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5-29 10:13:00 | 人氣1,0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雨天淺談李斯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雨下得真是大。

這麼大的雨勢,傾盆之後覆水難收,一如李斯特。

多數人不喜愛下雨天,一如多數古典音樂迷也不甚喜愛李斯特,理由不外乎炫技之外無可觀之處,似乎也成為某種既定印象。與蕭邦同時期,據說還是常窩在同個沙龍裡的樂興之友,同樣以鋼琴曲為主,同樣都很會彈鋼琴,但蕭邦的曲子受人喜愛流傳的程度遠遠超過李斯特。

李斯特的性格與蕭邦差異極大,蕭邦曾經對李斯特說:「群眾讓我備感威脅,他們熱切的氣息令我窒息,好奇的目光讓我手腳麻木,陌生的臉孔令我呀然,不過你天生就是開演奏會的,因為你就算無法令觀眾癡迷,至少也有力氣把他們嚇呆」。蕭邦這句話除了可看出兩人性格差異之外,文人相輕不只自古皆然,更是中外皆然。

我自己喜歡李斯特甚於蕭邦;蕭邦比較美,但李斯特熱情、人性化--儘管聽久令人心躁易累。聽李斯特,總是會被他對鋼琴炙熱到莽撞的渴望感動。他對鋼琴的企圖心,他用鋼琴呈現樂團的架式,展現人對器樂的夢想,並且付諸執行,簡言之,就是讓鋼琴已經不再是鋼琴。貝多芬九大交響曲改編之作,毀譽參半,但這種事做得出來就要對他鞠躬致敬了,史上沒幾個人有此等豪氣干雲。

事物的優點往往也是缺點,凡事皆然,李斯特的曲子也不例外。李斯特的優點自是華麗的技巧,瑰麗的音色,還來不及回神,下一波高潮又要來了,層層遞進,卷起千堆雪。然此同為他的缺點,李斯特的曲子只能由弱漸強,無法由強轉弱,每當曲勢開展出來後,通常收不回來,到非得收回來不可的時候,顯得非常chicken,就突然由強變弱,或者刻意來個短暫的轉折,一點不優雅、婉轉、從容,一如只能走在大路上的坦克車,開不進小巷子,致生無疾而終之感。

李斯特對演奏者是極大的考驗在於,他實在太難了。蕭邦也很難,但畢竟蕭邦總有讓人喘息之處,技巧處若捉襟見肘,至少還可拼個情感細膩、音色感人之屬;巴哈也很難,但對位對錯,老實說裝一下也就過了;普羅高菲夫、蕭斯塔高維契也很難,但沒有那麼忙,而且彈錯應該不太容易被發現。

李斯特的難度在於他讓演奏者實在太忙了,簡直是疲於奔命,你雙手交叉才彈完,馬上給你一大串八度十度音程,接著又快速的琶音,琶音完再一狗票很快的裝飾奏;在這過程中,還得想盡辦法做出氣勢,音色、節奏、流暢度缺一不可。能夠安全彈完已經阿彌陀佛,還要忙中有序、序中有從容、從容中有美感.....喂!白白都是在練琴,我何必要練一個這麼難、旋律又不太美,邊際效益那麼低的作曲家呢?練一首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大概練完貝多芬的月光+熱情+悲愴,恐怕還有剩。

不過聽李斯特倒是很簡單。我的標準是,基本面是至少聽起來不忙、不慌亂,聽演奏者的信心,接著再看兩大點:一為色彩豐富度,二為駕馭力。因為李斯特作曲的特性,音色的開展十分重要,以十二首超技來說,怎樣從第一個音在短短幾分鐘內延展出孔雀開屏,音色一定要如漸層般從單一原色開展成瑰麗的色譜,此為色彩豐富度;同樣因為李斯特的特性,演奏者必須比作曲家更有自信地面對樂譜,才能成功駕馭李斯特的曲子。後者似乎是種心理狀態,不過是可以聽出來的,有些李斯特聽來令人害怕,不知道甚麼時候會從鋼索上掉下來、粉身碎骨,這就駕馭力不足。

許多人推崇李希特的李斯特,關鍵便在於李希特對李斯特有超乎常人的駕馭力,這份駕馭力是心態上的絕對優勢勝於技巧掌握度,我們常可聽到李希特彈李斯特的時候犯錯,誤彈了甚麼音,可他從未因此而有片刻猶疑,總是一氣呵成;在他所彈奏部分超技練習曲中,甚至可聽到李希特的詮釋甚至比李斯特更急切與壓迫,的確會讓聽眾嚇呆。

我自己私心自喜阿勞的李斯特。我沒特別在意嫡傳非嫡傳這檔事,喜歡阿勞的李斯特的原因就是他彈得不難,阿勞把李斯特彈得優雅而從容。

(前幾天看了一些討論,有同好認為阿勞彈的超技甚至不如野田妹,百思不得其解之餘,謹送「放屁」二字!)

許多人,不管彈的人或聽的人,不自覺都把李斯特的重點放在怎樣執行樂譜這件事情,而忽略了rests and pauses,彈都來不及了,誰還跟你rests and pauses?然,阿勞的李斯特是一個在意rests and pauses的版本,在如此急促的上行音程中,他敢於多停留一下子,有時候甚至敢讓左右手在速度上有些不對稱,刻意讓一手慢於另一手,就是這不到一秒鐘的時間,產生更多的張力和難得的優雅,氣勢之外,更有氣度。

五月份BBC MUSIC的人物特寫,是今年高齡九十、李茲鋼琴大賽創辦人Fanny Waterman,文中提及他對音樂的想法時,他引許納貝爾為例,

"Many people can play notes as well as he played them, But what about his resats and pauses? Remember, sounds only begins after silence ends. The score i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我想同樣想法也適用於阿勞的李斯特。不是只聽執行出來的好壞,還有更多是體現在留白之中。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1,0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米其林三星的鋼琴奏鳴曲
此分類上一篇:Wigmore Hall的"On Sale Now"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