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04 01:36:01| 人氣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由的美學】自由的儀式II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討論自然科學中的「自由」,這個概念其實有點怪怪的,我得先說,我並不同意「自由」的概念,可以在自然科學裡這樣用,上一篇文章這樣寫到,與其說是穿鑿附會,不如說是為了更清楚的呈現「自由」在社會科學中的發展。不過,說真的,我也不是第一個在自然科學中談自由的,這確實是個題目,也有人討論過,是科學哲學中的重要問題。只是,我還是不覺得在這脈絡下,用「自由」這樣的概念,是恰當的。

第二篇文章正在寫,只是這二天比較忙一些,就先擱一下。不過,倒可以先簡單說一下個有趣的事。仍然與自然科學的「自由」有關。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小羊對化學情有獨鐘,國中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的跟老師說,非台大化學系不唸……結果…)是由一個43歲的日本人,田中耕一拿到的,他是諾貝爾化學獎設獎以來,最年輕的得獎者。這位仁兄非常特別,他不在大學教書,而是在一個叫島津的公司,擔任最底層的主管,因為別說是博士學位,他連碩士學位都沒有。當今年諾貝爾獎審查委員會公佈了化學獎得主給了田中時,日本化學界並不認識這個人。獲獎當晚,記者擁到他的公司,等著下班的田中出來,他穿著灰色的夾克式工作服,靦腆的說:「對不起,我臨時找不到西裝穿。我是學電子出身,! 缺乏化學的常識,幸而能以全新的構想做研究。」

類似的故事,我也在一個有關電晶體的研究中聽過。總是一個缺乏對那領域有所了解的門外漢,誤打誤撞而有了什麼驚人的突破。

不過,這並不是我要談的主題,或至少說,不是我要討論的唯一重點。如果將有關「自然科學的自由」,只停留在「門外漢的誤打誤撞」,將科學的成就,放在一些不經意的隨便上,那不只是不負責任的亂鼓勵別人去送死,終究這種在知識海洋中的旅程,能有這樣「誤打誤撞」的機率太低了。而且,我要說的是,這還不是「誤打誤撞」,而是一種時空匯集下的「頓悟」。

我想可以將背景再交待的清楚一些,再談一下一些科學發現的歷史。

背景一:
田中於一九八七年開發成功「軟性雷射脫離法」,利用雷射照射蛋白質分子使其自由飛行,再由分子的動向來測定質量,這種對巨分子的質譜分析法,與另外二位化學獎得獎者的「核磁共振光譜分析法」與「高壓電子噴灑離子化方法」,成為主要分析基因定序的三種方法,不只在生化科技方面有重大的突破,也對像是新藥的開發及一些癌症的診斷,開啟了革命性的大門。

背景二:
這一次田中獲獎,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原因不只是因為田中的學術背景不夠權威性,同時更重要的是,就在田中的研究發表後二個月,德國著名化學家米夏埃爾﹒卡拉斯和弗倫茨﹒希倫坎普類似的方法也發表了,而且因為這二位法蘭克福大學的化學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生物大分子結構的研究,他們的方法,被認為更有效,同時在其後不斷有新成果問世。他們的方法經過不斷的測試,在質譜測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並在1997年就獲得了美國質譜測定研究學會頒發的多項世界權威性獎勵。

不過,諾貝爾獎的目的,並不在於頒給「權威人士」,而在於「重大的創新」。誰先出線,就是誰拿到。但,舉了這二個背景,有解釋的是,科學發現的結構,有二個條件,第一:是當時的社會需要,對於基因定序成為生化醫學的核心問題,使得對蛋白質等巨分子結構的測量,就成了重要的問題,三種主要的方法,在80年未同時出現,並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可以說,科學發現太早或太晚,都是沒有意義的,發現是一回事,但被社會「看到」、「認同」是另一回事,如果在科學史上珈俐略的地動說之所以有其地位,是珈俐略出現的時間已經是一個理性的時代,就算教會不接受他的看法,但科學革命的風潮卻也漸漸認同珈俐略的看法。會不會,有人,曾經比珈氏更早提出地動說,然後,別說不被人注意到,就是自已都覺得這樣的角度實在「好笑」,而自已就先放棄了呢?

第二,就是同樣類似的方法,實際上,也都是在特定的學圈中慢慢在形成。微積分幾乎在同一個時間,由英國的牛頓與荷蘭的萊布尼茲發展出來,只是因為牛頓自已是皇家學院的成員,而得到了微積分的正統;另外,電話的發明家貝爾,實際上只不過是因為他早了幾分鐘,較另一個完全不認識的美國人註冊而取得了正當性……歷史上沒有資料證明這不同的發明人或團隊之間,彼此有什麼連絡,而產生了研究成果上的相似(我記得在有關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當時就在美歐幾個團隊之間有所競爭)。但使得他們之間有連絡的,不只是一種「時代精神」,或是「典範危機下的社會共同焦慮」,而是一種更具體的實驗室之間的規則所致,使得他們在有意無意之間,使用了類似的方法(相關的討論請見Pierre Lascoumes的 <>)。

社會需要與實驗室的規則,也就是科學發現的結構。而一種發現的自由與能力,則是在這些結構的限制,但也是指導之下,呈現出來。這遠不是「誤大誤撞」,而是我要說的,「時空匯聚下的頓悟」。頓悟,要有一些相對客觀的規則,與時代的困思與需要,但更重要的,是當事人的專注與努力。找對了方向,用力走下去,才能突破結構的限制,或者也可以說,才能得到結構的指引,看到智識的光輝,找到一片新的自由的國度。

自由,從來都不是不勞而獲,更不是什麼都沒有,就可以得到。

****
很長的一段時間,社會科學裡有一股勢力,想要向自然科學學步,這種勢力從心理學、經濟學,逐漸地向其它領域漫延。如果說自然科學裡,已經有了種對「自由」的理解,那麼,這一支效顰的社會科學又將會怎樣改變呢?

當然,什麼是自然科學裡的「自由」,我想上一篇文章還沒有解釋清楚,這一篇也沒有好好說個明白,就下一篇好了。屆時,說明白了,我們也就有更大的自由,去好好嘲笑那些像是學舌鸚鵡,只會不斷重複「市場法則」的經濟學家了。

註:附圖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台長: 寄居蟹
人氣(9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