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2 23:13:10| 人氣281| 回應0 | 下一篇

無邊界的海潮聲-《尋找一座島嶼》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臺灣是個海洋國家,然弔詭的是,遲遲未見親海文化,反倒是「陸封」現象相當普遍,意識上始終受到大中國的羈絆與桎梏;樂天知命、冒險犯難、勇往直前、自主尋夢等可能性,全在「腳踏實地」的教育裡漠然消失。血液中鹹鹹的海洋因子因灌進過多陸地淡水漸漸變得索然無味。

「海洋文學」被邊陲化,彷彿是塊貧瘠的沙漠地;但四周環海的環境,海潮聲終是不容被忽略。從早期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到東年《失蹤的太平洋三號》等作品,台灣的海洋文學大門逐漸悄然而開,廖鴻基默默繼承並加以發揚,帶領著讀者悠游在汪洋的文學世界裡,為蒼白的海洋文學激起絢爛的浪花。將敘事場景試圖由大陸轉往海邊,從而旁及海上,進一步直抵海洋深處。

《尋找一座島嶼》是作者繼《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海洋文學四部曲,持續為海洋發聲。不同的是,在本書裡,廖鴻基退去了《討海人》中平鋪直述、不假修飾的寫實筆法,嘗試以實驗性的技巧,帶著隱喻的幻想,記錄一篇篇海洋故事,表現了人與海洋的深層聯繫,並觸及生命意義的核心問題,「一波越過一波,如在浪褶裡掙扎、摸索。一波越過一波,再怎麼努力,也到不了天邊那座虛緲的島嶼」,在追尋的過程中,屬於心中那遙不可及的島嶼,不斷地發現卻又輕易地從指縫中溜走,無法捉住些什麼。相對於大海的自在無邊,陸地是另一層無力掙脫的束縛,彷彿被漁網籠罩著,不斷地推擠、撞擊,依舊是逃不出宿命無奈的嘆息。

是人性的探討,也是人性的追尋,在〈死死去〉中,藉由魚販冷漠地稱斤論兩的計價,剝削者的猙獰面孔,活生生躍然紙上,映襯了漁民出海捕魚時的辛勞及無可奈何的弱勢地位。然樂觀知命是他們的本性,漁市場這個世俗、市儈的代表,是怎樣也無法侵入漁民認真直率的天性,如文中所言:「魚再抓就有,海湧看那多了,還學不會起起落落是個現實。有時落雨,有時嘛會好天」。就像平反似的,作者塑造出一個聰明近乎狡獪的討海人形象,在〈老謀深算〉裡,順仔不與人相互往來,臉上常帶著一抹詭譎的笑,漁獲量卻總是沒來由地豐碩。當出海捕魚時,身後跟著多少想分杯羹的漁船,他既不阻止亦不歡迎;在眾人自覺「妥當」之時,瞬間又消逝的無影無縱。如同形容王熙鳳的「上頭一臉笑,腳下使絆子」,顛覆對漁人憨厚的刻板形象,結局令人為之錯愕、拍案叫絕!

廖鴻基藉由他特殊的筆觸,娓娓道出了討海人嚮往自由無拘的天性,但或許是為了強調,因而顯得過於清楚、過於刻意。〈阿莫〉一文中,孩子似是生長在另一個世界--海洋,「他是遙遠的,摸不到碰不著的,他冷冷在外太空飄浮,失蹤在冥幻空間裡…」,對陸地上的一切漠不關心,旁人的責打、訕笑,就是無動於衷,只有海能夠吸引他完全的注意力,那股勸人為善、導人向上的力量,太過矯情,略欠說服力。「西天山嶺張大了喉嚨嚥吞夕陽,熾亮了一整天的火球收束光輝,快速下沈。只剩下東邊天際斑斕紅霞海面反照。天地迅速收攏表情,這一天的燦爛將近尾聲。」,作者在四部曲及其他作品相繼完成後,文字洗鍊許多,說故事的技巧亦然大幅躍升,若非因為對海癡迷、充滿熱情,恐無法織出這一篇篇感情豐沛,令人動容不已的文章。

《尋找一座島嶼》不僅僅是單純寫魚、寫海的故事反映,而是透過這些刻劃人性;相對於大自然的浩瀚,人的力量顯得如此渺小。作者在文本中提出不少精闢另類的想法,不禁令筆者反思,人定勝天,人定真能勝天?當自私貪婪的人性對上無私純潔的海洋,果真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人竟是如此汲汲營營、如此斷然可笑。作者試圖以無瑕說有瑕,說的成功、說的漂亮;並且善於將敘事時間延長,動作分解得淋漓盡致,如同托多羅夫曾提到的「逼真性入門」。大量的論述結果,讓讀者少了些想像與餘韻的空間,然仍不自覺地油然而生對海洋的崇敬與讚歎,從中感受到撼動人心的力量。

我們立足生活於斯--福爾摩莎,這塊環海的美麗島嶼,卻依然費盡心力地去尋找另一座島嶼?作者似乎有意無意提醒著,生長在這座島上的子民們,應該用更虔誠的心、更體貼的情,去看待、關心這塊承載萬物、孕育眾生的如斯島嶼。多一分深刻瞭解、少一分無知自大;卸下高築的心中藩籬,投向無邊的海洋懷抱,共同聆聽、恣意享受這亙古澎湃的海潮聲,她未曾遠離且將永不孤寂。

台長: 安公主
人氣(2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