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17 23:46:51| 人氣27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賣弄藝術˙展場商店 空間批作4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標題: 當代藝術到最後會
變成一種『(沒有賺頭的)實擬商店』。


Ex當代藝術場域販賣的有

物質:交換 買賣 拜物…等
情感:哭 笑 怕 甜 孤獨 入定…等
動物性:吃 睡 慰 舞…等
理性:讀 自省 感動 交流…等
(有的真的要索費或限物質交流)

於是展場成為賣場.........

當當代藝術的定義尚被界定和摸索當中的同時,在看(眾多)台灣當代藝術,我看見了兩種兩極的交錯/分割運用趨勢,一種是以觀者置身投入的情境式思考氛圍作為藝術表現形式(如聖殿感、教室感、迷眩感、歷史感等)(觀者被置入立體框中,不論願意與否),另一種則以單純/繁雜的物件/影像呈現訴說概念(單數或複數),兩者或可再加以觀者參與簡單行動藝術模式而成為藝術品本身的部分(主體位置或裝飾位置),此兩極路線一方面以繁雜物體具象裝置化(名詞)與一方面單純概念抽象定則化(動詞)的加劇化狀態,進而使當代藝術達到二面極致,然當代藝術的最終,就是其兩極面的互補調和,並在名詞藝術品化(往往許多名詞已是既有商品),而在動詞可執行上的詭異化,物象化與概念化的兩者合成物,即『(沒有賺頭的)實擬商店』,首先,必須要先對『實擬商店』進行字詞分析:在第一個意涵上,要先解釋「實」擬商店,相對於「虛」擬商店,「實」擬商店是看得見摸得著經歷得到的,它可能發生在美術館展示空間裡,也可能開立在城市中街道巷弄中,但後者也預設了(沒有賺頭的)的可能性(於後文討論),第二個意涵則是藝術質料的物件化(包括商品化)過程,即一種「實」體化過程(第一個意涵亦包括了空間的「實」體化/設備化過程),甚至關乎到工業設計等層面;「擬」,第一個解釋則相關承於上文的第一種意涵的前者,在美術館展示空間裡「商店擬態化」(商店於後文討論),實「擬」商店第二個解釋是作為受造被概念出來所手/(首)創的,其作為一種先鋒性而存在,如類型/異業結合的創造性,其負擔著革命先烈式的危機與不被認同習慣的常態,也因而可能如曇花一現瞬期死亡。第三個解釋是一種概念上與執行上存「疑」的未完成性,此未完成性也充斥著其間的對話性與衍伸性,但在此(二極結合型)後多元發展的新藝術史已經不再是當代藝術,而十分可能成為一種另類的消費藝術,消費一詞似乎涉及金錢的問題,而藝術其可貴就在於其精神性的不可褻瀆性,消費放置其中或與之並行,會被質疑,故我在此對「消費」與「實擬商店」的「商」店的語詞必須加以說明與擴張,「消費」在此並不單純指一個金錢交易買賣的行為,而是更廣泛定義的,這在許多當代消費理論中早被提起,我將消費分作三層級:第一:金錢與商品的交易,如前文所說的,此種交易模式早已作為行為基點(金錢流通性、商品功能性、交易的互惠性)而被省略,這僅逗留在數據化與銷售化的定義上。二:承上基點漸次上升的是關乎於「文化消費」(文化在此狹義定義為藝術層面),而這等同到美學上與價值上的「認同」感,並加劇產生似有誇富宴的效果,消費本身開始帶有美感態度與文化使命,而以此自居,而觀賞藝術也有這方向的持衷,到美術館和到商店在此層級同有去消費符號的共通性,消費被文化化,文化被消費化。三:在這一連串的文化消費行為中,第一層以作為基本條件而在消費行為中被置入括號,行為者早已將此內化留底,第二層在透過驚奇、認同、自居、加劇化、加劇正常化之後,進入了一種高度認同狀態,在最後進入消費的核心定義中,「消融其中」,指形式質料基本顧慮的存而不論,並對文化消費高度認同,於是單純消融其中而達到如前文所提「商店擬態化」的「態」,亦即成立,此三者合稱為消費文化(這裡的文化廣義定義為在行為種種種的名詞與動詞交織出的集體氣候),於是對於當代藝術則進入徹底的消費狀態,在參觀這個展覽與下個展覽之間,展覽所示何物以逐漸不重要,而是那個狀態本身,一個純化的動詞(觀展/參與本身),而在最後關頭,每件作品(指本文所提的「實擬商店」的複數各作),便成為了動詞中的動詞(如睡、吃、自省、恨等),這似乎也預言著當代藝術之後是為何物了?無物(有物但不是物),而可能是生物學或哲學上的一至多個動詞。「實擬商店」最後一個要說明的,「店」,在說明店之前,「實擬商店」最重要在當代藝術兩極而生的意義還是在於「商」字上頭(以第三層定義為最)。事實上,「商」扮演的就是最重要的動詞(當代藝術勢必自盡的動詞),「店」在前三字的說明中實已能見其解析,店(泛指消費場域)的機制與包裝,機制是第一字「實」與「商」的第一層定義,包裝是第二字「擬」與「商」的第二層定義,而店作為當代藝術最終曲的名詞而存在著。
為何『實擬商店』稱為「實擬商店,而未成為「實」而在此書上仍成為「虛」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的執行完成力有待考驗,在其次也就可能面臨在文首所提及(沒有賺頭的)先驅風險性,當然也可反過來說,先驅才是有機可圖者。再對實擬商店四字的說明引申後,似意味著量販化的不可行,或也預設著精緻化單品的可能必要性(包括資金成本的高度),因為當藝術逐漸以實用導向的戲劇誇張化消費模式繁衍下去時,便出現的該藝術品概念劃下的精神挑釁,甚或是一種變形的對觀者的挑逗,而將觀者變為消費者,然而這些作為前衛藝術雖有實用單薄價值而也可能沒有其產生消費眾的需求度(但小眾經營似乎可行),於是,實驗性色彩仍褪不去,消費者旁觀而卻步,也於是,我可以進而片言:當代藝術到最後會變成一種『(沒有賺頭的)實擬商店』,『(沒有賺頭的)實擬商店』也因此淪亡,在因此,為了省略這可能性的煎熬(煎熬或許才識當代藝術告中的最佳漸不存在的最好狀態),而有以這「圖文書」的媒介方式加以產說。

奧斯汀寫於20020131015418

台長: 奧辛
人氣(2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空間批作 |
此分類下一篇:瀕臨絕種的電影鱷魚保護區
此分類上一篇:台北光點˙消費攻堅 空間批作2號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