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21 00:36:37| 人氣6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歐洲異鄉的台灣製作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歐洲異鄉的台灣製作人

長期以來,台灣的音樂經常是處在一個「被侵略」的狀況,市場主流受外國影響自不待言,連非主流音樂,也是充斥著外國勢力,所謂「本土觀點」、「台灣品味」,僅有水晶、大大樹、角頭、十月等等少數獨立廠牌做出了一些成績,但是,他們的努力,也一直是被嚴重忽略的。

在這幾個嘗試著建立自己音樂品味的廠牌,十月旗下的November,走的,是一條相當奇特的路。

首先,他們只有一個製作人,王曙芳。對台灣愛樂者來說,王曙芳應該不是個陌生的名字,早在七、八年前發表評論散文集「音樂河」以前,王曙芳就是聲名響亮的評論人,發表的旅行筆記、音樂評論、短篇故事散見於各大重要媒體。她曾經參與當年蓬勃發展的劇場運動,也曾到紐約攻讀戲劇評論。但是對音樂的熱情,將王曙芳帶到了倫敦,她在這裡研讀藝術評論,以論文「歐洲爵士樂在二次大戰之後的演進」完成碩士學位。一九九八年開始,擔任由台灣十月影視出資,位於倫敦的「November」唱片的專屬製作人,

地理位置,是他們另一個奇特之處。是的,這一家嘗試建立自己音樂品味的台灣唱片公司位於歐洲的倫敦,到目前為止,錄製的作品,也都是以歐洲樂手為主。

王曙芳在歐洲,以不到一年的時間,錄製了五張風格各異的音樂專輯,從融合維也納民樂與爵士傳統的馬斯納格Max Nagl五重奏,到有匈牙利新音樂思潮教父之稱的George Szbados的個人鋼琴獨奏,匈牙利新生代樂團Del Alfoldi Saxophone Ensemble(南方平原薩克斯風合奏團)等等歐洲極具特色的音樂家。接下來將觸角伸展到美國,發行一張Theremin(不以肢體接觸演奏,以雙手在電流磁場中凌空移動來控制音量和音高的罕見電子樂器)的即興錄音。

如果按照十月新聞稿的說法,以台灣的觀點,來構築國際樂壇上的一流品牌,十月集團與王曙芳的遠大志向,應該是非常值得國內的愛樂者讚賞。王曙芳音樂上的品味傑出,耳力與視野俱高,這沒有問題,然而,November幾年來的十多張錄音作品,所呈現的,究竟是王曙芳個人的品味,還是他們公司原本理想中的「台灣觀點」?

我自己非常喜歡November的幾張作品,薩巴多許(George Szbados)絕對是世界級的即興音樂家,馬斯納格更是近年來少數既有趣又有創意的爵士薩克斯風手,但是,每次聽到他們在November發行的錄音,就讓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悲。

喜的是王曙芳的想像力和創意確實為她所製作的唱片帶來新意,音樂上呈現出來的東西,和這些歐洲樂手自行發展出來的音樂有相當的不同。悲的是,這些人畢竟是外國樂手,他們的音樂和文化傳統,和本地聽眾有相當的距離。

想想99年馬斯納格來台的情況吧!如果你注意到那次音樂會,甚至親臨藝術學院現場,你會知道那是一場非常成功的演出,現場聽眾的反應極為熱烈。可是,樂評人,也是台北愛樂電台的主持人黎時潮為那次演出寫了篇一千字上下的短評,加上了七個註解!

沒錯,黎時潮必須解釋前衛爵士風潮裡重要的樂手、解釋馬斯納格的音樂傳承、解釋自由即興的歷史轉變等等等等,才可能讓讀者瞭解當時的音樂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這些註釋,這一篇中文評論,翻譯成德文、奧地利文也許能夠讓歐洲讀者心領神會,在華文世界裡原文照刊卻是黑話連篇,簡直是生人勿近的天書。

也許你會說:「音樂無國界」,但是,這些傑出的歐美樂手,在他們的母國,總會受到其他廠牌的注意,說句實話,有沒有November的提攜,差別不大。但是看看台灣,多少有潛力的新銳,多少困頓一生的老樂手,多少埋沒在生活壓力下的音樂家,他們有極具創意的音樂,深厚的文化基礎,少的就是好製作人、傑出的製作概念和品牌的支持。我認為,這才是November該做的事。

把話講白一點,這其實也不是純粹理想,從市場觀點來看,資源相對薄弱的November,在歐洲發行歐美樂手的錄音作品,儘管風評絕佳,但是從通路、媒體、行銷各方面來看,完全無法和ECM、Winter&Winter、Enja這些著名的獨立廠牌競爭,更不用提主流唱片公司了。但是,如果製作台灣的音樂,甚至亞洲、中國音樂,以November以往呈現出來的製作水準與概念,絕對大有可為。 事實上,玖玖文化在台灣經銷的本地鋼琴手吳書齊現場獨奏作品《存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存在》是吳書齊自己以簡陋設備錄製的音樂會現場,錄音效果不佳,卻在完全即興的音樂結構中呈現出吳書齊的創意與個性。如果《存在》的錄音製作由王曙芳操刀,如果吳書齊或者其他台灣爵士樂手,能夠和馬斯納格、薩巴多許這些音樂家有機會合作同台,很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台灣品牌在歐洲銷售一個「台灣樂手」,絕對比推動歐美樂手來的有「正當性」。甚至,市場商機也會更好。

November派遣王曙芳遠征英國,我相信除了錄製歐洲、美國樂手的音樂之外,更應該作,也更容易作的,是扮演一個橋樑的角色,很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都還只是單向的輸入,只聽到王曙芳引介歐美樂手作品進入台灣,還沒有看到其他的可能性,既沒有錄製本地樂手作品,也沒有整合本地音樂家與國外樂手合作,玖玖文化曾經提過要錄製本土音樂家的作品,到目前仍然沒有任何消息,只能說,希望他們公司「建立自己的音樂品味」的初衷沒有改變,能夠將製作重心轉回台灣,為聽眾帶來高品質的台灣音樂。

王曙芳,回來吧!


台長: 蘇重
人氣(67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