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日益嚴峻的大環境變數,領導人若無法即時改革,順勢變革,終將遭到淘汰的命運」、「一位領導人必須對未來提出長程的前瞻願景」,這兩段話,是一九九八年四月,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替組織變革專家、哈佛教授科特(Kotter)的新書「領導人的變革法則(Leading Change)」中譯本所寫的序。
但說一番道理,在有這麼多才華橫溢的撰稿小組幕僚幫助下,是很容易的事;真要做出一番道理來,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就在阿扁講出這番大道理的一個月前,一九九八年的二月二十五日,金大中就任朝鮮半島的南韓總統,在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的重創下,不管是為了自欺欺人,還是自我勉勵,或是為了自娛娛人,在國家尊嚴重傷之下,金大中根本無暇講一番大道理,他祇能努力「做實事」,需要的是有策略、能執行的幕僚,無暇理會撰稿筆膽的咬文嚼字。
當時的台灣,卻正沾沾自喜在金融風暴毫髮無傷,當時的陳水扁挾著「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氣魄,在台北市政上睥睨群雄,享有快八成的滿意度;馬英九都還在宣稱他的「兩百次」不參選的承諾,遲遲不願出馬挑戰阿扁。但幾年過去了,不論陳水扁和馬英九都還困在各自陣營的積弊中,執政流弊百出,在野監督無能,整個台灣受制於意識型態、統獨紛爭的糾葛中,更像一個被綑綁的巨人,總是伸展不開。
但當年那個受盡屈辱的南韓,在金大中開創出南韓的「陽光政策」下,南韓舉國上以「大國思考」的格局,為洗刷屈辱而奮鬥,才幾年光景,不但改變了東北亞的國際格局,在穩定而積極的作為下,南韓經濟連幾翻,甚至連文化創意產業,都形成了亞太各國難以抵擋的「韓流」。
常言道,氣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從台灣看南韓,更能體會到一個國家的強盛,自信、企圖心、競爭優勢其實都是結果,最重要是格局和思考力:想成為大國,必先要有大格局,大戰略,開闊的氣度,堅定的方向,不隨波逐流,甚至有時要知其不可而為之。
南韓的故事,對台灣來說,正是一個最好的激勵故事。
發展大企業 隱藏營運高度風險
九月七日,南韓股市Kospi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南韓股民眾雀躍不已,有人感動落淚,有人為三星電子(Samsung)、樂金(LG)昂首走出去,交出漂亮獲利成績單感到無比的驕傲,南韓股市創新高,不祇是表面上財富增加,更多的是找回身為韓國人的自尊和光榮。
很難想像,一九九七年還處於亞洲金融風暴中心,生死未卜的南韓,重返國際舞台,有如脫胎換骨般,雄赳赳、氣昂昂告知世人,我已再起。長期關注台灣經濟發展的中央大學台灣經研所主任朱雲鵬,感受特別深刻。他認為南韓傾全國之力發展大企業,台灣靠中小企業單打獨鬥,原本各有所長。亞洲金融風暴期間,以大企業交叉持股構成的南韓首當其衝,旗下子公司出事,火苗延燒至母體,終成大禍,集團大企業隱藏營運高風險,浮上檯面,全國陷入風聲鶴唳。
和台灣這幾年產業轉型頻生危機一樣,南韓的問題會爆發,其實同樣是因南韓的經濟危機早已長久隱藏在其扭曲的經濟結構中,早在朴正熙政府時代開始,為快速的經濟成長,南韓選擇了以重工業中心、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政策。南韓政府並以控制金融機構,以減稅及優惠的銀行信用貸款,要求大企業配合政府的重工業發展政策,南韓政府又大舉對外舉債,讓大企業有充裕的資金能夠全力發展。南韓在這種國家控制,政府與企業聯盟下,創造了經濟奇蹟,但是在這樣失衡的經濟體制下,導致企業的自籌資金偏低,很容易受到國際經濟不景氣的影響,一碰到國際經濟的不景氣,就造成企業財務結構的惡化以及大量的政府收支赤字,形成經濟危機。
金大中上任 糾正扭曲經濟結構
一九九零年開始全球性經濟不景氣,加上來自東南亞和大陸市場的競爭,南韓的設備投資過剩,南韓國內又勞資糾紛而生產成本劇增,使得南韓企業獲利能力大為減弱,最後大企業相繼破產倒閉,金融機構呆賬暴增,國際債信不佳,影響南韓金融機構與企業在海外籌措資金遭遇困難的一連串的骨牌效應。
在南韓經濟受重創時上任的金大中政府,其首要任務就是糾正扭曲的經濟結構,提振破敗的南韓經濟。為此,金大中政府除了在失衡的經濟結構上開刀,重建健全的經濟體系之外,也須要加速開放引進海外資本。而為了吸引海外資金,須要安定的投資環境,即是韓半島情勢的安定。因此必須努力與北韓以對話、協商方式解決問題。
這是一次髒亂大掃除,南韓政府遇事向前,不再遮掩,讓藏污納垢的企業倒閉,甚至將沒有競爭力重複投資的企業強制合併,比方LG和現代集團的DRAM部門就被強制合併成一家新公司Hynix,透過接近變法自強的激烈手段,缺乏競爭力企業所占據的資源得以釋放,除舊得以布新,產生經濟學家熊彼得所謂創造性破壞,得到大破大立的效果。
瑞銀證券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南韓籍的浦永灝認為,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南韓幸運地擁有金大中大統領。這位註定名流青史從事反對運動二十餘載後來終於如願成為國家領導人。
走大國格局 提出政經分離原則
更重要的是,國內專研國際政治與國際關係的教授,如張亞中、李明泰等都提出,南韓雖然和台灣一樣,搭上第三波民主化的浪潮,但國內政局仍需民主鞏固與深化,朝野惡鬥嚴重、政黨對立紛爭不遜於台灣,但南韓的國家領導人在戰略格局上,對於國家發展的戰略選擇都不動搖,朝野各政黨也對大國格局一致支持,剛出訪南韓回國的立委李永萍特別指出,她在南韓訪問了許多南韓學者,這些南韓學者特別指出,南韓的憲法規定,南韓總統祇能當一任,因此對於在任何一位南韓的領導人而言,他的使命很清楚,就是祇能在一任任期中,堅定地選擇歷史定位,不必 也不能為下一次選舉引導扭曲的施政方向,頂多就是有些政客因此會海撈致富,操守有虧,但不會讓國家成了失舵的漂舟。
在此思考下,金大中提出了陽光政策的「政經分離原則」,金大中政府將南北韓的政治談判與南北韓的經濟交流合作分開,進行處理南北韓經濟合作依據經濟原理,尊重企業的自由判斷。為鼓勵民間企業參與南北韓經濟合作,南韓政府在一九九八年四月三十日,金大中甫上任才兩個月,就頒布「南北韓經濟合作擴大措施」,以擴大企業人士的北韓訪問,簡化經濟合作程序,並廢除了南韓企業對北韓投資上限。
這過程中,金大中不裡會兩韓對立和緊張的政治選票利益計算,南韓和台灣一樣,朝野政黨多次利用南北韓矛盾,醜化對方,以「愛韓國」之名,進行選票動員,金大中就曾是受害者,被朴正熙政權迫害過。
但迎向陽光的過程中,在金大中政府上任初期,其實也有過有北韓潛水艇的侵犯、北韓對南韓的政權否定宣傳煽動、西海交戰等事情發生,但南北韓間的經濟交流合作仍舊進行。這是金大中多次在國會指出,即使北韓發動軍事上或政治上不友善行為,經濟交流合作還是依據市場經濟原則,企業自由判斷下進行。
扶植新產業 發展三位一體策略
和台灣很大的不同的是,台灣政府一直擔心「去政府化」,結果造成了偷跑橫行的「無政府化」。但金大中則是強調南韓與北韓接觸的管道不應限於政府,政府應出面積極鼓勵民間團體與北韓交流合作,以建立與北韓接觸之多種管道,增加南北韓關係上的彈性空間。
迎向陽光下,金大中替南韓營造了安全與穩定的投資環境,外資投資信心大增,有了資金,金大中政府在資源日豐的鼓舞下,放手開始了內部改革。
在內部的改革上,南韓的智囊團告訴金大中知可戰與不可戰者勝。畢竟當台灣IT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已成氣候,擁有台積電(晶圓代工)、聯發科(光碟機播放IC)、華碩(主機板)、鴻海(PC組裝)、廣達(筆記型電腦)等各領域世界第一強棒,南韓要在高科技產業有重大突破,要用奇兵,不能在台灣勢力範圍硬碰硬。南韓政府要引導被釋放的人力、資金,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重點突破台灣罩門,才有機會在新市場稱王。
雖然同被日本殖民過,南韓並沒有「日本皇民」的歷史情結,而是繼續「追擊死敵」,以打敗日本為職志,在資本密集特性的光電面板、精密機械和記憶體IC,持續重金投資。在扶植新產業方面,金大中政府鎖定發展南韓文化(電視、電影、線上遊戲)和通訊(手機、寬頻)產業,軟、硬兼施,配合正挑戰日商夏普(SHARP)世界霸權面板業,組成了文化、通訊和光電面板業三位一體發展策略。
從台灣對南韓貿易赤字,逐年攀升,最能感受到九七年後南韓向上提升力量。根據國貿局統計,對日貿易長期以來都是台灣最大赤字負擔,日本進口的機械和關鍵零件,長驅直入台灣,以一九九六年為例,對日赤字為一百三十八億美元,同時台灣對南韓也開始有明顯貿易赤字,金額約一五億美元;去年對日赤字達突破三百億美元,對韓赤字突破六十億美元,南韓成為台灣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逆差來源。
台北影業公司董事長胡青中指出,在南韓政府的刻意扶持下,南韓國片和美國好萊塢勢力相抗衡,奠定了培養基礎,成為文化產業人才大本營,後來居上引領亞洲風騷的南韓電視劇,人才大都是從電影業轉戰而來。當韓劇和電影站穩腳跟後,火苗還延燒至線上遊戲、動畫、漫畫等產業,最後像韓國偶像金喜善、李英愛和裴勇俊等人,自然成為韓國手機、消費電子產品的最佳代言人,三個重點產業,彼此提攜,相互激盪,由點連成線,由線擴成面,最後形成三度空間立體力量,對台灣產業造成以卵擊石、以柔克剛的效果。
被動轉主動 超越老牌工業國家
南韓是充滿企圖心的國家,不喜歡受人擺布,決定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產業上的作為是要求財團成為一流企業,化被動為主動,成為遊戲規則發號施令者。至於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微笑曲線兩端擁有品牌、控制通路,還是進行設計,負責研發的企業雖屬於二流,但還能靠獨門工夫,過得不錯;淪為三流企業則祇能專心製造,賺苦力錢。
全世界最賺錢的軟、硬體公司,都是美國跨國企業,分別是微軟、英特爾,各自掌控個人電腦的大腦和心臟;不管景氣好壞,英特爾做一百元生意,淨賺超過五十元,至於微軟同樣營收,則淨賺超過八十元,是地球上獲利率最高的企業;兩家企業主控產業遊戲規則,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任意修改遊戲規則,讓對手疲於奔命,也為自己創造出接近壟斷者的高利潤率。
也因為如此,中國政府才會千方百計,想利用龐大市場自訂中國市場的產品規格,中國官方清一色採取微軟死敵Linux系統,其來有自。南韓則是在第三代行動電話(CDMA手機)掌控規格;面板技術和規格,南韓也取得絕對優勢,台灣面板廠,都每年都必須支付出可觀權利金;此外,台灣過去十年雷聲大、雨點小的生化科技,南韓在幹細胞和複製技術,也執世界牛耳,也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將對物流、零售業未來產生革命影響的的射頻(RF)技術,南韓也是主要規格制定者。
無法制定規格,獨吞產業利潤,祇好退求其次追求品牌、通路或是擁有設計能力。有品牌產品就能與眾不同,就有本錢對抗價格競爭。現代汽車、三星電子和LG,都是世界品牌,台灣祇有經營多年的Acer和巨大(Giant),勉強搬得上檯面。幾乎所有台灣企業都是守著製造利潤,隨著科技產品成熟,一流和二流企業來砍製造利潤時,為求生存,做苦力製造業祇能崇尚暴力,彼此互噬,最後祇有像暴龍般的鴻海,或是工藝技術能量超凡的華碩,才能倖免於難。
南韓已非昔日吳下阿蒙,年產值六千五百億美元國民所得,已擠進世界前十強,甚至超越義大利等老牌工業國家 。
向美國說No 勇於堅持自己立場
金大中種樹,盧武鉉乘涼。國力膨脹後,充滿自信的南韓,經濟要自立,政治也要走自己的路。除了因二次大戰占領、慰安婦舊恨、和獨島油源新仇,和日本強勢對幹外,也敢開始堅持自己立場,公開對美國說No。
比方今年六月盧武鉉說:未來駐韓美軍未得到韓國政府同意,不能捲入東北亞各國間的爭端,和日美防衛綱領不同,一旦台灣海峽有戰事,日本自動依附美軍聯合行動,但南韓不想捲入這種行動中,南韓要開始追求自己的國家利益。
南韓政府和企業,力爭上游,不同於伊拉克或是古巴浮誇自大,走過一九九七年死亡幽谷,一刀一槍開創的生死路,成為國際間無法讓人輕視國家。六月盧武鉉訪美,與布希會談後舉行了記者會,即使布希強調「一個聲音」及「共同目標」五次之多,但盧武鉉卻頗冷淡,南韓已打定主意,走自己的路,冷戰時代,南韓在朝鮮半島安全問題上必須聽從美國指揮;但從亞洲金融風暴中浴火重生的南韓,自信踏著堅定腳步,主張朝鮮半島理應尋求和解與和平,才符合南韓國家利益。
相對地,台灣產業無法自主,祇能受制於規格制定,或是控制品牌、通路的國際大廠,代工價格一再被砍,利潤率壓縮至薄如刀刃;國家安全無法自主,祇能將替美商做苦力賺來的辛苦錢,用花大錢放煙火軍購方式,再還給美國,看到美國自動矮一截,其中不敢討論折扣、也沒有談判空間。
剛考察文化產業,從南韓回國的立委李永萍指出,當初加入WTO時,台灣政府防守底線全面棄守,不敢像法國、南韓,引用農業和文化例外條款保護自己,規定戲院全年超過一百五十天都要放映國片,否則不給執照,民眾看國片還可抵所得稅,所以南韓現國片還有六五%市占率,好萊塢影片勢力祇能認清事實;相對地,台灣國片市占率現在不到三%,一點都不讓人驚訝。
美國正在構築對中國的圍堵圈子,要求韓國也參加,受訪的人,不分領域都說:「韓國果真這樣做,經濟首先就會受到打擊。」事實上韓國對外貿易賺順差八○%來自中國大陸,韓國圍堵中國,就是砸腳。
而中國,也是台灣最大貿易順差國,台灣卻似乎祇會砸自己的腳,台灣人民祇能在夜幕低垂中,羡慕南韓能夠有金大中,雖然都是在野黨出身,同樣在舊勢力反撲中辛苦執政,但他卻有不一樣的氣度與格局,能替南韓帶出了全新的高度與結局。
【新新聞周報第967期】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