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5-20 21:37:19| 人氣2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借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最近突然沈迷在電腦遊戲「三國志八」的情境中,我在虛擬的時空指揮軍隊,與敵人交鋒,企圖施行一統天下的理想。其實在遊戲的最開始,我只是希望能當一個平凡的武將,或是有力量輔佐主上的軍師,可是演變到最後,我不但稱王,更由漢獻帝手中接受禪讓稱孤,也博得一世惡名。
這一切的發展出乎意料之外,可是在征伐間,我似乎也暗暗滿足內心深沈渴望的權力慾,換句好聽的話說,就是:我樂於此中,能一展長才,發揮我經世濟民的理想。很顯然的,結局與我初衷不符合,不過我既然身陷其中更樂此不疲,那更證明了自己也有著梟雄的某些特質。
「梟雄」是對曹操典型的評語。不過曹操本人既然都可以大笑而不顧,身為曹操支持者的我,自然不會反對這句話。或許,更可以在書上評點道:此言甚是。我用此語對照自身在遊戲中的表現,起初的心願也是期望能作為「治世之能臣」,演變到最後,我既然不能為上位者所用,那就讓自己成為上位者,使天下英豪為己所用,當然,這行為也被冠上了「亂世之梟雄」的稱號。
不過曹操畢竟是曹操,到底是比我的自創人物高明,我遊戲中的主人公終究是篡了位,但曹操終其一生是以漢丞相的名義,輔佐早該覆滅的東漢王朝。單就這點來論述,實難評定,國劇中白臉的曹操不知是因何而來的?史評家的矛頭也不知為何老指向曹操?不過,若曹操地下有知很可能也是大笑以對,用一種自信的語調告訴我們,他的事蹟不需要後人論斷。
而我嘗試捫心自問,我所希望留予時人的印象、所欲創造的功勳、想要在史冊上留下的聲名是什麼?或許,最有可能的是終其一生未達到目標,庸庸碌碌平凡而老死吧?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現實與虛幻的差距,往往讓人無法在瞬時間調適。我每從史冊中抬頭,除了發一下生不逢時的牢騷,更有一種無力感油然而生,這自然是自身能力不足的問題。我也常問道:為什麼古時就有許多精彩的人物留名於青史?為什麼我們生活的精彩度顯然降低?
我想到一種矛盾現象。現今社會不斷強調個人的重要性,試圖要每個人意識到,個人在社會上是不可缺乏的角色,即使是一個小螺絲釘也不可或缺;一再地灌輸我們,擁有財富地位不見得是擁有快樂,真正成功的人是能掌握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人事物。可是生涯規劃之類的課題,目標訂得老遠,每每以當下的自己為未來劃下藍圖,卻看不見世間的無常以及自我的渺小。
而我們衡量一個人時,卻又是以身份地位財富來斷定其成功與否,樂透只是點燃全民對金錢的嚮往,也證明金錢在小老百姓心中的份量。而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以知識來換取財富;專業的價值,更是以將來「錢」途來作區別。且所有的專業,無論再怎麼強調,遇到了政治,自然是以上位者為優先考量。個人的價值,在這種矛盾現象中,不但沒有被凸顯,反而被抹煞。
雖然這種現象自古就存在,但是古時至少沒有用一些觀念愚人,社會現象就擺明著告訴時下人,士、農、工、商,這就是判斷的準則。而當今社會,除非有政黨、家族培養,使其為社會大眾所知,才有方法站在某一定程度的高位,剩下在金字塔下半部的人們,一方面被用以量化數值衡量,另一方面又被灌輸自我的重要性,而又輕易被忽視。這種矛盾,也加諸在我身上,難以擺脫。
我承認個人的影響力的存在,只是不似古時那樣的極端,可以貴如九五至尊、叱吒風雲,也可以賤若草芥,動輒數萬人生死,只為成就一個歷史人物的事功,是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於今日人權提升,政治講民主,即便是總統,也要受到諸多的限制,而平凡如我,自然人微言輕,但若再更卑微,如凍死在路邊的流浪漢,可能還會上個社會新聞,被媒體炒作幾日方歇。現今,人沒有極端的現象,沒有一身繫天下安危的權力,也失去精彩度可以稱羨,不過就是泛泛吧!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但這原因讓我不知是該喜還是該悲。也許精彩人物終成為過去,要讓自己活得精彩,可能真要在平淡中獲得。似乎在生命未經過一番波瀾,多半是不可能將「看淡」兩字實踐。即使在理論上十分瞭解,滿口大道,然而做起來又是一回事。如我學佛也七、八年了,佛法不是一直強調知足少欲、隨緣順性嗎?但是看自己在遊戲中的表現,殺人無數,行為近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現實中,欣賞的武將居然是被歷史定位為奸雄的曹操,這其中頗耐人尋味。
不過,社會價值、歷史定位這種東西,都可以算是大眾集體意識主觀的構成,這種價值不見的是真正的客觀。更嚴格的來說:凡透過人所傳達出的任何訊息,都很難去除掉個人意識型態的影響,對於歷史人物的判斷亦然。曹操會被定位在反派人物中,其實不外乎對事物的處理方式常使用「謀略」以及雖稱輔佐漢王室但卻自己「掌政」。
「謀略」本身是個中性的字眼,是人心的善惡而使其有了分別。為達目的,能使用的方法本來就不僅只一種,繞個彎而求得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法,並無不可,只是君子人等會不太以為然。不過,既然能在被視為「取巧」的方式上獲得與硬碰硬相等成效,其實使用謀略並沒有錯誤。只是我們又常常被誤導,看見小人通常都使這些手段來陷害「好人」,卻沒有發現兵法的根本就是謀略,政治亦同。
更矛盾的是人們對於朝代興替的看法。一個政權之所以會滅亡,多半是在上位者統治無方,給臣子和人民都帶來了相當的苦難,但是在另外一個政權要興起時,又常會出現反當前政權、復以往政權的現象,要不然就是逐鹿者打著光復舊政權的旗號興起,而且受苦難的老百姓還會響應光復舊政權。可是舊政權明明就是弊病叢生才會被推翻,而新政權的所作為都未知,卻已經被全盤否定。倘若這個新政權能持續個數百年,被另一政權推翻時,又會有復興此政權的呼聲出現,如此反覆,循環不已。
或許是曹操「扶天子以討不臣」,而被視為奸臣,就其實他始終沒有竄位這點而言,就不能論之為奸。他願作輔臣的心意,在歷史表現上,諸軍討董卓時,各勢力有另立劉虞以代獻帝之心,唯曹操曰「諸君面北,我自向西」,以義持理,獻帝遂不廢;而在他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齊桓之功,為霸之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周公佐成王、管仲佐齊桓代天子行征伐,當時號令天下的人,是周公管仲,天子是被擱置的。如此,歷史為何獨重周公、管仲而毀曹操呢?
這些人,的確是有著主宰天下的能為,是當時天下政權之所出,他們會跳出來做這些越俎代庖的事,其實出發點不見得是為了該王朝,但我相信,他們除了在權力中獲得自我實踐,他們必有不忍天下百姓再遭難的心念,而將和平的工作加諸在自己身上。
讓我用一些資料來證實:曹操在征伐時,便已經在內部實施屯田制,使流離失所的人民得以安居;三下求賢令,求唯才用;曹操的創作,例如《寒苦行》、《卻東西門行》等等,都反映出戰亂帶來的痛苦。孔子也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適逢此亂世,因憐百姓苦,曹操所以興兵扶漢,不正是代天子行禮樂征伐嗎?如此,為什麼歷史無法給予曹操適當的定位呢?是史學家把曹丕篡漢的帳算到了曹操身上?是因為曹操博覽群書但對儒學卻沒有皓首窮經的興趣,所以被正統厭惡嗎?還是因為曹操此人太不合傳統,他的多謀機變、捉摸不定,有點無法讓習慣於中規中矩的人接受?不要說他疑心病重,他可是用人不疑的實踐者。
我不否認曹操到了晚年也步上歷代帝王的後塵,從唯才是用、善聽諫言變成稍許固執而好殺,這是絕對權力造成的後果,秦始皇也是、漢武帝也是、唐太宗也是,多少的雄心壯志,被老一磨,都走了調。至於其他君王,許許多多從始至終都是猜忌好殺的,所以我們不能持此點來責備曹操。
更何況,就連我自己在遊戲中的表現,也如同曹操般:行為不知不覺與初衷相違,雖然愛民、習武、好文章、重內政、任人不論親疏只論其才,可是在很多必要的時候,我會順著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我遊戲霸業有所阻擋者,我是嗜殺的,這也難怪我和曹操一樣惡名值極高。
但是這一殺竟抹滅我其他的好處,我不免感慨萬分。是人也,都有情緒,能順著自己的心念而為,也可謂真性情。但曹操的情緒一放縱,於是淯水之難、赤壁之敗隨之而來;一慷慨,所以報父仇而屠徐州。但在多半的時候,曹操對人亦是真性情,在手謀士下前不隱其患,謀士也傾心於曹操,這點尤其在早期荀彧荀攸與曹操的通信可見;而官渡之戰曹操聞許攸來降,赤足迎之,也是真性情的流露,此真性情,足以讓無數英傑為知己者死,亦可謂英雄也。但是,歷史卻將曹操定位為奸雄。
一個人會被如此定位,還是要歸因於其實不怎麼準確的社會價值。很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絕對的是非善惡,相同的情況擺在不同的時空,被認定的的價值也就不同;而如何特出的人事物,其實在嚷嚷紅塵中一定會有相似的其他;被社會認定的價值,也不見得每個人都信服。就像我在寫此文之時,必然有認同與不認同的人產生,乃至會有人認為我已離經叛道,曲解聖人之意。
用社會價值衡量人的感覺,就像是好萊塢電影或是童話故事裡面,都有明顯的善惡二分法,此人是好人,那人是壞人,壞人用盡各種手法打壓好人,最後一定是壞人遭殃,好人勝利。真是豈有此理,壞人不過就是和主角作對,各有不同立場,各位其主罷了,歷史也是如此,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曹魏被篡了,支持曹操的聲音也消失。
其實換做在今日,曹操可能比在他的時代還要成功,因為沒有人會攻擊他的用人唯才、不計其德,他的多慮可以考量多方面,正是爾虞我詐的社會必須,而且曹操做事手腕靈活,應是人人稱羨;(事時也是如此,君不見各大書局架上,都有著歷久靡新而不同各版本、不同作者的曹操謀略學。)而為當今尊崇的大企業家們放在古時,可能被視為逐利之輩,政治人物由於德行不足所以官居下流,人人鄙棄。這是我之所以反對用社會價值來衡量的人物原因,因為無一處不是矛盾,今日與昨日衝突、大眾與小眾衝突、觀點相異、背景不同,如此差異性,竟然要被粗糙的統一成唯一一個判別的標準。
不過我也曾經想到,無論人如何具有不同的特質,這些種種仍然可以被歸類到屬於類似個人型態下,成為統計學的問題,不管是身份、職業、年齡、地域、性別、星座、興趣、政治取向、生活形態等等等等等,我們都靠著無數的分類,用不斷的切割來顯示完整個人。
然而有分別必然有相對性的產生,相對中又有其他的類似處,這樣交疊出的形象,其實又不足以完全形容一個人。尤其歷史真相的隱諱及混淆,更造成人物判讀的問題。就如大家所熟知的曹操殺呂伯奢全家事件,在《三國志》及《資治通鑑》中根本沒有記載,只在《三國志》裴松之注分列了:王沈《魏書》、晉‧郭頒《(魏晉)世語》、晉‧孫盛《異日雜語》,殺人動機有遇盜自衛說、疑心害己說、誤聽食器碰撞,並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三國演義》更是誇大其詞,就成了本事件的定型版。如此大家所熟知的事件,卻有這樣大的出入,那麼我們又何必急著論斷是非功過呢?
因為人是選擇性的記憶,歷史也是,社會價值更是,也許會有不平,但是憑個人之力是無法作任何的改變,只有選擇接受一途,因為個人也無法逃脫這藩籬。如我此微渺之人,若能在歷史中留下點痕跡,恐怕就要感恩不已,況且歷史哪容許一個身死後的人,在墳墓中大發議論?記得三國志七的攻略裡是這樣寫道:「任何惡名都勝過默默無聞。」更何況,惡名也不見得是真的惡,不妨就此罷了。


台長: 凊溪
人氣(2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