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3-21 22:44:29 | 人氣2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事略(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灣一代高僧*廣欽老和尚*





廣欽老和尚的「念佛三昧」

雲林

 

九年前,朱博士有個美國好萊塢的朋友金博士(Doctor King),到台灣來請教南老師有關佛法方面的問題。這位金博士年紀輕輕,卅來歲,基督教家庭出身,學的是音樂,對佛法特別有興趣,鈴木大拙等各家的禪學著作、大般若經、及若干小乘英譯佛典都曾涉獵,並有在錫蘭斯里蘭卡某處習定一年多的經驗,是一個受現代高等教育的西方佛教青年。

 

他在台期間也隨眾聽南老師講課,由朱博士當場傳譯,由於語言的隔閡,對於所講內容的吸收頗感吃力。後來他要求朱博士有空帶他去參訪台灣地區的有道之士,朱博士當時很忙,抽不了身,便找上了我,要我帶著這位到處尋師訪道的老外,到外面去走走玩玩。我說我也不曉得那個是有道之士,幫不上忙啊!後來經不了再三的請託,推辭不掉,只好勉強應命。

 

我說,那看誰呢?朱博士說隨便,再問金博士的意見,他說他喜歡修禪的和尚,在家出家二者都想見識見識。這下我可傻了眼,誰又知道誰會禪呢?我問他:「你在西方基督教家庭長大,怎麼也喜歡搞這一套啊?」他笑笑說:「我不知道,大概前生我喜歡玩這個吧!」我說:「你們美國人也講前生?」他理直氣壯地答道:「怎麼不講啊!」

 

大家就這樣聊了聊,彼此有了認識。隔天,本來我想帶他去拜謁印順老法師,但以在嘉義太遠而作罷,最後乃決定先去找在武昌街擺書攤的詩人周夢蝶,再上土城承天寺參訪廣欽老和尚。結果金博士與詩人見面後,可說對機也可說不對機,彼此並沒有什麼話講,三人站在人潮川流不息的明星咖啡店前廊下,默然以對,不到半小時,便告辭走了。

 

金博士與我轉搭公路局車往土城,下車後,改僱計程車上山,原先講好他出計程車費,我說我也坐了,我出一半吧!他說,那剛才公路局的車費他也要出一份。

 

上了山,到了大殿,看見老和尚坐在殿中一處的蓮花墊上,我有一個老習慣,看了和尚喜歡拜,走到老和尚座前,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想不到這個年輕的老外也緊跟著我趴地一聲拜了下去,老和尚只是坐在那兒,不作一聲。

 

後來老和尚移到窗邊的舊藤椅上去坐,我們跟了過去,他周圍的幾個尼師也圍攏過來,準備要當翻譯,我說我的閩南語還馬馬虎虎懂得一點,我來翻譯好了,省得多費一道翻譯手續。

 

我首先跟老和尚簡單介紹了金博士的背景情況,說他這一回專程到台灣來參學佛法,我特別帶他來,師父您老人家給他開示。

 

老和尚聽完話便問金博士:「你幾歲?」

 

我以最快的速度作傳譯,「卅五歲。」金博士答。

 

老和尚又問:「你有什麼問題?」

 

「沒有什麼問題,我只是來看看。」

 

老和尚再問:「佛法中你喜歡什麼呢?」

 

「禪宗。」金博士答。

 

老和尚說:「淨土也很好嘛!淨土也是禪。」

 

停了一會兒,大家沒講話,旁邊的尼師端來幾杯茶,我跟金博士各接過一杯飲用。

 

這時老和尚抓到了題目,又問:「你手中拿著什麼東西?」

 

「茶。」

 

老和尚接著要金博士不要猶豫,馬上回答他能喝茶的是什麼?

 

金博士如法答:「渴啊!」

 

我回稟老和尚說:「口乾啦!」

 

「不對!不對!」老和尚當頭不客氣地猛下一棒,弄得金博士很不好意思,回不了話。大家想想能喝的怎麼會是「渴」呢?

 

老和尚看金博士不講話,便安慰他說:「普通到我這兒來,我都讓人念阿彌陀佛,什麼也不談。這次你來以前,我莫知你來,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那裡去,現在你喝茶,我便問你喝茶。能喝茶的並不是渴,渴只是一種現象。」

 

說完,老和尚又將同樣的話重覆了一遍,並說:「我聽雲居士說,你在錫蘭下過功夫,我現在只是跟你開開玩笑而已。」

 

停了一下,金博士開了口,問說:他曾看佛學書籍中提到有個「念佛三昧」,到底有沒有這回事?老和尚是否得過這種境界?

 

老和尚這下又說:「你來以前,我莫知你來,你走了,我也莫知你到那裡去,現在你問我問題,我憑我的記憶回答你。我在五十幾年前,有一次情況我認為是念佛三昧,你以為怎樣我不曉得。」

 

金博士一聽,精神來了,說他喜歡聽。我趕快從旁翻譯道:「他請師父開示啦!」

 

老和尚說:「五十幾年前,我在福州鼓山時,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我那麼一頓。......」

 

老和尚的話我逐句翻來,到了「那麼一頓」這裡,我頭大了,勉強譯成「Once suddenly a stop」。老和尚馬上對著我說:「你不要翻錯啊!不是『停止』哦。」這時金博士看了老和尚「那麼一頓」的身勢與手勢,表示他懂得老和尚的意思,而我也覺得我的翻譯有誤,慚愧莫名。

 

老和尚接著表示,當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先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老和尚講到此處,邊作緩緩盤旋手勢,同時念佛,聲音深沉而渾厚。他說當時沒有什麼寺廟建築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覺,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由下至上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盡是彌陀聖號。

 

我問老和尚:「此時師父行不行香?」

 

老和尚說,那時他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那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南無阿彌陀佛佛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有三個月之久。

 

老和尚笑著說:「那真的很爽快!不過這只是我記憶中的體會,是不是念佛三昧,我給你作個參考,我覺得是個念佛三昧,你認為是不是那是你的事情了。」

 

老和尚這麼不見外地坦誠相見,以個人實際的修持經驗為來者解惑,金博士聽了似乎大感受用,法喜充滿,高興得不得了。

 

這時圍侍在旁邊的尼師們怕老和尚累了,一直要他休息,我想這回上山已有收穫,沒有白跑,便起身告退,沒想到我沒拜,這位獲嘗法味的老外又趴地對老和尚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我們出了殿外,由於時間還早,便在周圍的欄杆邊徘徊了一下,欣賞承天寺的翠綠山景。我告訴金博士說,對面有個日月洞,聽說老和尚早前剛來台灣時,曾在洞裡閉關,他可以從大殿這邊一躍飛到那邊,不知是真是假。我們兩人正這麼閒扯時,不經意一回頭,老和尚竟跟在後面走了過來。

 

我趕快叫說:「師父,您怎麼跑出來了!」

 

老和尚一臉笑得好開心說:「玩玩,玩舛嘛!」

 

那時老和尚已很少出門,我看到幾個尼師站在大殿門口,很關切地望著這邊,想是怕老和尚走遠了,又有老和尚的吩咐,不便過來。

 

我一時興來,便提起老和尚有關他飛越兩山間的傳聞。

 

老和尚答說:「莫啦!莫啦!不要亂講。」

 

我又轉頭告訴金博士:「你今天的緣很好,老和尚平時很少出來。」又跟老和尚說:「我看師父是中意他。」

 

老和尚笑著說:「莫啦!莫啦!跟你們玩玩,玩玩。」

 

大家如此站在一起,不再講話,我告訴金博士,這時正好一起念佛,便自個念了起來,金博士沒念,老和尚在旁邊看看我,又看看他,大約有三分鐘的樣子,我看也差不多了,便再跟老和尚告辭,老和尚又送了我們幾步路,被我勸止回去。

 

下山時,我們的計程車沿著曲折的山路蜿蜒而行,柔和的陽光在林間山邊閃耀,我感覺整個身心非常暢快,金博士轉過頭來問我原本的中國文化是否也講三昧呢?我沒有什麼學問隨便以破爛的英語拾了論語中「君子無終食(日)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及「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記載給他參考,他一聽大為興奮,說:「這應該就是一種三昧吧!」我笑笑說:「這是個大問題,我可就不知道了。」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

宗昂

 

一、初見廣老,再見挖寶

 

民國六十五年,第一次見到廣欽老和尚,當時老人家沒別的開示,只教我們好好念佛。同去的政大東方文化社同學,都覺得非常失望,傳說中老和尚是一位傳奇人物,可是見面竟覺平淡無奇。大家以為大老遠跑來,但這麼一句話打發,未免大失所望。同學中有一位素以博學多聞自居者說:「一字不識的老和尚,能開示什麼嘛!」無知的我們,在心裡上也認為——沒錯,就像有眼的向沒眼的問路,當然問不出個所以然來!於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翌年,參加懺雲法師在台北念佛團打佛七,懺公非常敬重老和尚,於佛七圓滿後,浩浩蕩蕩七、八十人,上土城承天寺拜訪老和尚。當時,承天寺建築簡陋,只有幾棟寮房,沒有現在這麼輝煌壯麗。在老和尚的丈室,裡裡外外擠滿了老老少少,有專程來請益的,有好奇湊熱鬧的,有登山路過的。

 

老和尚一語不發地坐在禪椅上,俟懺雲法師進來,引領大眾行過大禮後,大家就地坐定。懺師與老和尚請安後,整個丈室就靜默下來。老和尚顯得精神愉悅,似乎非常高興。見大家默默無語,老和尚面對大眾說:「你們打佛七挖寶,既然挖到寶,應該奉獻出來;來,道一句。」聽老和尚這麼一說,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像是說,挖到寶的不是我,你們有那位挖到的?趕快拿出來,否則真沒面子!經過一陣眼目傳神後,平日談天說地、講經說法頭頭是道的我們,誰也拈不出一偈半偈來。

 

當大家面面相覷,默然無語,壓得有點坐立難安時,忽然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從一位比丘尼口中迸出來。大家猛然回頭,將注意力投射到這位中年比丘尼身上,看看是何方神聖作此獅吼!瞬即將注意力又回到老和尚身上,想由老和尚這裡覓個消息!只見老和尚搖搖頭,指著前面一位小孩子說:「這句,連三歲孩子也說得。」

 

接著,又恢復寧靜死寂的狀況,只見老和尚目光炯炯,似乎在探尋,到底誰把寶藏起來不肯示人,到底是誰?「來!道一句,道一句。」老和尚似是身經百戰的老將,兵臨城下,在那兒叫陣。大家在老和尚凜冽眼光與堅決有力的鞭策聲下,噤若寒蟬,連呼吸都覺緊張。這才令我覺察到—這不是書生論戰,而是真刀實槍上陣,沒有真功夫真本事是上不了戰場的。

 

有位坐在前面的比丘,大概是被老和尚盯得渾身不自在,他搖動一下身子,揣摩一下,然後壓寶似地擠出一偈:「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老和尚表情淡然,轉過來面對這位比丘說:「我們關起門來說話,你不要以為這件衣服(指著自己身上所穿的出家衣服)可以隨便穿的,要真正穿得起這件衣服可不是容易的!」接著又是一陣寂靜,老和尚見大家拿不出像樣的貨色示人,一緩咄咄逼人的眼光,和顏悅色地說:「古人打佛七,要在剋期取證,若是到時候拿不出東西來,那不變成『打佛吃』了麼?(即打著念佛的招牌吃飯)」停一口氣,老和尚又說:「打佛七,想挖寶,這是貪。來我這裡,又想挖點什麼走,這也是貪。」老和尚話未說完,底下有兩個人在那兒交頭接耳,意思是說:「我們挖不到寶,老和尚要我們把寶奉獻出來,老和尚自己有寶,還要我們的,這不也是雙重的貪心嗎?」此話剛說完,老和尚似知若不知的,接著說:「若是聽懂我所說的,擺在眼前的,他就拿得到;若是聽不懂的、不識貨的,就是雙手捧到跟前,他也得不到。」

 

老和尚此話未完,忽然有一位年輕人問道:「老和尚,您有念珠嗎?」老和尚回說:「沒有!」他見老和尚身上真的沒念珠,這齣戲演不下去了,側見懺公手上拿著一串小念珠,正在那兒念著,於是箭頭指向懺雲法師問道:「這位法師,您有念珠嗎?」「有!」懺公堅決有力地回答。年輕人老大不客氣地說:「請您把念珠給我!」懺公回說:「我在念的不能給你,我要給你的,你不能丟掉。」「念珠拿來!」年輕人手伸得直直地說道。話猶在耳邊,老和尚忽然指著年輕人說:「你現在念的就是!」年輕人頓息驕傲之氣,默默無語。兩位法師出廣長舌,一個由空入有,一個由有轉空,配合無間,真令人讚歎!

 

二、眾生有病,法師亦病

 

大概是民國六十七年,聽說老和尚法體違和,有意撒手西歸,寺裡大眾非常難過,特地請名醫上山為老和尚把脈,老和尚不願勞師動眾,經過寺眾一再懇求,勉強答應讓醫生診斷。醫生畢恭畢敬地把脈後,臉上表情奇特,把了一次又一次,只見其仔細在那兒,似乎在細聽,又似在沈思;最後他說,老和尚脈搏與常人迥然不同,可是卻查不出什麼病。老和尚笑著,指著在地下胡跪的徒眾,向醫生說:「他們都有病,順便給他們看看!」大家表情訝異地看老和尚,然後排遣那份凝重的憂心笑了出來。這似乎應了淨名經中,維摩居士所言:「眾生有病,我亦有病!」據寺裡法師說:「老和尚曾經說過,他老人家往生,當示現病相,娑婆世界太苦,怎堪蹉跎!」老和尚慈悲,連走時也要為眾生上一課。

 

風聞老和尚生病,上山請安、慰問的人絡繹不絕;懺雲法師及四眾弟子,也急忙上山「請佛住世」。當我們見到老和尚時,只見他老一會兒咳嗽,一會兒吐,又不見吐出什麼東西來,有時又咳得一句話要分作好幾次講,而且身體隨著咳嗽,前後搖擺得很厲害。看到他老人家如此,大家心裡都有一些不忍。懺公及大眾一齊懇切地請老和尚慈悲,應以苦難眾生為念,多住世幾年;老和尚說他作不了主,他這個身軀如破舊的瓦房,即便勉強維持,颱風一來也是經不起考驗的,不如早點走,換個鋼筋水泥之身再來,才可大弘法化。大家極力勸說,老和尚這一去一來,前後至少要二十年,這二十年人天沒有眼目,眾生失去依怙,還請老人家多留幾年。老和尚說他丹田無力,說話有氣無聲,無法應眾生所需,勉強留住也沒意思。大眾又說:「老和尚住世,只要靜靜地坐著,無形中即可增長大家信心。」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最後午齋時間到了,老和尚依然說他作不了主。懺雲法師持午,於是決定在承天寺為老和尚舉辦「消災延壽藥師佛七」,為老人家暖壽,遂匆匆趕往齋堂。

 

大家懷著沈重不安的心情,正在齋堂用餐,沒多久,一位比丘尼很興奮地跑了進來,在懺公面前,迫不急待地說:「懺公慈悲,老和尚答應不走了;還得請懺公來打佛七,不過老和尚說最好打阿彌陀七。」大家聽到這些話,都高興開朗起來,管它藥師七、彌陀七,只要老和尚想留,打什麼佛七都可以,頓時胃口大開,一掃方才鬱鬱不安的心緒,有的等不及,上樓看老和尚,只見他老人家悠遊自在地在室外散步,這是懺公在承天寺打佛七的因緣,也是本人親近老和尚,探知老和尚生平的因緣。

 

三、清貧如洗,坎坷行旅

 

廣欽老和尚生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陰曆十月二十六日。原是福建漳洲惠安人,本姓吳,家裡赤貧如洗。三、四歲時,家裡為老大娶妻沒銀兩,將師賣到晉江泉州李氏人家。李家務農,在山坡上種些水果維生,日子勉強過得去。養父母由於膝下猶虛,待他如同己生。師幼時體弱多病,養父母憂心如焚,為保平安,依當時習俗,在養母娘家附近觀音亭許願,將師送與觀音菩薩當契子。此舉,為師與佛菩薩種下深緣厚願;而師亦本宿慧根,養母茹素,於七歲時,亦自願素食,不曾動搖。

 

一九○○年,師九歲,不幸,養母別世;過二年,養父也跟著走了。短短的時間,由於無常的摧折,師頓失依怙,舉目無親,幼弱無力,孤零零的一個人,不知如何歸趣?俟養父母喪事辦妥,遠門親戚遂為師安排到南洋謀生。先在店裡為人掃地、煮飯,做雜役傭工維持生活。年紀稍長,身體漸強,力氣較足,轉而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雖然辛苦,賺錢較多,也較自由。一日,大家照往昔時間散工,正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師不知怎的,一直覺得這班車不安全,他直覺地警惕同事不要搭乘,大家急於回家,只當他是胡言亂語。沒料到,這部推車果然出事,翻落山谷,人皆以為奇。師雖在山上做苦力,依然我食我素;此事過後,同事都半開玩笑地勸他:「你既然如此堅定地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回泉州老家修道去!」他們雖是戲言,可是,師卻如夢初醒,想起養父母正當壯年,說死就死,以後自己遲早要走上這條路,何必繞著圈子走路呢?於是束裝返鄉,決志出離。

 

四、弱冠出家,一心苦行

 

西元一九一一年,師二十歲,於泉州晉江城內承天禪寺剃度出家。承天禪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帝王殿宇,傳說該寺建於明英宗統年間(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距今約五百多年,占地十八萬坪。當時,有位勤王野心勃勃,見該址風水優越,地基廣大,妄圖依止風水成就帝王九五之業。可是殿中缺水,必須於一夜之間鑿井百口,否則帝業難成。勤王於是選擇良辰吉日,鳩工鑿井;一口一口拼命直鑿,只見水如泉湧,王心中暗喜,沒料到井成九十九口,群雞驚啼,晨曦抖露。勤王急得冷汗直流,只因一井未成,帝王之業瞬成泡影。驚歎之餘,自知福德不足,遂將帝殿奉為禪林,命名為承天禪寺。

 

我們若有機緣到泉州承天禪寺參訪,可見直寫的寺名,上方加有「敕賜」二字,字旁刻有龍紋襯托,中間寫底「承天禪寺」格外醒目。我們無法從寺匾門額證實傳言真偽,但是,由此事可知該寺確實源遠流長,傳說頗富神秘色彩,而寺裡亦多古蹟。該寺石鋪的古道旁,矗立兩塔,其一為傳說神奇的「飛來塔」,另一則與之高低相若形體劃一對峙而立。雖然表面看似相同,可是飛來塔常年清淨,一塵不染,另一則鳥糞滿柱,飛塵粉飾,不忍卒睹。進香者每每佇思良久,思不出所以然來。凡此古蹟共有八處,另有「月台倒影」、「石龜食米」、「獅子吐煙」、「石梅花香」、「一塵不染」、「龍王井」、「鸚哥吐霧」等奇觀活景,為世人所樂道,而這些傳聞,越傳越遠,越傳越神奇,至今,只堪懷古幽思,已無從查證。而不為傳說佳話所變者,唯是寺內宏偉之建築,寺內有禪堂、念佛堂、法堂、祖堂、客堂,寬敞軒偉,計有六大幢房,大殿可容千人,寺裡常住六百多人,儼然一叢林古剎。

 

師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為福淺德薄,出家之後未成道之前,若廣受十方供養,恐償還無期,道業難成。因此,當師決志出家後,亦隨即在家裡學著減衣縮食少眠,為進入空門鋪路。及至能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依床鋪止息,方肯祝髮為僧。出家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承天禪寺以「佛喜轉瑞,廣傳道法」八字傳承法脈,當時承天禪寺住持為「轉」字輩的轉塵上人,而師則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師座下,由此亦可知師心志所在。

 

瑞舫法師苦行過苛,不幸英年早逝;師雖拜在瑞公座下,而實際教化廣師的任務,完全落在轉塵上人肩上。轉公知師根基深,將來必為法門龍象,因此,鞭策甚緊,時時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時,正聞午齋雲板價響;由於叢林人多,供眾不易,平日省吃儉用,湯湯水水,沒有滋養,加上出坡賣力,眾人都餓得發暈,顧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紛紛擠往齋堂。師本亦想趕往齋堂,可是為轉塵上人叫住,命其將所有工具歸位;當時,師也餓得四肢發軟,兩眼無力,一邊收拾,心心裡邊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幹這麼粗的活,吃這麼差的飯菜,又受此奚落,何苦來哉!瞋心一起,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幹了,信步朝山門外走去。沒有多遠,又自忖道:我不是決志苦修,專為了生死而出離嗎?今獨為一點苦差事鬧意氣,豈不有違初願嗎?經自己下一轉語,忽覺志氣昂然,一時倦怠、饑餓、不滿,全部拋卻九霄雲外。遂至轉塵上人跟前覆命,轉公允其隨眾入齋堂,並叮嚀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自此以後,師更刻苦自勵,不敢興退卻之念。

 

師由於自小不曾受過教育,大字認不得幾個,既不能講經,又不善敲打唱念,經常為人所不恥,自己也覺苦惱。心想:雖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無法上報常住下化眾生。於是,決意植福報恩,每天為大眾盛飯,等大家吃飽,然後將掉落於桌上地下的飯粒收拾起來,也不重新洗過、蒸過,就吃將起來。若有遠來大德高僧,則為倒茶水、送洗臉水、遞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磚運瓦、砍柴、煮飯、灑掃、洗刷......,舉凡一切粗活賤役,極力承擔,從無怨言。

 

五、常坐不臥,念佛得證

 

師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派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佛,並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眾師懺悔。師責任心重,罪己甚嚴,自此以後,每天於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驚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師已進入中年,卻仍未曾受具足戒;師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遲遲不肯受比丘戒,承擔如來家業者,實恐上欺佛祖,下瞞眾生,外負師友親恩,內負己靈。及至,於鼓山寺精進佛七中,得證念佛三昧,方許頂戴如來,前往興化龍山寺受具足戒,得自在雲遊身。

 

一般人只知道是參臨濟禪開悟,不知師實是於念佛先得力而後參禪。師於鼓山寺佛七中所見,只能從一外國參訪者與師的對話中,得知一二。師謙謹樸素地答覆這位遠地參訪的異國同道說:「當時,在念念念佛聲中,忽然之間,身心皆寂,如入他鄉異國,睜眼所見,鳥語、花香、風吹草動,一切語默動靜,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種景況綿延三個月未曾中斷。」

 

佛說阿彌陀經有云:「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經典所宣,與師所見對照,佛陀慈悲,師父慈悲,雖然是輕描淡寫,可是於我輩凡夫確是如雷貫耳,轟隆價響,誰也無法裝聾作啞,佛陀所言,師父所證,句句實言,於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師經此證驗後,決志潛修,為得自在之身,遂於轉塵上人應允與叮嚀下,前往興化受戒。師受戒歸來後,即積極準備入山苦修,轉塵上人知其功夫紮實,龍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獨修。上山時,師只攜帶四套簡單換洗衣物,五百錢米(約十多斤米),即滿懷希望邁向承天寺後山——清源山,準備作一番活埋。

 

六、清源潛修,誤入虎穴

 

清源山,在府城北面,是一座茅草叢生的野山,罕無人煙,山如積木,一山附在一山上,呈梯田狀,漸往山後爬昇,一山比一山高。後山高多樹,有鄉民賴砍柴為生,漸成村落,山有小路,可通往府城,村民常由後山朝清源山方向入泉州城賣柴火。相傳,大陸古城皆以子午線為準,府城座落方位,都以正北朝正南,以示正心,提示府尹辦事亦當如府城居位,一絲不偏,公正不阿,泉州城即是依此道理建立的古城。

 

師破曉出門,想於清源山尋一隱蔽清幽山洞安身,及至清源山,只見一山山相疊,前山莽草遍野,漫無人煙;後山叢林密布,隱見屋宇炊爨。師曾風聞草莽之山多虎,有木之山多人,蓋有木之山,必有飛禽所在,糞便滿地,虎怕沾身皮爛,故常避居莽山。師想:「我居山修行,當避人煙如虎避糞;虎為紋身藏草莽,我為悟道鎖深山。」於是,顧不得人虎相遇怎麼招呼,一意只為修行覓個立命安身所在。

 

以師當時腳力,從破曉出發,竟至過午方至山腳下;因山壁陡峭,山路難行,只好卸下羅漢鞋,四肢攀附山壁,一步步匍匐而上;向上爬行未遠,忽見一狀似平台小山,貼緊在另一山上,似甚隱密;及至,見一小山洞,洞寬五六尺,有兩個出口,一邊高一人許,一邊只容半蹲始可進出,洞中有一平台,餘則蕩然。

 

師初上山,身心具疲,乃放下行囊,於石台上安坐。由於遠離城市喧嘩,一時身心輕安得未曾有。師於洞中稍事安頓,兩三天清靜無擾,自得其樂。

 

一天,師與往常一樣在洞中坐禪,忽聞一股強烈腥羶,隨風飄入,心裡正覺奇怪,隱約之中,似有一龐然大物入洞來,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隻猛虎,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這隻猛虎,萬萬也沒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蟄居之所,居然有此「師」吼,心裡沒有準備,猛然之間經此獅吼,竟也落荒奔逃。猛虎於驚魂甫定後,重整旗鼓,挺胸邁步,一步步逼向洞中,並不時悶吼,怒目投向法師。

 

七、猛虎皈依,人猿送食

 

師見猛虎奔出後,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過去欠它一命,此世還它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豈不因因果果應應報報永無了期嗎?」法師心意未定,猛虎已入洞來。師言:「阿彌陀佛,老虎莫瞋!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這個地方讓與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猛虎見師念念有詞,不知是懂還是不懂,停在那兒沒有進一步的行勤;法師只顧一心念佛,靜待奇蹟出現。沒料到猛虎竟然頷肯稱臣,點了點頭,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衛兵當起護法來了。師見此狀,心想:必是龍天護法庇佑,諸佛菩薩加被,否則難逃虎口。自此,信心大增,志意更為堅定,遂默默許願,此生若不悟道,願終身埋首洞內,永不出頭。

 

師自降伏猛虎後,與虎朝夕相處,了無畏懼,虎亦順若家畜,乖巧而略通人語,後竟率虎妻虎子回來,於師前戲耍,大獻虎舞;又向師頻頻點頭,似有所求,師遂為其授三皈,開示法要。

 

師雖處人間仙境,了無牽掛,可是,地處荒山,又多草莽,無野菜充飢,師所攜道糧滴粒不存,而師定境日深,耽樂禪悅不喜遠走。每逢飢暢轆轆,師總低下頭來,看看肚皮,拍它兩下,然後勸慰它說:「咱們商量一下,請你稍微忍耐一陣子,我們再坐一會兒,你不必著急,等我修好,再給你吃好的、穿好的!」就這樣,師又悠遊自在進入定中,忘卻物我,不知今夕是何年何月呀!

 

「呱嚕!呱嚕!」師雖心樂禪悅,可是卻苦於身軀不聽使喚,越叫越大聲,尤其是夜深人靜時,聲如雷鳴,再怎麼勸,它也不依你了。就像小孩子吵著要吃糖,一次哄他,兩次哄他,或許還能安撫得來,但是,太多次法不靈了,不是大吵大鬧,就是大哭大叫,不給點吃的,絕對是得不到安寧的。師於百般無奈下,先試著泡茶,把整個五臟廟灌得滿滿地,可是出定一看,全身由頭到腳皮膚都呈黃褐色。改喝白開水,則全身變得浮腫。一氣之下,橫心不吃不動,只管深入定中,看它如何!漸漸地,只剩一層皮包骨,接著,連呼吸都覺得困難,最後,終於一動都不能動。至此,師始覺大事不妙。於是,運用精神力量推動身體,經過一陣觀想,先是手掌稍有知覺,漸而能動;接著腳趾也漸漸由知覺而後能移動,身體各部門隨著恢復知覺。然而,全身依舊無力,起初勉強可以在地上爬行,依靠洞壁移步,然後繞著坐椅緩步經行,休息一陣子,然後拖著疲憊之身出外覓食。師常常因為極力參究,久未進食,等到無法再拖下去,卻為覓食走著出去,爬著回來。

 

一日,正餓得發慌,見遠處有一群猴子戲耍,只見牠們吃著一粒粒樹子,津津有味,不覺垂涎三尺,肚子更餓得受不了。師一邊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覺莞爾,師想:當下的我,這付德性,與樹上的猴子,又有什麼差別呢?牠能吃,為什麼我不能吃呢?隨手由地下撿拾樹子吃將起來。猴群見有人加入牠們的行列,頗覺訝異,彼此交頭接耳,鼓噪起來。過一陣子,見師手上已無樹子,竟紛紛由樹上丟下新鮮樹子送與師食。師食樹子後,竟自覺目光炯炯,精神煥發。自此,這群猴護法竟也深諳人情世故,經常摘取樹子、水果送到洞口供養法師。(屈映光老居士,為祝老和尚七十大壽,曾有「人猿送食猛虎皈依,現屆古稀仍

台長: aa19620712
人氣(2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