鍵
此分類上一篇:調體質有秘訣~補對才有效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