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5 21:52:45| 人氣1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5/23 第 十四 週 省思雜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教學原理
第 十四 週 省思雜記
教學單元:合作教學法(Cooperative Learning)

壹、上課內容摘述(What have I learned?)。

運用教學法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習。面對多元教學方式,合作教學法是讓學生能快速達到學習效果的方式之ㄧ,以往由於教學侷限於教師講授,無從發揮富有變化性且能夠吸引學生學習之教學方式,因此多元教學的前提下,合作教學法可望成為未來教學的基本教法之一,教師可以藉此合作教學法加入自己的特色及巧思,讓合作教學法更能達到原來的效果。教學法中,合作教學法能幫助學生達到多種學習精神,如人際關係、互助合作、分享資源等功用,培養學生團體精神,增加學生各方面的思維及相互學習等。常見的合作模式有三種: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STAD)、小組遊戲競賽(TGT)、拼圖法第二代(JigsawII)等,STAD、TGT主要有下列步驟:全班授課、分組學習、測驗、(競賽)、計算各別進步分數及小組表揚等。又依各合作模式的特色有所區分,如STAD不同特色之處為小組獎勵,該模式也是受到多人使用的;TGT特色之處為遊戲競賽,藉由競賽達到學習目的及團隊性。

貳、對我的衝擊 (So, what impact do I have?)。

目前,我所接觸的合作教學法共有七種:STAD、TGT、Jigsaw II、TPS、六六法、BS、TPSS等,每種模式皆有相同性質,但其中各有不同的迷人之處。STAD(學習評量)、TGT(遊戲競賽)、Jigsaw Ⅱ(平行式教學)、TPS(兩人小組)、六六法(六人小組討論)、BS(個人、團體腦力激盪)、TPSS(Square),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上述合作教學法,增加學生學習效益,改變傳統死板板的授課情境。觀賞錄影帶教學,學生提到合作教學法對他們而言是新奇能引發學習興趣的方式,並且學生也能從中培養團隊合作,合作教學法富於多樣性,即使合作教學法被認為無法配合教學進度且耗費時間,整體而言,比起傳統教學方式,效果仍然亮眼。我感覺目前校園中使用合作教學法的情況並不普遍,而且礙於升學主義下的教學進度,此法優點無法完全發揮,頗為可惜。STAD、TGT兩種合作學習法可以學生學習階段來區分,以小學階段來說,多以STAD法,獎勵方式以能達到小學生的集中學習注意力;TGT法多用於中學生階段,藉由此法可拉近學生學習效率,增加學生角色扮演以促進學生學習,另外競賽更可拉近學生們凝聚心;在應用上皆需要視學生情況而定,並非上述合作教學法僅適用以上之年齡階段,任何學習階段都可使用任一種合作教學學習法,不過應依各階段學生需求所有調整。此外,TPS所介紹的小組思考分享法,能讓學生分享各組交換心得的方式,所需時間短暫,其優點能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我看法的機會,並且訓練學生能在短暫的教導提示後,迅速整合學生課程所學,可培養臨場果決力、以及增加學生思維組織能力。但此方式仍有缺點,在兩人小組裡,容易造成兩人思維狹窄,以及兩人分組不當造成短暫分組討論無結果現象。因此針對此點學者在提出TPSS亦為TPS之改良教學法,此法加入Square,使短暫討論無明確結果的情況下,與他組合併形成四人組,以減低TPS可能造成的窄化思考現象。

参、未來使用上的規劃 (Now, what should I do in my career?)。

在實習課的教案中,我跟夥伴就曾經使用合作學習法,班上同學認為的確很有趣,也能使學生討論的很盡興,互相合作完成學習。唯在時間控制上頗難掌握,而且討論時的音量很容易打擾到其他正在上課的班級,這些細節都是教師必須注意的。我們所處理的主題為地理大發現,要讓學生了解發現新大陸的經過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並掌握其中的重要內涵,尤其是人權概念。我們讓學生先分成四組,說明活動的流程,根據老師講述的課程內容與給予的線索和提示完成活動。在此不贅述活動經過。重要的是我們想讓學生彼此討論、交換觀點,運用合作學習的原理達成教學目標,但又不流於純粹搞氣氛和熱鬧的活動形式。

肆、教育文摘

一、合作教學的定義
合作教學法主要利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資源,互相支援,去進行學習;並利用小組本位的評核及組間的比賽,製造團隊比賽的社會心理氣氛,以增進學習的成效。一方面使學習機會更為平等,一分面使學習動機更為強烈。

二、合作教學的目的
合作教學的目的在使學習活動成為共同合作的活動,其成敗關係團隊的榮辱。

三、教師扮演的角色
1.清楚描述課程目標。
2.在上課前先決定並安排學生於學習小組中。
3.清楚地解釋作業及目標結構。
4.督導合作學習小組的效果,適時介入以提供作業協助或增進人際及團體技巧。
5.評鑑學生的成就並幫助學生討論他們合作進行的情形。
四、基本原理
(一) 任務結構(task structure)
指在班級體系裡面,施教者利用何種學習活動,或組合不同的學習活動來進行學習,例如:利用聽講、自學、討論、作業、實驗操作或觀賞視聽媒介來學習;是在同質性團體或在異質性團體之中來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合作教學在任務結構方面乃利用小組合作,採用各種不同方式的學習活動來進行學習。
(二) 酬償結構(reward structure)
1.指運用何種方式來增強學習行為的結果,例如:利用評分成績、教師獎勵、有形無形的獎賞處罰方式。
2.指人際之間酬償的互依性。合作教學是合作的酬償結構,因為一個學生的成功同時幫助別人成功,合作教學利用此一正性的增強結構來激發與維持學習活動。
(三) 權威結構(authority structure)
指在班級社會體系中,由何人負責,如何運用何種方式來控制學習活動或行為的進行,在創新合作教學中要利用個人的內發動機及同儕的激勵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去努力學習。與傳統的教學法中,單有老師個人以獎懲及給分的方式來控制學生的學習及各種行為表現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五、合作教學的策略
(一) 學生協同成就分陣學習
簡稱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學,其運用乃根據能力水準,將學生分成四、五人一組,盡量使每一組的學生,具有最大的差異,無論從其能力、性別、或其他社會與心裡區分,是一種異質性的分組,使每一組的結構類似於整個班級的結構。利用演講法或討論法學習新教材並提示作業單。作業單的學習與評量以組做單位,採用各種方式合作學習,學習至相當的程度,參加評量,評量的結果作組間比賽。按學生過去的成績為基準,每個人的進步成績可為其所屬的團體加分。其實際作法,各組案練習中的表現,最優的與最優的比,次好與次好的比,差的與差的比較,構成不同的分陣。各分陣的分數最高第一名為所屬的小組爭到分,次高的爭到分,以此類推,最後再表揚分數最高的一組。
(二) 協同學藝競賽
簡稱TGT,與STAD類似,學生也分成五人左右小組,每組均為異質性小組,並有每週一次的競賽。教學的程序,先由教師講述第一節課,然後分給工作單。同一組的成員共同進行學習,並隨時舉行評量,以確定各組員已學習精熟。在小組練習之後,有學末競賽。採能力分級法;各組同程度的成員互為比賽對手。例如:各組的第一名在第一桌比賽,第二名集合在第二桌比,每一個人所得的分數轉換為團體分數,決定小組的優勝名次。不論哪一級的選手,凡得第一名的均為團體贏得相同的分數。TGT的教學策略與STAD主要差異是以學藝競賽代替考試。
(三) 團體研究
由薛倫(Sharan,1976)所提出,將教學內容分為幾個主題,並將全班分為幾個小組分別負責這些主題,而每一小組成員再負責該組主題中的部分。接者,每一小組便準備與研討其所負責的主題,並向全班其他同學報告,而學生成績的評定乃一級小組報告的品質和其他相關的團體表現。本法所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團體努力的成果。
(四) 拼圖式教學
由阿倫遜(Aronson,1978)所設計的。將教材分成五個小題,全班學生分組,每組六人,每一位負責一小題,另有一位候補,以備有人缺席。負責相同小題的各組代表先成立「專家組」,共同精研該小題已至精熟。然後各自回到自己的組,負責將該小題的教材教給同組其他同學,使大家對其他同學產生興趣並表關心。在各組學生回到各組指導該組成員專精的教材,學生均需接受評量,其成績就是個人在測試中所得的成績。本法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個別享有個人努力的結果。
(五) 拼圖式學習第二代
採用了Aronson拼圖式教學的方法,但修正其成績計算,學生接受評量後,個別分數採取STAD方式轉換來核計其小組分數,再做小組間的比較。本法強調的是分工合作與共同分享個別努力的成果。

六、合作教學法的優缺點
(一)、優點
1.增進同學間的感情,加強人際關係。
2.由討論中,更能了解同學的見解。
3.工作由大家分擔,問題較容易解決。
4.能夠學習別人的優點,且能發揮個人的專長,使工作效率提高。
(二)、缺點
1.有時候大家的意見紛歧太多,爭論不休,小組無法統整意見。
2.小組討論時,有時會有不願分擔責任的同伴,甚至推卸責任,造成團體目標無法完成,影響團體的成績。
3.在小組一起合作中,有些人會被忽略。
4.小組之間的競爭,有時會產生摩擦。


台長: 北歐武夫
人氣(15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