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07 21:04:39| 人氣81| 回應0 | 上一篇

不過是具屍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籍基本資料:

書名主標題●不過是具屍體 Stiff:The Curious Lives of Human Cadavers
書籍作者●瑪莉˙羅曲 Mary Roach
出版單位●時報出版
出版年月:20041129
版次:初版

分享心得內容:

一●相關書訊

本書作者瑪莉˙羅曲為《讀者文摘》「我的星球」專欄作家,《紐約時報雜誌》、《Vogue》、《GQ》撰稿人。定期為「沙龍」網站(Salon.com)「健康與身體」(The Health & Body)專欄撰寫文章,寫了三、四篇有關「死體」,而非「活體」的文章後,大受歡迎,預備另闢「賴死鬼」(The Dead Beat)專欄,後因資金不足,計畫夭折,間接促成本書的出版。

二●內容摘錄﹕下列文字摘自《不過是具屍體》

一本叫《死的況味》書中,把「哀傷與悼念」這一章取名叫〈一趟無我在內的旅行〉,形容生者應該想像亡者單獨出發旅行去了。換個角度,生者如何治喪、悲悼、復原,對亡者來說,同樣也是一趟無我在內的旅行。二00四年春天,一批遠從德國來台灣的「旅行者」,尤其讓我玩味上面這些雋語。(p.4)

若是當具屍體,我想感受大致雷同。既然可以做些新奇有趣的事,「有點用處」,那又何必呆躺在那兒顯得一無是處呢?對於每項外科手術的突破,從心臟移植到性別再造手術,屍體一直守在外科醫師身旁,以他們靜謐、獨特的方式創造歷史。兩千年來,不論情願與否,都參與了科學最大膽的邁進最怪異的事跡。(p.9)

三●我的觀點

或許是亡者生前的願望,也可能是亡者家屬的安排,中國古代以「入土為安」為一生最佳的歸宿。但在化為白骨前,人體得先經過重重變化。打從人一斷氣後,體內的係雋語酵素化為無政府狀態的叛軍,開始自體溶解、脫皮、長蛆,腑臟腫脹、爆破、液化,誰不想求速戰速決?可能會有人提出火葬符合環保,現在有樣更環保的方法,「以高壓水取代焚化」。不必勞神擔心焚化所帶來的空氣問題,相化組織液一泡,人體將會分解成無菌液體,下水道一沖,乾淨清潔。或許還會殘留些骨骼,但皆彈指可碎。

屍體的回歸大地,在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實驗中心的實驗區,鳥兒快樂的在枝枒間啁啾,肉體就橫陳在草地上,仰視著藍天。什麼都不用想,任憑風吹雨打,他們一絲不掛(除非實驗需要),怎麼來到這是世界,就怎麼回去。一個人生於世,精神上的意義想必超過真實個體所能及的貢獻。我們能夠為他人帶來些什麼?如果能為這幅和平的圖畫多上些油彩,又何必吝於發揮最後的心力。除了身體內的自體溶解,昆蟲是屍體上的另一訪客,由這些「耕耘者」,可以推斷出謀殺案中,被害人的死亡時間。

通常,不管是醫學研究,或是其他調查研究,遺體面容接會蓋上白布。這是對亡者的尊重,顯示出:無貴無貧,一律平等。一生在非洲貢獻醫療工作的史懷哲在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曾說過:「我要呼籲全人類,重視尊重生命的道理。這種倫理,反對將所有的生物分為有價值與沒有價值的,高等的或低等的。」他認為每一個卑微的生命都必須被尊重,這對生命的全然肯定,使他成為二十世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有句俗語:「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間無論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受造物主的眷顧,在這世上佔有同樣重要的位置,就算軀體已亡,精神也能遺留人間。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在死刑犯被斬首後。立刻大叫他的名字,發現遭斬的頭顱仍有反應,迷惘與害怕交錯的表情浮現。也有遭活埋的倖存者,獨自面對黑暗陰冷與漸漸減少的空氣……這或許是某些人堅拒土葬的原因。有些宗教相信來生不朽,發明出防腐技術,為了讓靈魂找到依歸。而靈魂究竟存在哪裡?直至現今,仍舊是個謎。當醫生在腦死之人身上取出器官,算不算將靈魂延續,腦死的捐贈者身體慢慢冰冷,但他的器官,仍在他人身體裡,繼續跳動著。現在有人企圖複製人類,但各國政府皆持反對,其中一項原因便是不希望複製人淪為器官採收的「農場」。

從小到大,一直認為醫生與科學家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職業,不只是因為他們聰明,還有它們能夠整日與冰冷屍體為伍。膽大心細的將鋒利的手術刀從皮膚劃下,皮與肌肉分開,在一片血紅中挽救生命。死後的世界,沒有人能夠說出真正的答案,死亡的軀體卻能開啟許多未知。佛教說:「一沙一世界。」能夠享受便利,平安的活在世上,該感謝的人事物,太多太多。

四●討論議題

死亡,絕非一成不變。在你死後,會如何處理你的遺體?

台長: 瑪麗薇莎
人氣(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