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29 23:22:38 | 人氣2,01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最物超所值的回應世界之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上星期我回台中省親,我媽跟我談起最近相當熱門的類股--電子書。

我跟她說,目前市場上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電子書是整個環保大趨勢裡的其中一個題材,只要大趨勢不變,電子書就會長長久久,所以是長線題材,現在漲很多、未來漲更多;另外一派認為電子書就是市場炒起來的題材,雖然有環保趨勢的想像空間,但是最多發酵一、兩年,熱潮一過、股票就跌。

我媽說她認同後者,「現在人連書都不看,你覺得他們會看電子書嗎?」

那一刻,我覺得我媽真夠睿智犀利。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古典音樂。當聽古典音樂的人越來越少,載具是甚麼,其實都無所謂;在購買清單裡,第一個就是刪掉classic,因為相較於流行音樂,我更不知道我買的這張唱片,是否能夠取悅我,又或者,到底我要花多少時間,我才能從這張唱片裡,感受到音樂的樂趣。如果風險這麼高,那同樣花三百元左右的代價,我為何不買一張周杰倫或陶喆?聽了當下得安慰、聽完KTV可以秀一下,最後燒幾張分送好友、還可贏得慷慨的美名?說著說著,撇見身旁CD,自己都覺得自己莫名其妙起來。

但是,聽古典音樂仍然是我們可以用來回應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原因之一是:這是一個物超所值的嗜好。

所謂「符合經濟效益」,我指的是「物超所值」,無論今天用金錢換取任何商品或勞務,商品或勞務的全部價值--包括有形無形、身心靈等等--,超過價格,稱為「物超所值」;尤其在經濟風暴之後,物超所值更重要。相較於其他音樂型態,古典音樂更物超所值主要表現在幾方面:(一)低價;(二)長效;(三)高附加價值。

台灣雖片源有限且二手交易清淡,但若同時考慮價與量,仍然是放眼世界最便宜的古典CD購買地。大約八到十年前,當時古典音樂CD量與種類都比現在多,小廠牌也少,唱片行進貨主要以五大廠系列為主,搭配不定期的新發片,雖然百家爭鳴,但問題在於很難入門。

舉例來說,當年最熱門的幾大系列如Philips雙CD套裝、DG的大花版和elequence、DECCA的日本版和國際中文版,後來EMI和RCA也跟進,唱片行經常洋洋灑灑一大排,單片價格約在250元以下,兩片裝價格約三百出頭,便宜、但怎麼買很傷腦筋;完全就是愛樂電台說的那句「難道靠幾句封面側標你就決定買了嗎?」的確是,基本上大家都是一路瞎貓碰上死耗子外加甲好道相報走過來的。

但反觀現在,入門CD很多元,要器樂入門有器樂、要指揮有指揮、要作曲家有作曲家、要演奏家有演奏家,而且包裝賞心悅目,你想從哪個角度切入都可以。如果選擇套裝CD一片平均只有一百多塊吧。如果是現在才開始聽古典音樂,我第一套會買那套十張PIANO,曲目、演奏家都不錯,一套才一千出頭;太便宜了。上回在倫敦看到一套一百多張的巴哈大全集附完整巴哈作品解說,才六十多磅、新台幣兩千多元,如果不是行李裝不下,真的會扛回來。我認為這樣的價格跟下載相比,相當有競爭力。

其次,長效。我相信每個古典音樂迷的架上,超過十年的唱片在所多有;甚至當初第一片CD,現在仍三不五時播放。我的第一片CD是福特萬格勒的貝多芬交響曲(之前錄音帶為主),五張一套EMI的mono,至今十五年;每年一月一日早晨聽一遍貝九幾乎已成為我的元旦升旗典禮。從成本角度來看,這套唱片當時五片八百元,十五年持續都有聽,平均一年一片只有不到十塊錢;如果音響有在講究,等於十塊錢請福特萬格勒在你家現場演出一場,你還不用鼓掌,連掌聲都準備好了(那是一個現場錄音),這樣還不夠物超所值?

從耐用角度來看,古典音樂是最難聽膩的音樂樣式。那天盧同學跟我說她很少買CD的原因是,流行音樂唱片她幾乎一會唱就不聽了,買了很浪費。如果按照她的邏輯,古典音樂因重複讓人厭煩的機率實在很低,因為光連聽熟一首曲子都要花上很長時間,你幾乎不可能會唱。更妙的是,就連聽的時間(早、中、晚)、聽的年紀不同,有時都會聽起來猶如不同曲子;就像蒙娜麗莎的眼神一般,古典音樂遷就你的心情,而非你的心情得遷就它。

再來,高附加價值。普遍說來,聽古典音樂是高門檻的興趣,所謂「高」,我會理解成為知識含量高,但也因為知識含量高,造就它的高附加價值。一張古典音樂CD的高附加價值和知識含量,最直接是體現在唱片內頁裡;如果能夠把每片CD的內頁都詳讀,我認為那是當下協助你理解樂曲並累積相關知識最快的方法,比事後在去上網、看書更有效率;更何況還可以練習讀英文,一舉數得。有些內頁評論寫得精采,好像讀優美的散文;有些內頁由演奏者自己撰寫(Starker和Feldsman都寫過),可以更清楚理解他怎麼詮釋;有些內頁是軼事,幽默風趣。

上周買了十四張的Roesel,一套不到一千四,錄音、演奏、詮釋甚至包裝全在水準之上,太便宜了;唯一美中不足就是沒有內頁說明。我後來補了張Roesel的流浪者幻想曲,有內頁說明,但稍嫌不足。相反的狀況是,多年前我買了一套Ella Firzgerald七十五大壽的套裝紀念CD,四張唱片之外有一大本紀念手冊,裡面有她許多照片和記錄,真是賺到了。我也認為這是聽CD比聽LP更有趣味之所在之一,當然有可能我搞錯了,現在的LP可能都有詳細的內頁說明也不一定。

總之,儘管下載盛行(連我偶爾都去VeryCD弄些東西來聽),儘管二手CD在台灣幾近於資源回收廠,儘管許多代理權都將一一旁落,種種環境因素都影響我們對於古典音樂的探索之路。加上,既有的「不切實際」、「自命清高」、「好有氣質喔」等酸腐味頗重的形容詞依舊縈繞不去,但是這些無法稍減以聆聽古典音樂作為當下一個最為物超所值的、回應世界的方式。

註:文中聽古典音樂以聽CD為主,暫時不考慮儲存格式的問題。所以提及的購買行為,客體是古典音樂CD。


台長: orangebach
人氣(2,01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On Classic |
此分類下一篇:前篇文章的一點說明

Mingus
很少人用音樂經濟學來看這個問題, 這篇文讓人省思。



內頁解說, 是唱片的一大精華, 尤其是冷門曲子的背景, 我買了新貨常等

不及就拆開包裝, 在電車上讀完。



每個元旦聽貝九, 是第九號, 還是九首全包? 這畫面實在太太熱血啦!



不過, 更佩服的是, 妳媽媽一針見血的那句話。我深深覺得, 會看報紙雜

誌的人都不多了, 遑論書....
2009-09-28 02:21:52
orangebach
不敢說甚麼音樂經濟學,我想試試看,如果聽古典音樂是解決問題的答案,那反

過來看,可以解決甚麼問題?很實際的角度。我們經常表達一些看法很憑感覺、

感受,雖然坦誠,但難免有時錯估彼此熟悉程度,造成溝通上的誤解誤讀或誤

會。如果能夠用些實際的方式切入古典音樂,展現很踏實的肌理脈絡,對我來

說,是有趣的,至少可以說服我自己。所以我自己還滿喜歡這一篇。(這樣好像

自我感覺太良好?)這會有一組文章吧,我是這樣計劃的。



只有聽九號。元旦聽貝九很熱血嗎?哈哈,我很喜歡那個版本,所以每次聽都很

感動,放很大聲很讚。你下次自己試試看。我可能腦筋比較呆版,我會在某些特

定時刻做某些事情,儀式一樣的意思,自己覺得還滿有意義的啊,完全被激勵。
2009-09-28 22:51:1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