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3 08:32:50 | 人氣1,4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上篇文章一點補述晚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沒有特別要寫甚麼長篇大論,也算是記錄一下小小的心得。

以前有段時間非常喜歡貝多芬最後的六首鋼琴奏鳴曲,也就是二十八到三十二,幾乎就是把六首當成一整個團塊來聽,有感受可倒也不明顯,旋律聽來很貝多芬、有技巧、有旋律、有個人風格,甚至有哲思,這樣很棒。後來就從六首變到三首,三首到一首,最後慢慢失去了興趣,當然,那麼多好聽的,何必單戀六枝花呢?

那天因為一個甚麼緣故拿出顧爾德彈的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聽了一下,有時人的變化也真的可以讓自己摸不清楚頭腦,以及有點不認得自己,因為現在聽顧爾德的貝多芬一絲絲感受都沒有,甚至萌生出他的貝多芬如此平庸的直觀感受,但當初可是只認定顧爾德的貝多芬,尤其是第三十二號。

不過重點倒非顧爾德貝多芬如何,也非最近要來晚期復興,重點是因為最近對於早期作品的親近。貝多芬三十二號的兩個樂章、C小調的調性,幾乎重複著古典時期的結構傳統,當然旋律的內容已經完全脫離莫札特、海頓而開創自己的風格。然而突然發現(而且這麼久才發現)這樣的巧合,晚期的意義又多了一點,貝多芬又近了一點。晚期是無法單獨成為團塊而存在的。

個人毫無根據的推測,我輕而易舉便會產生貝多芬晚年在暗夜行路之後,對於那些舊日美好時光的緬懷與思索,因而回歸到古典、樸素又最熟悉的原點,思考很多事情。我覺得這樣的晚年理解,比當年那如同團塊一樣的發想,更是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到甚麼呢?

我看到作品如同作曲家生命切片一般緊緊繫在一起,不同時候的不同切面,看見不同人的生命情調。這情調或高或低、或強或弱、有掙扎有歡暢,當面對如此直率坦言但卻又如此沉默的密碼,再經由一個誠實的演奏家把故事說給你聽,人生真是難有幾回更感動的際遇了。更重要的是,這些由外物所觸發的感動,某些時刻竟然也會是自我問題的答題參考;對我自己來說,該是僅次於讀書思考和工作邊做邊學最重要的一個學習歷程。

曾經試圖把自己以音樂為師的經驗,傳達給周圍的朋友。或許我技術太遭,也可能未為對方設想,加上古典音樂實在太過沉默,我的諸多親友們難以感受到我同樣的感受,我從中得到的極大益處也難以分給它們,這是長久以來我很大的遺憾。經常不經意地想,當Y不如意的時候,如果能夠靜下來多聽聽布拉姆斯鋼琴三重奏(尤其現在的天氣),當P遭逢創作瓶頸的時候,也靜下來聽聽柴可夫斯基第五號交響曲,或許會得到比跟我講話更多的學習,也更快復原。當然,現在這兩片本人致贈的CD,不僅未產生期待中效果,反而可能在客廳某個角落裡墊起了桌腳。

最後以最近讀來最有情調的,也就是泡泡男無緣知道的,關於貝多芬洗SPA的小事情做一個結尾。

貝多芬在創作第七號交響曲的時候,已經全聾了,那時他人已經長年居住維也納。但是耳聾並不是讓貝多芬最感痛苦的事情,可能因為寫曲的緣故,長期遭逢壓力,他有嚴重的頭痛和胃痛,只要夏季頭痛發作,他就完全停機,以至於每到夏天,他就得避居維也納鄉間進行水療,也就是我們說的SPA,讓自己舒服一點,然後可以快點寫作。

貝多芬的習慣是,自己一個人走在深山森林裡,花長時間與大自然相處並思索作曲,當時照顧他的人便描述貝多芬是「完全活在自己的藝術裡,沒有任何世俗的熱情足以平息他內心的音樂」。在這樣的情境下,貝多芬創作出第七號交響曲,並且著手構思第九號。

第七號交響曲的愉悅之情與他的孤獨形成一個強烈對比,讓一百九十七年後、在倫敦搭地下鐵翻著節目單的我,彷彿從未聽過第七號一樣,重新聽了一回合。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1,43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music |
此分類下一篇:CD流浪記呂正惠十年前在中國時報副刊的文章
此分類上一篇:Early Beethove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