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4-06 12:49:09| 人氣1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舞神”最後的獨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瓦斯拉夫·弗米契·尼金斯基(1890-1950)是俄羅斯芭蕾舞演員、編舞家,被譽爲20世紀芭蕾史上“最偉大的男演員”、“舞蹈之神”。在他60年的生命中,前30年歷經貧困與富有、輝煌與沒落,後30年因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精神病院度過。他短暫的舞臺生涯所創造的奇迹和日後癲狂的結局都備受人們關注。
  尼金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牧神的午後》和《春之祭禮》。這兩部舞劇如今被公推爲現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但在當時,由於一反當時的芭蕾語彙而引起評論界一片譁然,毀譽參半。尼金斯基作爲舞蹈演員,身體條件並不理想。他爲人又不善言辭,不跳舞的時候顯得拘謹木訥。然而他練舞非常刻苦,用全身心投入他的角色,因此進步迅速,很快便嶄露頭角。
  據一些回憶文章說,尼金斯基很早就有情緒上的嚴重問題。大約在1918至1919年的冬天,他聽從醫生的囑咐舉家到瑞士休養。期間,他寫下秘不示人的四冊筆記,並將它們分別定名爲情感、生命、死亡和信件。也正是在這期間他的精神失常現象日趨嚴重,甚至使家人受到驚嚇。但這並未阻礙他的創作,他不斷構想出許多新的舞蹈,並畫了大量素描作品。
  正如他的素描大多以圓爲主題,對他有深入研究的精神病醫生認爲,這是尼金斯基“在面臨威脅他存在的分裂力量時努力保持自我平衡的一種企圖”。的確,《手記》中也可以看出他爲了與人群趨同所付出的努力。
  很多心理醫生期望從他的文字分析他的病情。因爲這是他“將崩潰的靈魂在理性殘存之際的呐喊”,是他在戰爭、艱難生活的不斷侵擾下對藝術、情感和生命的思考。他的家人則擔心將《手記》出版可能會影響到他在舞蹈史上的形象。爲此,《手記》曾出版過一個結構完全改動過的刪節版本。但是,“把這個人物的苦難和悲哀展現出來,難道真會有什麽不妥當,或者甚至有所褻瀆嗎?”多年以後,“儘量忠實於俄語原著”的法文本終於得以出版。現在我們讀到的《尼金斯基手記》正是據此翻譯而來。
  然而讀這本書需要有披沙揀金的耐心,因爲許多難以明白的文字使得他的表白斷斷續續,甚至不合邏輯。法譯本前言中說“支配他下筆方式的經常是一些概念的自由聯想和流動,而不是依邏輯的規律”。雖然這樣,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思想和他的痛苦。
  最可怕的爭鬥也許就是人在自己內心世界裏的爭鬥了。他的文字中提到最多的是他的不被理解,比如他多次提到他最深愛的妻子並不能深刻地感受到他,他想教給她舞蹈,讓她也能領略他心中至高無上的舞蹈和美的真諦,但她感受不到。他身邊的親人朋友也“對舞蹈沒有深刻的感受”。他想將藝術家們召集起來和他們說話,“如果他們能深深感受到我——我就得救了;如果不能,如果他們沒有感覺到我和不瞭解我,我就是一個可憐和不幸福的人,我會感到很痛苦。”讀到這樣的文字不能不叫人動容。
  二十世紀初﹐一顆閃爍流星劃過﹐震撼西方舞壇。雖然來去匆匆﹐這位出生于俄羅斯基輔的天才﹐親手爲芭蕾舞掀開全新一頁。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Nijinsky)與春天特別有緣﹐生於春初﹐歿於春末﹐其驚世駭俗﹑影響深遠之作就是《春之祭》。
  尼金斯基從舞校畢業到名震歐美﹑被尊爲“舞蹈之神”﹐僅僅是兩﹑三年光景﹔他活躍舞臺只有十年左右﹐卻率先爲男芭蕾舞者爭取到台柱地位﹔他編舞的作品不多﹐卻成爲芭蕾發展史上一個關鍵人物。
  他擁有天賦的驚人彈跳力和空中暫留力﹐能像皮球般彈起﹐像雪花般飄降﹐甚至能在飛躍中轉變方向﹔特別強健的腿部肌肉﹐令他只用一個大跳就從台前飛越整個舞臺到台的後方﹐這就是舞蹈《玫瑰精靈》臨結束前的傳奇一跳﹐空前絕後。
  尼金斯基演繹不同角色時呈現不同的神態﹐甚至外形﹑眼珠的顔色也有變化。他的舞技與演技﹐令觀衆神魂顛倒。
  十七歲的尼金斯基“跳”上舞蹈生涯的顛峰﹐因爲遇上伯樂──四十四歲的戴雅基烈夫(Diaghilev)。他成爲後者創辦的俄羅斯芭蕾舞團的明星﹐兩人攜手征服巴黎﹐開展席捲歐洲﹑影響力遠播南北美洲的舞蹈事業。
  舞技演技令人歎服
  跳舞的成就未能使尼金斯基滿足﹐在戴雅基烈夫支援﹑鼓勵之下﹐他另辟新天地。一九一一年開始構思《牧神的午後》﹐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九日首演﹐其後編出小品之作《遊戲》﹐以及轟動巴黎的《春之祭》(首演於一九一三年五月二十九日)。
  揚棄古典芭蕾技巧
  尼金斯基打破了古典芭蕾舞的條條框框﹐他崇尚突出性格﹐反對純粹追求美的形式﹐甚至揚棄古典技巧體系﹐創造全新的技巧﹔他認爲任何動作(即使是非常狂烈和不諧協的姿態)﹐只要符合作品內容所需﹐就可以應用﹐但這些動作必須基於某種技巧體系。
  《牧神的午後》表現一個半人半獸的年輕動物對性與愛的最初覺醒和反應﹐尼金斯基從希臘神殿上的浮雕得到靈感﹐把動作設計成平面的姿勢﹐令舞者在臺上主要以側面示人。這作品確立了尼金斯基作爲新一代重要編舞家﹑舞蹈新學派創立者的地位。
  《遊戲》的感情則是現代的﹐一男二女的主角穿上現代服飾﹐拿著網球拍。它表現在二十世紀的現實生活中﹐愛僅僅是一種遊戲。
  編《春之祭》時﹐尼金斯基一反古典芭蕾外開性的舞蹈特色﹐把所有舞步和姿態轉向內側(例如舞者腳掌的前部要向內斜呈“入”字形)﹔他用舞蹈動律表現出每一節拍的音樂﹐舞與樂渾然一體。這作品表現原始初民的祭祀儀式﹐充滿狂野風味。在巴黎首演當晚﹐史特拉汶斯基的音樂和尼金斯基的舞蹈編排﹐令觀衆爭議不休﹐甚至互相打鬥﹐整個劇場裏猶如刮起龍捲風。
  尼金斯基一直受到戴雅基烈夫的愛﹑照顧﹑保護與控制。不料﹐變故驟生﹐一九一三年九月﹐尼金斯基在一艘由歐洲駛往南美洲的客輪上(戴雅基烈夫沒有同行)﹐倉卒與仰慕自己的匈牙利女舞者羅慕拉(Romola)訂婚﹐完全不考慮言語不通﹑互不瞭解等問題。
  這婚姻關係令戴雅基烈夫與他決裂﹐他離開俄羅斯芭蕾舞團﹐嘗試另闖天地。不通世務的尼金斯基﹐擺脫了愛的囚籠﹐從此要面對現實生活的風風雨雨﹐最糟的是﹐他逐漸發現妻子僅僅愛他的名氣和軀體的美﹐她甚至以各種手段逼他去賺錢。他深切感悟到﹐戴雅基烈夫才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尼金斯基成爲戰俘﹐被軟禁於匈牙利。在戴雅基烈夫的奔走斡旋之下﹐他終於遠赴美國重登舞臺。
  一九一九年﹐年近三十的尼金斯基的早發性癡呆症病發﹐舞蹈生涯猝然落幕。
  舞出生命與死亡搏鬥
  他最後自編自跳的一出作品﹐是在朋友家舉行的“獨舞晚會”中演出﹐那時﹐他的精神病已頻頻發作。這作品舞出了戰爭帶來的苦難﹑破壞與死亡﹐是生命與死亡搏鬥之舞。
  尼金斯基一九五零年四月八日逝世於倫敦﹐葬於巴黎。


台長: 舞影
人氣(1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