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5-26 08:12:56| 人氣99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差別鼓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幾天在臉書上看到某好友轉載某文(原文連結:http://goo.gl/owXj6D),一位古典音樂圈的意見領袖記錄一群國小學生,到國家音樂廳參訪某知名指揮帶NSO排練。指揮根據過往的經驗,已做好學生大吵大鬧的心理準備,沒想到整場下來小學生異常安靜,指揮大驚。

事後,意見領袖出於好奇,問校長究竟怎麼一回事?
校長說,為了今天的參訪,他們提早好幾個月就開始熟悉曲子,並且上課教授聆樂禮儀,實際操練最佳鼓掌時間.....於是有了今天的結果。

意見領袖的結論是:「如果所有國小都像XX國小,就算三百多位學生中只有三位日後能夠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十年之後,台灣的表演藝術風景一定會有很大不同。」



讀完文章,有很多疑惑湧上心頭:

1. 小學生吵是正常的,不吵不是怪怪的嗎?
2. 這樣培養出來的聆樂習慣,真的會影響台灣表演藝術風景?直言之,有助於提高台灣人的音樂素養嗎?

當然我是小咖中的小小咖,沒有音樂背景也沒有聽過太多錄音也沒有到過很多國家聽音樂會,儘管心裡OS超級多,也沒有留言。

沒多久,與當鋼琴老師的小學同學曾老師一起到西來順嗑涮羊肉聊起這件篇文章,我問她的想法。

然後她分享一個音樂班學生的經驗,這個分享是用「也許我心腸比較壞開始的」。

一個音樂班的學生被安排了一堂課,課程內容是去聽交響樂團排練。帶這堂課的老師是個非常兇的老師,老師很擔心學生不知輕重的行為會攪亂排練現場,於是在去之前宣布一件事:不准在現場睡覺、不准發出聲音,不准滑手機,違者大扣分。

到了排練那一天,全班懾於老師淫威,沒有發出聲音,努力對抗睡魔(因為真的很想很想睡ZZZZZZZZ),最多只敢傳傳小紙條一切都為了不要被扣分。正當全班想盡辦法讓自己保持清醒時----坐在後排的老師睡著了,而且睡得非常沈。大家都當沒事人,這場排練觀摩於是安然落幕。

曾老師這個echo意圖很明顯,就是真相永遠只有一個,而我們可能並不知道。

這讓我聯想到不知道為什麼,這一兩年在國家音樂廳聽音樂會覺得現場充滿著一種害怕、膽怯的氛圍,好像覺得動輒得咎,如果做錯事會丟臉。以前國家音樂廳音樂會的氛圍是帶點無知、看熱鬧、劉姥姥逛大觀園的氣氛,與現在的害怕、膽怯截然不同;當然,咳嗽聲大量減少也讓我感覺非常吃驚,因為誰沒再音樂行進間咳過嗽?大小聲和長短而已。可是我們似乎視咳嗽為大忌。

坦白講,現在這種動輒得咎的氣氛更讓我覺得詭異,音樂會的現場氛圍呈現一種退縮感和距離感,怕得要死--我講話比較誇張--是要怎樣好好聽音樂呢?

台灣的古典音樂會聽眾,就算在過去,水準也不差--當然睡著的人數可能多了點。

咳嗽?絕對比不過倫敦的觀眾,只要樂聲一停,全場咳成一片,誇張到經常讓樂團樂手彼此相視苦笑;樂曲行進中也有人咳嗽,咳不停也大有人在。在Wigmore Hall一場獨奏會上,前五排中間有位女性就在中間咳成一團,咳不停,吃了喉糖也沒用,怎麼辦?她馬上站起來走出去咳嗽,免得影響到別人。有怎樣嗎?根本沒人理她。

有遇過拍照的嗎?俄羅斯男中音Dmitri Hvorostovsky到倫敦舉辦一場獨唱會,Hvorostovsky一頭銀髮,又高又帥,全場都是他的粉絲,俄羅斯人居多,他每唱完一首歌,就有人朝他拍照,一直拍到上半場結束,終於音樂廳派人在下半場開演前才提醒觀眾不要拍照,音樂家被干擾太大。

有遇過中間起來脫衣服的嗎?巴黎波里尼的獨奏會,那次曲目是蕭邦,某位仁兄在兩首蕭邦中間的小休息,直挺挺站起來脫大衣外套,全場看著他脫大衣;也有一場來自非洲的世界音樂歌手來表演,氣氛實在太歡樂,現場觀眾有人當眾吃起三明治的,就坐在我旁邊,在同樣的音樂廳;也有聽布魯克那在樂曲行進中間,大力推門衝出去的,門回彈發出巨響。鼓掌鼓錯的更是經常發生,甚麼人都有。

這有影響他們的音樂素養嗎?這有讓哪個天團不去倫敦、巴黎嗎?沒有。因為這些人發自內心熱愛音樂,他們知道他們來這裡做甚麼。鼓錯掌、聽不懂、睡著了、打呼了,下次記得別這樣;如果你在旁邊被干擾,適時提醒他,而不是私下暗幹他。

台灣觀眾唯一需要思考的,反而是最後的鼓掌這件事。

台灣觀眾喜歡凹音樂家加演一堆安可曲,我想已是全球知名,現在幾乎來台灣的樂團大概都會事先準備好暗盤,否則難以脫身--如果傑利畢達克在世,我想也很難不被凹。以前我覺得很尷尬,現在覺得還好,因為音樂家超愛,彷彿他們飽嚐世間冷暖,從沒被好好對待過一樣。但是我們好像對誰都一樣,無差別鼓掌:彈得好彈得差,鼓掌都一樣熱情;聽得懂聽不懂,鼓掌也都一樣熱情;除了像柏林愛樂這種太過有名的樂團會特別大聲之外,其餘我們一律是無差別鼓掌。

無差別鼓掌當然也沒怎樣,把每個音樂家搞得龍心大悅也沒壞處,但純屬個人卑微的感覺:無差別鼓掌跟音樂會中間的退縮和距離感完全是跳tone的兩碼事,這說明甚麼?說明我們把聽音樂會當成某種儀式和形式主義,是一種經營的、維持關係的、小心翼翼的心態,這樣能喜歡上音樂嗎?音樂會除了拎著凱莉包、穿上Armani西裝繞兩圈之外,還有甚麼其他的意義嗎?有多少人在離開音樂會之後,回到家還會想要聽古典音樂的?

甚麼時候我們把聽古典音樂不當成符號,而把音樂當音樂看待,體會音樂之於我的意義(沒有意義也沒關係,也不用勉強來聽),才能改變所謂的台灣古典音樂風景。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99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晨聽冬之旅
此分類上一篇:天團降臨五月天

Val
想起我自己的實際經驗。我女兒小時候對古典音樂很有興趣,甚至會和我坐下來看完一幕或整齣歌劇。大概四年級的時候剛好NSO製作了一場清唱的浦契尼,演出Turandot和La Boheme的第一幕。去聽音樂會之前我做了很多行前準備,包括了劇情講解,唱片導聆,以及最重要的部分,音樂會禮儀。我女兒在音樂廳裡的表現應該不輸文章中那些孩子,但自從那次以後,她拒絕再聽任何古典音樂或歌劇。

我所認為我給的「教育」,其實本質上可能是「訓練」。有些人吃這套,有些人不。
2016-06-01 23:17:54
orangebach
許久前,有一次逛到某位仁兄的部落格,他也是有意「培養」或如你所說的「訓練」女兒喜歡聽古典音樂,花了很久時間從自家CD裡面的音樂挑出他認為女兒該入門的曲子,全部放在一起,最妙的是檔名,檔名不寫作曲家、甚麼曲子,假設月光奏鳴曲,他可能寫成「一位叔叔看到一位像你一樣可愛的少女在月光下彈琴所寫的」,弄成MP3還是甚麼東西的,讓他女兒入門。

我不知道下場如何,希望他女兒如他所願地喜歡上古典音樂。
2016-06-03 07:14: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