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27 02:55:16| 人氣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 台灣內外的兩個關鍵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時報   論壇   930725
孫善豪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水分子骨碌報

 當前國是,亂如麻。但如果以「對內」與「對外」兩個範疇來收納整理,或許可以稍收提綱挈領之效。

 對內而言,有所謂族群衝突(它在近日因呂副總統關於原住民的連串發言而更趨尖銳)、藍綠對抗、貧富差距擴大、弱勢團體持續被打壓…等問題。對外而言,則有國際承認、加入聯合國、乃至因應全球化衝擊…等問題。如果所有問題仍然可以「提綱挈領」地收納,找出一個「關鍵問題」來作為所有問題的核心,以致只要解決了這個「關鍵問題」,所有其他問題就可以「有機會」獲得解決(但當然不「保證」獲得解決),那麼,或許就可以把台灣目前的種種糾結的國是,理出一個頭緒,並且讓人們知道該何去何從。

 這些「關鍵問題及其解決」,不外兩個,曰:對內,以內閣制(或議會制)取代總統制(或首長制);對外,以「兩岸和平」取代「台灣主體」思惟。

 首先,以內閣制取代總統制。所有經濟、社會問題,最後都會匯集成政治問題。或者反過來:所謂政治,也不過是要解決經濟、社會問題。而解決的辦法,又涉及兩個方面:政策與制度。前者牽涉實際內容,而後者則牽涉形式。實際內容,可以由各個政黨分別提出,而後在選舉中測試它的可被接受程度。形式,則應是各黨所應遵守的基本規範、架構或遊戲規則,亦即所謂憲政。

 台灣所有對內問題癥結,愈來愈明顯:不在於有不同的政策(如果有的話),而在於政策與政策間沒有一個共同遵守的架構。或者更詳細說,即使彷彿有一個架構,這個架構也只是「強者全拿」的不合理架構。種種的社會不正義,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歸結為「權力的傲慢」,而權力的傲慢,其實不來自掌權者的人格特質,而來自制度。因此,釜底抽薪之計,就應該是把「總統制」這種造成「權力傲慢」的制度從根解除,代以合議的、協商的、權力分享的內閣制。

 其次,以「兩岸和平」取代「台灣主體」思惟。台灣要走進國際社會、要迎合「全球化」浪潮,就必須在國際社群中取得一個定位:這是「台灣主體」的主要思惟方式。但是,問題是:這個「定位」、這個「主體」,卻正是國際社群不予承認的。其間關鍵,主要卡在中共政權強烈主張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因而不具備獨立的國際人格。

 面對這個困境,台灣當何所是從?是要以大量金錢購買武器以換取美國的支持(抱緊美國大腿)、以大量金錢購買若干小國的外交承認(「以鄉村包圍城市」模式?),抑或直接面對中共政權,商討兩岸之間可能的解決方式?後者,寧或是所有理性者的唯一考量?然而當中共已然提出「一國兩制」為統一方案時,台灣方面有哪個政黨曾認真地針對問題提出過積極的替代方案?

 在兩岸關係的問題上,理想結果(無論是統是獨)是一回事,如何達至這種結果,則是另一回事。前者,可以類比於前所謂「實際內容」或「政策」,後者,同樣,是一個「形式」或「架構」。一如在台灣島內,形式顯然應該優先於內容,在兩岸關係上,和平也應該優先於「未來的理想結果」。

 中華民國憲法的起草人張君勱曾在一九五七年說:「現在台灣之國民政府與中共對立,國人自然希望反攻,然如此以武力相爭之循環報復,不知繼續至何年何月為止。所以吾人以為應暫放棄革命習慣,想出一個長治久安的辦法,即秩序的發展。」

 這所謂「秩序的發展」,內容固然未被申論,然而可信的是:它指的是兩岸間和平、漸進、可發展的架構。

 這個構想,應該足堪後來者深思。

台長: 幽若
人氣(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